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心房颤动(房颤)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酶1/2-核转录因子-κB(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防治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房颤组和丹参多酚酸组,每组16只。舌下静脉注射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液建立房颤大鼠模型。丹参多酚酸组大鼠用丹参多酚酸(4 mg·kg-1·d-1)灌胃,对照组和房颤组大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4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表现,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CAM-1、ICAM-1、ERK1/2、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NF-κB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房颤组大鼠心肌组织间质增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间质稍多,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Masson染色,对照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正常;房颤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较房颤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和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MMP-9、VCAM-1、ICAM-1、p-ERK1/2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MMP-9、VCAM-1、ICAM-1、p-ERK1/2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房颤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VCAM-1(r=0.435,P<0.01;r=0.512,P<0.01)和ICAM-1(r=0.486,P<0.01;r=0.579,P<0.0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丹参多酚酸可通过抑制房颤大鼠心房组织ERK1/2-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VCAM-1和ICAM-1水平,抑制心肌纤维化,从而发挥对房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参红补血颗粒(SBG)对气滞血瘀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VED)模型小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和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核因子 κBp65(NF-κB p65)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D组、阳性对照组(0.62 g·kg-1·d-1 血府逐瘀胶囊)、低剂量SBG(3 g·kg-1·d-1)组、中剂量SBG(6 g·kg-1·d-1)组和高剂量SBG(9 g·kg-1·d-1)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冰水浴游泳法构建气滞血瘀型VED模型,连续给药造模21 d。观察各组小鼠行为表现,血液流变仪检测各组小鼠全血黏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和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和胸主动脉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低、中和高剂量SB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HUVECs采用TBHP诱导HUVECs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HUVECs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抓力值和自主活动次数明显降低(P<0.05), 全血黏度明显升高(P<0.05); 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SBG组小鼠抓力值均明显升高(P<0.05),小鼠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SBG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升高(P<0.05)。HE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和淤血,并且组织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SBG组小鼠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淤血的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胸主动脉内壁结构紊乱,出现缺损和脱落;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SBG组小鼠血管内膜的脱落损伤情况改善,内膜相对完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血清vWF、TM、ICAM-1、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NO水平以及动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SBG组小鼠血清vWF、TM、ICAM-1、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NO水平以及动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BHP组HUVE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TBHP组比较,高剂量SBG组HUVECs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SBG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达到保护气滞血瘀型VED小鼠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肽化合物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胸主动脉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Ⅳ型胶原(Col Ⅳ)表达的影响,阐明其防治AS的作用机制。方法: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30)和AS模型组(n=150),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的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150只AS模型鼠随机分为AS组、氟伐他汀(Flu)组和urantide组(3、7和14 d组)(n=3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壁内Col Ⅳ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尿液中羟脯胺酸(HYP)水平。体外培养的VS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尾加压素(UⅡ)(10-8 mol·L-1)组、Flu组和urantide (10-10~10-6 mol·L-1)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内膜下不规则斑块内Col Ⅳ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9,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主动脉中Col Ⅳ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urantide组Col Ⅳ阳性染色强度和范围较AS组均减少(P<0.01)。各组大鼠血清和尿液中HY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8,P<0.01;F=26.7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血清中HYP水平明显升高(P<0.01),尿液中HY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AS组比较,urantide组大鼠血清中HY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液中HYP水平明显升高(P<0.01),接近或优于Flu组水平。各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4,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Ⅱ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UⅡ组比较,urantide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urantide可抑制AS大鼠胸主动脉和VSMC中Col Ⅳ的表达,缓解AS病变程度,为临床应用urantide治疗A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高磷诱导db/db糖尿病肾病(DN)小鼠血管钙化,探讨肾元颗粒对db/db DN小鼠血管钙化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SPF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肾元颗粒组(n=10),同系背景野生型(WT)小鼠作为空白组(n=10)。给药12周后,取各组小鼠血清、肾脏和胸主动脉组织。