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失衡的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也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由特定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触发结直肠癌进程的方式,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对结直肠癌贡献的最新进展,并考虑代谢产物的积累效应以及多种代谢产物相结合的方式来预测和预防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2.
王磊  翟嘉威  唐末 《中国肿瘤》2022,31(3):221-227
摘 要: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通过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真菌的定植和异常扩张,在维持人体肠道微生物稳态、正常肠上皮细胞完整性及重塑宿主免疫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稳态的破坏及致病微生物的异常扩张所介导的炎症微环境及免疫功能异常已被反复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全文就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在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解释其中关键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微生物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肠道微生物不仅在人类健康方面,而且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不断发现微生物与癌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肿瘤之间的联系。宏基因组学作为微生物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强调了癌症微生物群中宿主-微生物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本综述回顾了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希望为癌症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菌群与慢性炎症和癌变相关。化疗失败是结直肠癌患者复发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2017年7月,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群对结肠直肠癌患者化疗耐药性亦有贡献,是通过影响microRNAs,对细胞自噬进行调节而实现的。之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影响化疗效果,也有研究指出,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正常组织转变为肿瘤的过程中),核梭杆菌的丰度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失调与CR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已经被确定为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病原体,有助于结直肠发生癌变。本文综述了Fn诱导CR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慢性炎症、miRNA、免疫调节和肠道代谢物,并描述了Fn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筛查与新兴免疫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8.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及其组分的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本身的成分如细胞壁和胞壁肽,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产物。与之前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产品相比,后生元具有固定的化学结构、微生物已灭活而安全无毒的特性、更长的保质期等优点。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高呈现刻不容缓的态势,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健康的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肠道的能量获取、代谢和免疫反应。当肠道微生物受到环境、病原微生物侵袭等多种因素影响时,会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免疫,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一些后生元如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色氨酸代谢物等通过不同的机制展现抗癌活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具体的临床可行性和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本综述旨在通过介绍后生元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生元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  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  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  可以维持肠道稳态  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  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  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  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  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  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  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  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  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  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膳食干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18-127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 定,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 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 的发生,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 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可 以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 肠道微生物组成,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本文 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结合人工智能分 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并对结直肠癌患者 进行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报道了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发现了具核梭杆菌、脆弱拟杆菌等微生物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短链脂肪酸等细菌代谢产物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利用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微生物,可以建立基于微生物标志物的结直肠癌诊断模型,使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成为可能。在结直肠癌的治疗领域,微生物可能成为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药物靶点,并且能够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本文以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及自身研究,对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肿瘤营养不良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根据肿瘤产生部位不同其发生率在40%~80%,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至关重要。肿瘤营养不良与肿瘤自身高代谢、肿瘤相关厌食症以及肿瘤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肿瘤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并没有完全消除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人体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维持人体健康,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稳定、具有抵抗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在有限的外部干扰时仍能保持菌群结构稳定;而非健康人体则表现为菌群多样性降低,丧失对外部环境压力的抵抗力,发生肠道微生态紊乱等不良状况,如肿瘤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往往会伴随肠道菌群总数下降、多样性降低、有益菌比例减少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机体免疫能力和患者的食欲。益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制剂对人的健康产生有益影响,可预测其调节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组成,细胞因子、胃肠肽等介质分泌改善食物摄入和小肠营养吸收对肿瘤患者发生的营养不良将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潜在作用进行系统论述,并提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肠梗阻分为急性肠梗阻组和非急性肠梗阻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14.11%)发生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组),213例(85.89%)未发生急性肠梗阻(非急性肠梗阻组)。两组性别、肿瘤直径、胃肠手术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梗阻组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发生率均高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而术后生长抑素使用率低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其中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3.149、2.895,P<0.05),而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5)。结论:对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治疗等术后急性肠梗阻高危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术后予以生长抑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急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引起多种肠道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参与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的文献,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概括,为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forms of cancer worldwide. Although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shares many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of other cancers, the tissue environment is unique in that the intestinal mucosal surface is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a vast community of microorganisms. It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tumor environmen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certain members of the commensal microbiota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critical elements in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As sensors of the presence of microbes at mucosal surfaces,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are equally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our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ross talk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and tumorigene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为治疗性靶点的可能性。方法:观察人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细胞中的Mn-SOD表达,检测Mn-SOD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观察结直肠癌细胞以及正常肠上皮细胞中的过氧化氢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表达情况,评估Mn-SOD抑制剂DDC对肿瘤细胞中的Mn-SOD功能的影响,观察DDC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n-SOD在结直肠癌各细胞中均有表达,与正常肠癌上皮细胞相比,其蛋白表达含量呈升高趋势。直肠癌细胞中的LDH含量以及H2O2生成量亦比正常肠上皮细胞高(P<0.01)。中、高剂量的DDC能显著地抑制Mn-SOD的功能抑制率分别为23%和65%。在同等实验条件下,DDC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杀伤癌细胞。结论:Mn-SOD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6.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作为CD4+T细胞的重要亚群,既相互拮抗又存在可塑性,肠道微生态可影响两者的分化与平衡,介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拟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肠道微生态调控下的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感染曾经是中国较为严重的流行病,同时也是引起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生的原因之一。CRC的患者若有血吸虫病感染史,术前肠道具有血吸虫感染相关的影像学表现,术后病理证实肿瘤附近有虫卵沉积,则可定义为血吸虫肠病相关性CRC(colorectal cancer with schistosomiasis,CRCS)。探究血吸虫肠病到CRCS之间演变的炎癌转化机制,对于改善CRCS预后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报道,对CRCS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以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RCS防治提供帮助,亦为炎癌转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和肠道息肉患者86例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OD水平和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LY)等营养指标,多因素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水平下降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血清SOD水平与各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肠息肉组患者SOD、ALB、HGB、LY指标均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患者(P<0.05);结直肠癌NRS评分<3分的患者SOD、ALB、HGB指标均明显高于NRS评分=3分的患者(P<0.05);低SOD、低ALB、低HGB为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P、ALB、PA、HGB、LY等指标与SO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OD和营养状况明显下降,且疾病分期越晚下降幅度越大。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SOD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