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近视度数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观察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查456例892只不同近视程度的眼.对观察病例行视力、电脑验光、检影镜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组(≤3.00D), 中度组(-3.00~-6.00D)和高度组(≥-6.00D).对存在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的眼进行532倍频激光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 12mo.结果 中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低度近视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除合并视网膜局限性浅层脱离者外,眼底氩激光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 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中高度近视中较高.532激光对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不伴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飞秒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曲率变化.方法 70例(140眼)近视患者被分为2组: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采用晶星900光学生物测量仪对2组患者进行检测,得到术前K值、术后K值,△K及等效球镜(SE)矫治,对比研究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飞秒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差异.结果 术后高度近视组K值明显小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低度近视组角膜曲率变化(0.99±0.15)D,高度近视组角膜曲率变化(0.87±0.26)D,两组之间的△K/SE矫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度近视组△K/SE矫治明显大于标准值0.8,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矫正同等量单位的等效球镜时,低度近视比高度近视的角膜曲率变化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眼调节参数以及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三二〇一医院眼科收治的65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26例,屈光度<-2.00 D),中度近视组(22例,屈光度-2.00 D~-4.00 D)和高度近视组(17例,屈光度>-4.00 D)。患者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3个月后比较患者的立体视觉指标(裸眼视力、屈光度、远、近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差值)及眼调节参数[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正相对性调节(PRA)、负相对性调节(NRA)]。结果治疗后,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裸眼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0.20±0.06)D比(-1.77±0.13)D,(-0.24±0.07)D比(-1.54±0.15)D,0.87±0.17比0.43±0.14,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患者的远视力差值、近视力差值及立体视锐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0.48±0.11)比(0.78±0.21)比(1.06±0.35),(0.22±0.07)比(0.43±0.13)比(0.45±0.14),(185±51)″比(147±30)″比(114±30)″],其中高度近视组患者近视力、远视力上升幅度最大,而低度近视组立体视锐度上升幅度最大;低、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眼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9.1±1.5)D比(9.3±1.6)D比(10.4±1.0)D,(12.6±2.8)D比(12.8±2.1)D比(15.7±2.5)D)](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眼部调节幅度与调节灵敏度变化最大;低、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的AC/A及PRA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4.17±1.25)比(2.61±0.75)比4.13±1.23),(-1.98±0.61)D比(-2.14±0.65)D比(-2.72±0.85)D](P<0.05),其中中度近视组患者的AC/A低于高、低度近视组(P<0.05),而高、低度近视组患者的A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0.58)D比(2.63±0.72)D比(2.57±0.41)D](P>0.05)。结论角膜塑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调节参数,提高远近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尤其是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未成年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与正视者的差异。 方法 对121例5~12岁未成年人进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OCT)测量,其中正视眼组 (等效球镜度+0.50~-0.25 D) 42例、中低度近视组 (等效球镜度-0.50~-5.75 D)40例、高度近视组 (等效球镜度≤-6.00 D) 39例。比较各组角膜中心厚度 (CCT)、前房深度 (ACD)、房角开放距离 (AOD)、小梁虹膜空间面积 (TISA)及巩膜突角 (SSA)的测量值有无差异。 结果 3组研究对象间C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ACD、AOD、TISA和SSA值均大于正视眼组 (P<0.01)和中低度近视组 (P <0.05)。中低度近视组和正视组比较ACD、AOD、TISA和SSA各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未成年人的中低度近视眼前房形态和正视眼无差异;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房更深,房角更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性近视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眼科接受检查的近视眼患者122例(236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眼组(-3.0 D<等效球镜≤-0.5 D)36眼、中度近视眼组(-6.0 D≤等效球镜≤-3.0 D)142眼和高度近视眼组(-13.0D≤等效球镜<-6.0 D)58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等效球镜、眼压、眼轴长度和视野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眼轴长度[(25.2±0.7)mm、(26.9±0.7)mm]和等效球镜[(-4.7±0.7)D、(-8.2±1.5)D]高于低度近视眼组[(24.2±0.6)mm、(-2.0±0.5)],高度近视眼组高于中度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眼组上象限、下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38±14)μm、(146±11)μm、(68±6)μm,中度近视眼组分别为(126±14)μm、(130±10)μm、(62±6)μm,高度近视眼组分别为(113±11)μm、(118±10)μm、(50±4)μm,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上象限、下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小于低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小于中度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53,-0.672,-0.681;r=-0.616,-0.539,-0.882,均P<0.05)。