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搞好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对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不同体表部位的受照剂量进行调查监测。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分别测量不同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胸部和手部表面剂量。结论:介入放射诊疗操作者接受的胸部和手部剂量最高,助手次之,其他人员相对较小。工作人员应注意介入手术中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相似文献   

2.
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应用 ,基层许多医疗机构都积极开展了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在临床上进行肿瘤的局部放疗、心血管病诊治等 ,由于介入操作技术的特殊性 ,操作人员必须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率较高的辐射场中 ,而且大部分病例诊治时间又较长 ,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人员可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 。对此 ,为了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的放射防护管理 ,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们选择部分从事介入放射治疗的单位 ,开展了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和防护评价。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与元件 FJ -…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少介入操作中的辐射危害。方法根据摄影理论和日常操作经验优化防护措施,来做好辐射防护。结果操作者和被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通过优化防护措施来加强防护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得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邹蓉珠 《现代保健》2010,(21):175-176
目的为了解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受辐射情况,保护从事介入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对介入放射治疗中的防护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估算。结果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穿铅背心)左右前臂受照均值最高(0.22mGy/次),胸部铅衣内外受照均值(0.20mGy/次、0.17mCy/次)次之,头前额受照均值最低(0.12mGy/次);操作人员在肿瘤介入治疗和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时受照均值为0.18mGy/次,介入止血时受照均值为0.20mGy/次;铅防护吊屏前受照均值为1.52mGy/次,铅防护吊屏后受照均值为0.26mGy/次。结论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需穿铅衣;铅防护吊屏对防护有重要作用;介入放射治疗中全部操作人员应作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中防护情况,为保障放射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现场调查,测试介入机房防护情况、介入操作者受照剂量。结果 机房防护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穿戴防护衣,剂量下降率平均为16.53%,采用防护设施,剂量屏蔽率平均为46.45%。结论 采用防护设施和穿戴防护衣,可有效降低介入操作者所受辐射危害。同时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的防护和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X射线照射的特点,从介入放射治疗的防护特点及手术室的前期准备入手,以DSA机常规防护方法为例,探讨如何降低受照剂量,保护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探讨一种新型皮肤辐射剂量监测仪(SDM)应用在放射影像诊断检查中,直接测量病人皮肤体表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帮助降低病人辐射照射危险.将监测仪的探头粘贴及固定在所要监测的病人皮肤部位上,收集此液晶闪烁晶片所得到的X射线能量并转换成剂量,监测仪放置在X光检查床上或支架上,医生可以随时观察到监测仪所显示的剂量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武汉地区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障介入放射诊疗中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某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剂量测量,并以铅围裙内外剂量结果作为有无防护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未被屏蔽部分接受的剂量非常高,年剂量达到17.82mSv;采用合理防护部位受照剂量相对较小,年剂量为3.426mSv.结论 工作人员应注意介入手术中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以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仿真人体模型实验及蒙卡模拟,对于一种介入程序中患者入射及出射体表剂量、职业人员辐射剂量、DSA辐射场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旨在为患者皮肤损伤推断以及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实验中将岛津PBU-60人体模型作为患者,利用热释光剂量计对患者胸腹部入射及出射体表剂量进行测量实验;利用X/γ剂量率仪(型号为:AT1121)对DSA辐射场空间分布进行测量,并利用蒙特卡洛软件MCNP对其进行验证性的计算机模拟;同时对术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站位、不同防护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表明在某一腹部介入程序PA照射情况下,每5 min介入透视操作将会给患者带来的最大皮肤剂量为18.62 mGy;通过蒙卡模拟及实验测量,表明DSA辐射场空间分布呈现出类似蝴蝶状分布,剂量分布与距离、角度相关;铅防护用品防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剂量率与铅当量呈指数衰减规律。结论 开展介入手术中患者皮肤剂量测量,对高剂量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十分必要。在介入手术中,若条件允许,医生应尽量避开剂量率偏高的站位;如手术需要,必须加强术者位和助手位的辐射防护。在床边铅防护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双重保护下,可显著降低介入人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水平,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河北省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56人,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放射工作人员,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体表受照剂量中,手背部最高,为317.86μGy,其次为甲状腺部位,为233.15μGy。个体受照剂量最高部位为骶尾部脊索瘤栓塞术术者的手部,为3 122μGy。不同手术类型中,肿瘤栓塞术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手术。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结论介入操作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手术类型、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其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份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分析,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疾病患者体表受照剂量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介入操作中,患者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多种因素(设备性能、病种、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影响。平均体表剂量中肝癌患者后背正中最高,为(142.92±75.56)mGy,其次为肿瘤患者。个体受照剂量最高为1 097.00 mGy,为骶尾部脊索瘤患者。2011年患者受照剂量较2009年呈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患者的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 年共采集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 7.03 mSv,72.96% 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 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 (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医院32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2020年介入工作类型、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用SPSS 22.0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每年有效监测率分别为78.82%、81.65%和96.85%,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6.134,P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42 mSv、0.142 mSv和0.265 mSv,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8年(H=24.562,P <0.001)和2019年(H=39.378,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临床医生组>介入护理人员>技师组(H=10.699、6.562,P <0.01);2020年心内科介入医生个人年剂量监测结果高于综合介入、神经介入、血管外科3个科室(H=35.530、37.614、35.496,P <0.001...  相似文献   

14.
熊中奎  夏国园  夏瑞明  余忠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55-1356,1360
目前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介入操作,且操作时间较长,致使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受照剂量比传统X线工作者高出数倍。而现行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未给予放射卫生防护和安全教育充分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起一个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为主,职业培训为辅的新的放射卫生防护和安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医院介入手术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方法:通过对环绕式双层结构的可弯曲式放射防护材料收纳器和三段式放射防护材料等进行技术设计,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结果: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方便地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结论: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临床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萌  赵健  米丽娟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12-2714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从事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仪检测天津市和平区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对2009—2011年该区1 232人次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工种、不同剂量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的总集体剂量当量为807.8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656 mSv/a,97.40%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小于5 mSv。不同工种中,以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479 mSv/a,其次为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最低。结论该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作条件和环境基本是符合要求和安全的,但仍有以临床介入为主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提示我们应重视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高剂量的情况,加强对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损伤情况。方法 对22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336名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为8.85%,高于放射诊断工作人员(P<0.05);不同性别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辐射会造成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增高,应加强介入放射人员眼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介入诊疗机房屏蔽设计效果的验证办法,以利于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工作的实施.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理论估算、现场检测等对某介入诊疗机房的屏蔽设计进行核实和评价.结果 屏蔽材料选用合理.机房周围21个检测位置的辐射水平均在0.02~0.20 μGy/h范围内.但机房四周墙体的屏蔽设计值均高出理论计算值约二三毫米铅当量.结论 该机房的屏蔽设计总体防护效果良好,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较好地核实介入诊疗项目屏蔽设计,验证其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选取浙江省3家综合性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50名,普通放射工作人员49名,采用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2.22 mSv,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0.36 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明显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P<0.0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高于5 mSv而低于10 mSv,占总数的12.0%,高于10 mSv而低于20 mSv,占总数的8.0%。结论: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监督与管理,以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