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FGF23水平,HE和von Kossa法检测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表现以及钙盐沉积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KlothomRNA和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Runx2及SM22α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Klotho蛋白和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Runx2及SM22α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组织中SM22α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和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SM22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SM22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肾元颗粒组小鼠血清FGF23水平降低(P<0.05),肾脏组织中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胸主动脉组织中Pit-1和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胸主动脉组织中SM22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肾元颗粒可通过上调小鼠肾脏组织中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it-1表达水平,抑制FGF23/Pit-1信号通路,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型转化,达到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阐明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低、中和高剂量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给药4周后取大鼠血清和胸主动脉组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VEGF、TGF-β1、IL-18和IL-10水平,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VEGF、TGF-β1、IL-18和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细胞内外有脂质沉积,内膜下可见坏死物沉积,内壁出现斑块、不平整,血管腔狭窄;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组大鼠动脉血管壁无明显斑块出现,内膜增厚不平整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不同剂量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ABC-ELISA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不同剂量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中VEGF和IL-18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TGF-β1和IL-10水平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不同剂量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VEGF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GF-β1和IL-1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檗碱联合辛伐他汀能通过下调小鼠血清和胸主动脉组织中VEGF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上调TGF-β1和IL-10蛋白表达水平,发挥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肽对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再灌注10 min→夹闭10 min)和不同剂量肌肽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再灌注10 min→夹闭10 min+100、300和900 mg·kg-1·d-1肌肽),每组10只。肌肽于造模前21d至造模后12d灌胃给药,每日1次。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第12天取大鼠海马,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部分缺失,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GSH水平降低(P<0.01),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肌肽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GSH水平升高(P<0.05或P<0.01),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1)。结论:肌肽对大鼠VC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途径激活、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并减少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睡眠剥夺小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组织中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 (TLR4/NF-κB)通路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治疗睡眠剥夺的机制。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中和高剂量姜黄素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建模后,低、中和高剂量姜黄素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5、10及20 mg·kg-1姜黄素,每天1次,共3 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测定小鼠垂直得分和水平得分,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LR4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姜黄素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停留原平台象限时间延长(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旷场实验垂直得分和水平得分降低(P<0.05),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LR4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改善睡眠剥夺小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山茱萸对视黄醇转运的调控作用,阐明山茱萸对干眼症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山茱萸组。采用苯扎氯铵滴眼法制备干眼症小鼠模型。阳性对照组小鼠经口灌服石斛夜光丸(20 mL·kg-1体质量),低、中和高剂量山茱萸组小鼠分别经口灌服600、1200和2 400 g·L-1山茱萸水煎剂(20 mL·kg-1体质量),空白对照组小鼠不处理,模型组小鼠经口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大鼠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4周。泪液测试试纸法检测各组小鼠泪液分泌量,荧光素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泪膜破裂时间,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前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肝组织中视黄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泪腺组织中胞内视黄醇结合蛋白(CRBP)和RBP受体-维甲酸诱导蛋白6(STRA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P<0.01),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山茱萸组小鼠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PA和RBP水平及肝组织中视黄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泪腺组织中CRBP和STRA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山茱萸组小鼠血清中PA和RBP水平及肝组织中视黄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泪腺组织中CRBP和STRA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山茱萸组小鼠血清中PA和RB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泪腺组织中CRBP和STRA6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干眼症发生时,机体伴随视黄醇缺乏和视黄醇转运障碍,而酸味药山茱萸水煎液可以促进视黄醇吸收,改善机体视黄醇缺乏状态,进而调控视黄醇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防治AS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VitD3)联合高脂特制饲料饲养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同时设对照组。建模成功的150只A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Urantide 3 d组、Urantide 7 d组和Urantide 14 d组,每组30只。辛伐他汀组大鼠灌胃给予辛伐他汀,连续14 d;Urantide 3、7和14 d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Urantide,分别连续3、7和14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学指标,HE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P<0.05)。HE染色,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成,中膜弹性纤维断裂以及钙化形成;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Urantide组大鼠胸主动脉病理改变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阳性颗粒微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不同时间Urantide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不同时间Urantide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不同时间Urantide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JN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Urantide可改善AS大鼠胸主动脉的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屈菜赤碱对大鼠肺组织形态的长期毒性作用及其对大鼠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引起大鼠肺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低、中及高剂量白屈菜赤碱组(给予3.7、5.6和8.4 mg·kg-1白屈菜赤碱),每组30只。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表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累积死亡率最高,其次为中和低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各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体质量和摄食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体质量和摄食量低于低和中剂量白屈菜赤碱组(P<0.05)。白屈菜赤碱能引起大鼠肺充血和血性腹水。