结论单纯性近视眼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高度近视相关性。方法 采用12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门诊患者;且散瞳验光确诊同一患者一眼为正视眼,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双眼均行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结果 正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遍布各期,其中增值期占到总数的41.67%;高度近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没有增值期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性因素,而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保护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庞宝华  杨炜 《广东医学》2008,29(8):1360-136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高度近视相关性.方法 采用12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门诊患者;且散瞳验光确诊同一患者一眼为正视眼,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双眼均行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结果 正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遍布各期,其中增殖期占到总数的41.67%;高度近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没有增殖期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性因素,而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保护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5,(26):3649-3651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门诊就诊的10~14岁等效球镜度在-6.00~-8.00 D 的青少年53例(106只眼),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联合配戴者23例、单纯配戴框架眼镜组30例,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6、12、18、24个月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眼轴长度的变化;同时比较戴镜前及2年后两组的等效球镜度。结果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戴镜2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7.28±0.57)D,框架眼镜组2年后为(-7.80±0.68)D,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框架眼镜组2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29±0.22)、(-1.07±0.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眼轴增长分别为(0.12±0.04)、(0.37±0.1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能有效减轻高度近视患者的近视增长及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青年近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参数,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眼动参数差异,分析眼动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方法  招募91例青年近视患者,基于等效球镜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资料,完成基础临床检查,采用眼动仪检测研究对象的双眼注视、反射性扫视和反向扫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3组近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眼球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注视区95%二维椭圆面积(BCEA)、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的95%BCEA分别为2.08 (0.54,14.69) deg2、4.99(0.94,49.22) deg2、5.79 (2.18,64.91) deg2。3组研究对象的95%B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轻度近视组的95%BCEA比高度近视组更小(P=0.01)。3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扫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BCEA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342, P=0.001);95%BCEA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22,P=0.002);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青年近视患者眼轴越长、近视程度越高,注视稳定性越差。高度近视患者的注视稳定性低于轻度近视患者。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扫视运动参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对侧眼常同时存在周边部的视网膜病变,我们对253例视网膜脱离病例的对侧眼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253例(不包括与外伤、糖尿病及无晶体眼有关的视网膜脱离)其中男132例,女121例。年龄11岁~72岁,平均46.3岁。近视155例,占61.3%,其中高度近视87例。2方法:25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在充分散瞳后,应用直接、间接检眼镜,90D视网膜镜及三面镜,必要时用巩膜压迫器仔细检查眼底。不能见眼底者作B超检查。3治疗:对于体检中发现对侧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以三味生火丹为主方治疗化疗相关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refractory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RCI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以三味生火丹为主方治疗的RCIT患者,检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血小板(platelet, PLT)水平变化,分析有效率及显效率,分析不同程度RCIT治疗前后外周血PLT计数的增长差异,评估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35例RCIT,以三味生火丹为主方治疗后2周有效率74.29%,显效率14.29%;2个月有效率84.38%,显效率60.50%,1年率有效92.31%,显效率80.77%。治疗后各时间点PLT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亚组分析,用药后2个月外周血PLT提升值在重度组达51.02×109 L-1,高于中度组36.58×109 L-1(P<0.05),且差异持续至用药后1年。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中药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  三味生火丹治疗RCIT起效快,且持久稳定,对重度RCIT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梁永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9-160
