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5例,本地确诊339例,境外输入26例,其中危重型18例,重型34例,死亡6例;确诊病例中男性共198例,女性共167例,男女比例1.19∶1;河北省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22日至4月6日)以湖北输入性病例为主,报告病例318例,占病例总数的87.12%,病死率1.89%;第二阶段(6月14日至7月25日)是由北京新发地市场病例导致的传播,报告病例21例,占病例总数的5.75%,病死率0%;第三阶段(7月26日至9月22日)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报告病例26例,占病例总数的7.12%,病死率0%。结论河北省COVID-19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鉴于境外国家疫情继续蔓延,应高度关注疫情从国外输入情况,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及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3日—2月25日在武汉市第五医院住院期间死亡的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 结果 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死亡年龄在65~75岁之间,平均年龄(70.63±3.99)岁,平均病程 (12±2.83)d;8例病例均有明确基础疾病,其中最常见为高血压,其次为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肺部基础疾病;除肺脏损害外,其他器官损害主要有心脏,其次为肾脏、肝脏,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4例(4/8)病例D2聚体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6例(6/8)、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6例(6/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8例(8/8)、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升高8例(8/8)、淋巴细胞计数下降4例(4/8)、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8例(8/8)。病例死亡前一次白细胞计数(8/8)、中性粒细胞计数(8/8)、CRP(8/8)、降钙素原(8/8)、D2聚体(8/8)水平较入院时升高,血氧分压(8/8)、淋巴细胞计数(7/8)、淋巴细胞比率(8/8)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显示肺部影像学较入院时病灶增多、范围增大。 结论 高龄及合并有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抢救困难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菌感染可能对疾病进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血氧分压、胸部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RP、降钙素原、D2聚体可能是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家庭因素以及集体活动等对本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1月19日至2月25日每日从中国6个省份公布聚集性病例的36个地市官方平台收集积聚性病例数量、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χ2检验以及曲线拟合对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聚集性病例366起1 052例,家庭聚集性病例占86.9%(914/1 052);1 046例有性别信息的聚集性病例中,男性513例(49.0%),女性533例(51.0%);病例以18~59岁青壮年为主,占68.5%(711/1 038)。在366起聚集性疫情中,有47.0%(172/366)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曾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1月19日至2月3日,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占66.5%;2月4-25日聚集性病例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仅占18.2%。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M为5(2~8)d,首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6(3~9)d,续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5(3~8) d。结论 聚集性疫情在武汉市和湖北省以外多地市普遍出现,家庭密切接触是造成家庭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2月4日后聚集性病例以当地一代或二代以后的病例传播为主,确诊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CT影像变化,为当地疫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收治的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确诊COVID-19病例5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为(50.92 ± 14.63)岁,其中45~64岁31例(占62%)。39例(占78%)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11例(占22%)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有6起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共涉及13例病例。潜伏期1~23 d,平均为(5.95 ± 4.24)d。发热(占84%)和咳嗽(占72%)是该病例人群主要症状。入院时43例(占86%)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40例(占8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占52%)C反应蛋白升高。15例(占30%)合并原发基础疾病。40例(占80%)使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入院2周后40例(占80%)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结论 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白细胞正常或者减少、血沉增快较多见,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CT表现病灶面积呈先扩大后逐渐吸收的变化趋势,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01例COVID - 19确诊病例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1%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75.2%),咳嗽(70.3%),咳痰(42.6%),乏力/肌肉酸痛(24%)。89.1%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65.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68.3%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51.5%患者空腹静脉血糖升高,54.5%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胸部CT典型表现为磨玻璃样病灶,77.2%患者为双侧肺部均受累。101例患者中,轻型及普通型66例,重型及危重型35例。97.0%患者需要不同支持力度的氧疗,96.0%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16.8%患者接受了抗细菌治疗,5.9%患者激素治疗。5.9%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8%发生继发感染,5.0%发生休克,2.0%发生急性肾损伤。截至2020年3月24日0:00治愈出院98例,死亡3例。结论 COVID - 19患者多数症状轻微,预后好;重型及危重型主要发生在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危重型患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应早期识别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四川省截至7月20日的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四川省共18个市州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106起,其中输入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90起,本地病例聚集性疫情16起。疫情涉及病例424例,确诊病例361例,其中死亡2例,无症状感染者63例。病例主要为中青年人群和农民。所有聚集性疫情以家庭暴露产生为主(占81.13%)。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2月(占61.32%)。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的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 四川省以输入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为主,家庭生活接触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应持续做好人群卫生习惯宣传,加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管理。另外,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应对劳务输出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做好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防止劳务输出人员携带病毒导致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 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武汉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和主要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2月28日在某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资料,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比较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3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包括14例(43.75%)输入病例和18例(56.25%)本地病例。27例(84.38%)患者具有明确的接触史,5例(15.62%)患者接触史不明。家庭聚集(66.67%)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2(32.5,50.5)岁,女性19例(59.37%)。首发症状主要为干咳(23例,71.88%)、发热(16例,50.00%)和咳痰(13例,40.63%)。潜伏期中位数为6.5(0,9)d,首发症状到确诊中位数为7(4.5,9)d,确诊到出院中位数为12(9,16)d。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清蛋白、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增高。81.25%(26例)患者肺部双侧受累。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差异(均P>0.05)。32例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 该市新冠肺炎疫情处于低流行,主要表现为家庭聚集性传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疾病流行规律的认识。 方法 通过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获得139例确诊病例资料,对病例三间分布、发病确诊情况及聚集性疫情等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139例确诊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2岁,30~59岁年龄组占71.94%;男女性别比为1.53∶1;农民/工人占56.83%;普通型和轻型病例各占59.71%和30.21%。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各占66.19%和33.81%,两类病例发病时间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4,P<0.001),疫情由输入传播模式向输入与本地共同传播模式转变。23起聚集性疫情均为家庭性聚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涉及聚集性疫情的比例分别为33.70%和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6,P<0.001)。发病后报告时间、发病后确诊时间和首次就诊后确诊时间的M(P25, P75)分别为4(2,7)d、6(4,9)d和3(2,4)d。首次就诊在诊所和乡镇卫生院的病例报告时间和确诊时间均长于首次就诊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者。 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对新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下一步应对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工作中,应对来自疫情高发国家的入境人员全部实施集中隔离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河南省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结合传染病报告卡、个案调查和调查报告,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河南18个市的103个县(区)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256起,占全省总县(区)的59.88%,涉及病例790例,其中708例为确诊病例(89.62%),82例无症状感染者(10.38%);输入病例269例(34.05%),本地病例521例(65.95%)。2月3—4日报告起数达到顶峰,报告聚集性疫情较多的地市为信阳、郑州、南阳、驻马店和商丘。聚集性疫情规模分别为2~4例222起(86. 72%)、5~9例27起(10.5%)、≥10例7起(2.73%)。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为主(202起,占78.90%),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均以本地病例为主;中位潜伏期为7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力较强,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聚集性疫情,早期采取联防联控,各部门多措并举,严格落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是聚集性疫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对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中的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通过查阅病历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4日,内江市共发生聚集性疫情6起,报告确诊病例18例,暴露人数261人,平均罹患率6.90%。疫情集中发生在1月24日至2月11日,家庭聚集5起,公共场所(茶楼)聚集1起。3起聚集性疫情存在代际,病例潜伏期中位数7.5 d。首发症状发热占44.45%,干咳占44.45%;胸部CT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占88.89%。结论 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为主,应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避免家庭聚集等社交活动,以降低发生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