HE染色,随着白屈菜赤碱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白屈莱赤碱组大鼠肺组织损伤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白屈菜赤碱组比较,高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低和中剂量白屈菜赤碱组比较,高剂量白屈菜赤碱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白屈菜赤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对大鼠肺组织产生长期毒性作用,中和高剂量白屈菜赤碱可能通过NF-κB活化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加重中毒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刺五加果水提物(ASF-WE)和醇提物(ASF-AE)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并阐明其可能作用机制,为刺五加果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备ASF-WE和ASF-AE。12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西泮(DZP)阳性对照组(DZP组)、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 ASF-WE组和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 ASF-AE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记录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利用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入睡率,利用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筛选出ASF-WE和ASF-AE的催眠剂量和亚催眠剂量。根据模型药的不同[模型药分别为5-羟色氨酸(5-HTP)、对氯苯丙氨酸(pCPA)和氟马西尼(FLU)],分别将雄性ICR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HTP组和pCPA组)、ASF-WE+模型药组和ASF-AE+模型药组,每组10只;8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LU组、DZP组、ASF-WE组、ASF-AE组、DZP+FLU组、ASF-WE+FLU组和ASF-AE+FLU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2和64 mg·kg-1 ASF-WE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16、32和64 mg·kg-1ASF-AE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16、32和64 mg·kg-1ASF-WE组和ASF-AE组小鼠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与5-HTP组比较,ASF-WE+5-HTP组和ASF-AE+5-HTP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CPA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小鼠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表明失眠模型成功建立;与pCPA组比较,ASF-WE+pCPA组和ASF-AE+pCPA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GABA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SF-WE组比较,ASF-WE+FLU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GAB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SF-AE组比较,ASF-AE+FLU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小鼠海马组织中GAB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ASF-WE和ASF-AE均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5-HT能和GABA能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建模),阳性对照组(给予5mg·kg-1地塞米松,建模),低、中和高剂量大黄素组(给予10、20和40 mg·kg-1大黄素,建模)(n=10)。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梗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中和高剂量大黄素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缺血侧海马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低剂量大黄素组比较,中和高剂量大黄素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缺血侧海马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降低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高脂诱导巴马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方法 取4~5月龄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5只.正常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模型组均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饲喂24周,取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进行油红“O”脂肪染色和常规HE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观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腹主动脉可见明显脂纹沉积;HE染色显示模型组腹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为AS病灶Ⅲ型,冠状动脉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AS病灶Ⅳ型;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腹主动脉MCP-1、NF-κB p65和VCAM-1蛋白表达水平表达显著增加(P<0.05),冠状动脉MCP-1、NF-κB p65、ICAM-1和VCAM-1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巴马小型猪AS模型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符合临床AS病变特征,其MCP-1、NF-κBp65、ICAM-1、VCAM-1蛋白表达均不同程度升高,与临床AS炎症反应和发生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对人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BALB/c裸鼠于第4乳脂肪垫移植人乳腺癌HMLER90hi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125I粒子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仅植入1粒空白粒子(不含放射性元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按照巴黎系统原则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和2.96×10-7Bq125I粒子。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表达水平。结果:125I粒子植入7、14和28 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质量降低(P<0.05或P<0.01),肿瘤体积减小(P<0.05或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ELISA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qRT-PCR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不同剂量125I粒子可抑制乳腺癌裸鼠荷瘤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荷瘤组织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桑黄酸性多糖(PIP)对胆管结扎(BDL)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6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PIP给药组(PIP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只绕胆总管穿过手术线但不结扎,模型组、阳性药组和PIP组小鼠结扎胆管。术后给药3周,末次给药12 h后眼球取血,处死小鼠。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微板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 Ⅲ)和Ⅳ型胶原(Col Ⅳ)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和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IP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降低(P<0.05)。HE染色,对照组小鼠肝组织无异常表现;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肝小叶结构破坏,可见灶状液化性肝坏死和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PIP组小鼠肝组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天狼猩红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IP组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P<0.01),PC Ⅲ和Col Ⅳ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和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PIP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1),PC Ⅲ和Col Ⅳ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小鼠肝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5),GSH和MDA水平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PIP组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PIP能改善BDL导致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氧化应激水平,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二甲基苯蒽(DMBA)胰腺包埋法制备大鼠胰腺癌模型,探讨大黄牡丹汤对模型大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及对胰腺癌大鼠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65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5只)。造模组大鼠胰腺被膜下包埋DMBA,建立胰腺癌大鼠模型。3个月后,选取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氟尿嘧啶组(静脉注射给药,12 mg·kg-1)和低、中、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灌胃给药,20、40、80 mg·kg-1)。