目的评价无症状高度近视眼眼底病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387例无症状高度近视眼(≤-6.00D)(38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睫状肌麻痹验光和散瞳检查眼底。比较有眼底病变组和无眼底病变组之间年龄及屈光度的差异。结果387例患者中,男105例,占27.1%;女282例,占72.9%。平均年龄37.9岁,平均屈光度-10.15D。52眼检测到后极部有眼底病变,占13.44%,与元病变组比较,年龄及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1.5.183;P〈0.05)。239眼检测到周边部有视网膜病变,占61.76%,与无病变组比较,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05)。结论无症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及周边部病变发生率均较高,高度近视眼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及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1amer lens,T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共计30例(51眼)植入ICL/TICL后,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复诊随访时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BCVA相同的有18眼(35.29%),高于术前BCVA 1行的12眼(23.53%),提高2行的11眼(21.57%),提高3行以上9眼(17.60%),无BCVA下降的病例。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的患者合计20眼(39.21%),术后平均眼压(15.21±3.09)mmHg,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00,P >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稍有减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75,P > 0.05),术后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并发症。1例TICL术中损伤旁中央前囊膜约0.3 mm,皮质无明显损伤,评估后植入晶体,术后3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保持在1.0前囊膜损伤处瓷白色,局限。1例TICL患者(一眼)术中前房填充粘弹剂后在植入人工晶体过程中发现人工晶体破损,手术终止,未予以植入TICL,术后常规滴眼液点眼,随访观察至术后3个月未发现特殊并发症,BCVA与术前相同。  结论  ICL/TICL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数散光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以及其分布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预后。   结果   在纳入的393例(464只眼)儿童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男性261例(312只眼),女性132例(152只眼),男女比例为1.98∶1。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57.8%,227例),其次为眼外伤(19.8%,78例)和近视(14.2%,56例)。婴幼儿期、学龄前期视网膜脱离主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比例分别81.8%(126例)、55.8%(43例);学龄期的主要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35.8%,58例)、近视(30.2%,49例)和眼外伤(26.5%,4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类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8%,184例),其中眼外伤(37.5%,69/184)和近视(30.4%,56/184)是其常见的两种原发疾病;其次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3.3%,170例),其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ER)占47.6%(81/170),为常见原发疾病;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最少见(9.9%,39例),其中Coats病占71.8%(28/39)为常见原发疾病。与牵拉性全视网膜脱离相比,孔源性全视网膜脱离的首次术后效果较佳(|Z|=3.026,P=0.002)。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见的位置为颞侧。原发疾病为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裂孔为视网膜撕裂孔,其次为锯齿缘离断;近视所导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裂孔最常见的位置为变性区的圆孔。   结论   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进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经眼底筛查诊断为急进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ROP)的患儿55例(110眼),女性35例,男性20例,胎龄24~37(29.47±2.30)周,出生体重730~2 250(1322.09±322.75)g,所有患儿均在确诊后48 h内玻璃体腔内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25 mL。术后1周,2周,1月,3月,6月,1 a后复查随访6次视网膜情况,随访期间观察患儿眼部情况及全身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病情复发或对雷珠单抗治疗无反应者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注药后到补激光时间为26~48(36.58±5.59)d。并将单次注药有效和注药后补激光分为2组进行比较胎龄、母亲年龄、NICU住院时间、出生体重及吸氧时间作比较,t检验组间差异。  结果  110眼中经过单次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有效为26例患儿52只眼,有效率47.3%,病变完全消退,附加病变消失,无新生血管增生,视网膜血管发育至3区。29例患儿57只眼病变未完全消退,部分患儿出现局部视网膜脱离,周边玻璃体轻微增殖,经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减轻,附加病变消退,无新生血管增生,视网膜血管发育至3区,占比51.8%,1只眼经注药1周后病变复发,新生血管增加,嵴较前增宽,无血管区范围未见明显缩小,血管未向无血管区继续生长,玻璃体腔内大量增殖膜形成,发生白内障合并视网膜部分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切除术,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占比0.9%。单次注药及注药后补激光的两组间胎龄、母亲年龄、NICU住院时间、出生体重及吸氧时间无差异(P > 0.05)。所有患儿随访期间未发生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  急进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经积极治疗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8例(36眼)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后,通过视力、对比敏感度检查评价视功能;通过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检查分析影响视觉质量的原因。将同期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达1.0的近视患者9例(18眼)作为对照组。结果 所有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或等于0.6,22眼(61.11%)最佳矫正视力达1.0。与近视组比较,RGPCL矫正圆锥角膜后的对比敏感度在低频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频段的暗视对比度和高频段的明视、暗视对比度均明显降低(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RGPCL使圆锥角膜组角膜散光由(8.25±3.61)D减少至(1.25±0.13)D,近视组角膜散光由(1.28±0.34)D减少至(0.42±0.06)D。经RGPCL矫正后,圆锥角膜组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的均方根值明显高于近视组(P<0.05)。结论 RGPCL能将圆锥角膜的视力矫正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散光和高阶像差的存在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