给药10周后,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称胰腺肿瘤质量计算肿瘤抑制率;TUNEL法检测胰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Q-PCR法检测胰腺肿瘤组织中SST2R、Bax及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10周后,低、中和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大鼠血清中ALT、AST、BUN、Cr及T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中和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大鼠肿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低、中和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大鼠胰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低、中和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大鼠胰腺肿瘤组织中SST2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中和高剂量大黄牡丹汤组大鼠胰腺肿瘤组织中Bax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Bcl-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牡丹汤具有治疗大鼠胰腺癌的作用,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能够保护胰腺癌大鼠的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结肠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 mRNA表达分析苍术燥性效应的量效关系,确定引起小鼠燥性反应的苍术基础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7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185、370、555及74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每组15只,给药体积为0.015 mL·g-1,灌胃给药14 d,对照组给予同体积1%吐温-20溶液。测定小鼠日均饮水量和日均尿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蛋白表达水平,计算小鼠脾脏和肾脏系数,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CF和c-kit mRNA表达水平,根据以上指标考察各组小鼠燥性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85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日均饮水量、日均尿量、肾组织中AQP2蛋白表达水平、肾脏系数和脾脏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结肠组织中SCF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4.859,P<0.01;t=6.651,P<0.05),185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2.946,P<0.05),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555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日均尿量、结肠组织中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708,P<0.01;t=8.465,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饮水量、肾组织中AQ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3.554,P<0.01;t=4.636,P<0.01),日均尿量、脾脏系数、结肠组织中SCF和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708,P<0.01;t=4.985,P<0.01;t=7.314,P<0.01;t=28.45,P<0.01)。结论:低剂量(185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对健康小鼠无明显燥性作用,而高剂量(555 mg·kg-1以上剂量)苍术挥发油可能通过影响SCF/c-kit信号通路对小鼠产生明显的燥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苍术挥发油和苍术醇提物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为苍术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苍术挥发油(0.185 g·kg-1)组、苍术醇提物(1.107 g·kg-1)组和柳氮磺吡啶(0.250 g·kg-1)组,每组8只。采用自由饮用3.5%DSS溶液建立UC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解剖小鼠后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长度并计算脾脏系数,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阳性表达情况,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数。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 7和8天时体质量降低(P<0.05),第4~8天时DAI评分升高(P<0.05),结肠长度缩短(P<0.05),脾脏系数增大(P<0.05),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升高(P<0.05),结肠组织损伤严重,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炎症因子阳性表达增加,杯状细胞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苍术挥发油组、苍术醇提物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小鼠第7和8天时体质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8天时DAI评分降低(P<0.05),结肠长度增加(P<0.05),脾脏系数减小(P<0.05),结肠组织中MPO活性降低(P<0.05),结肠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炎症因子阳性表达减少,杯状细胞数增多。与苍术挥发油组比较,苍术醇提物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杯状细胞数增多。 结论 苍术挥发油和苍术醇提物对UC模型小鼠均有改善作用,同等剂量下,苍术醇提物对小鼠UC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鼻内滴注烟草提取物(CSE)和脂多糖(LPS)制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鼻内滴注CSE和LPS建立COPD小鼠模型,测定2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观察2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表现并测定PAS阳性细胞数、肺泡平均内衬间隔(MLI)和肺泡破坏指数(DI),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4和6周时模型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典型粘液高分泌和肺气肿改变;实验4和6周时模型组小鼠PAS阳性细胞数、肺泡MLI (P<0.01)和DI (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4和6周时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采用鼻内滴注CSE和LPS的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COPD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黄芪对于大黄诱导腹泻大鼠肠道炎症、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2.468 g·kg-1参苓白术散)、低剂量(1.35 g·kg-1)黄芪组和高剂量(2.70 g·kg-1)黄芪组,每组10只。采用大黄灌胃结合饮食不节复制大鼠腹泻模型,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粪便含水量和腹泻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磷酸化p38(p-p38)、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闭锁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6S r DNA 基因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粪便含水量和腹泻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MTL和GA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黄芪组和高剂量黄芪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1),粪便含水量和腹泻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MTL和GAS水平明显降低(P<0.01)。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上皮黏膜损伤,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腺体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黄芪组大鼠结肠组织上皮黏膜结构较规则,炎症细胞浸润较少,未见明显腺体紊乱,低剂量黄芪组大鼠结肠组织上皮黏膜结构可见轻微损伤,有部分炎症细胞浸润,腺体排列较整齐。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AR-2、MLCK、TLR4、TRAF6、MyD88、NF-κB、p-p38和p-M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黄芪组和高剂量黄芪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AR-2、MLCK、TLR4、TRAF6、MyD88、NF-κB、p-p38和p-M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0和SIgA水平及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黄芪组和高剂量黄芪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和SIg A水平及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肠道菌群检测,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和高剂量黄芪组大鼠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黄芪组大鼠肠道菌群中ε-变形菌门丰度明显升高(P<0.01)。 结论 黄芪对大黄诱导的腹泻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TLR4/TRAF6/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肠道炎症,进而修复肠道屏障,恢复肠道菌群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