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5例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予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发热、低血钾、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肝功能损害、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1.8%(9/11),发热的发生率为26.7%(4/15),低血钾发生率为80.0%( 12/15),肌酐升高的发生率为80.0%( 12/15),尿素氮升高的发生率为93.3%( 14/15),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6.7%(4/15),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40.0%(6/15),但无一例恶性事件发生.结论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有效率高,不良反应是可以处理及耐受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确诊8例、拟诊28例、疑似6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菌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8例病死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拟诊组28例病死11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0例;疑似组6例中病死、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2例,总病死率为40.48%。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资料,利于早期把握抗真菌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血液系统疾病且不能明确诊断IFD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感染部位及各不同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未达到IFD诊断患者分为不能诊断IFD但治疗有效88例和排除IFD诊断30例;真菌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占64.77%;以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发生率最高,10.24%;8~14d粒细胞缺乏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患者;所有上述病例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均已同时应用≥3种抗菌药物,以碳青霉烯类为主,并均联合应用了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结论临床可能对最终排除IFD诊断的患者应用了抗真菌治疗,但在患者重症感染而高度疑似IFD阶段,抗真菌治疗利大于弊,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血液科住院合并各诊断层次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7年6月在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对其诊断层次、临床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抗真菌治疗药物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合并各诊断层次IFD患者1048例,诊断层次分别为拟诊、未确定、临床诊断和确诊,发生率依次为39.79%、32.82%、20.52%和6.87%;704例IFD诊断组(包括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和344例未确定IFD组最常见基础血液病均为AML,但AML中未确定IFD发生率高于诊断组(P<0.05);未确定IFD组接受化学治疗患者比例低于IFD诊断组,接受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比例高于IFD诊断组(P<0.05);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为伏立康唑,且IFD诊断组联合用药比例较高,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诊/临床诊断组12周病死率高于未确定/拟诊组(P<0.05)。结论未确定IFD的分层诊断以及对应的经验治疗和诊断驱动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IFD疗效,降低IFD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2例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米卡芬净,剂量100~150mg/d静脉滴注,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68.2%,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68.7%,拟诊病例有效率为66.7%;2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米卡芬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时机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COPD合并IFI的102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经验治疗(拟诊及临床诊断患者62例)及目标治疗(微生物确诊患者40例)COPD合并IFI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体温等的变化,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标治疗有效率为45.00%,低于经验治疗的77.42%;经验治疗的平均疗程为(14.02±4.45)d,比目标治疗的(21.88±5.21)d短;经验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38.71%,低于目标治疗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有效治疗COPD合并IFI,经验治疗与目标治疗相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8例患者予以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IFI发生率24.0%,其中肺部感染最多见,占68.2%;所有IFI患者发热占87.5%,60例肺部真菌感染者均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中典型改变占54.5%;26例检出假丝酵母菌生长,12例检出曲霉菌属,有58例经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65.9%,无效12例,死亡18例,死亡率20.5%;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88例可评价病例中无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治疗.结论 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同时其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  相似文献   

8.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小儿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DFI)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小儿血液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1例;DFI感染种类曲霉素1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念珠菌1例,余为临床诊断;L-AMB静滴从0.5mg/kg*d增至4mg/kg*d,使用达6周者3例,1周~10d者2例.结果4例治愈,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主要副作用为高热、寒战等,1例出现肾损害.结论L-AMB治疗小儿DFI无严重的副作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伏立康唑组(31例)、两性霉素B组(31例)和氟康唑组(30例),对三组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92例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单纯肺部72.83%(67/92)和胃肠道15.22%(14/92).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组和氟康唑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26/31)、87.10%(27/31)和66.67%(20/30),伏立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7 d(x^2=18.342,P=0.000)、持续粒细胞缺乏5d以上(x2^=17.452,P=0.000)、治疗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x^2=16.537,P=0.000)、住院时间超过20 d(x^2=10.324,P=0.001)是导致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早期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是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区诊断为合并IFD,并且接受卡泊芬净治疗的57例血液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对本组血液病合并不同诊断级别IFD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各诊断级别IFD卡泊芬净一线及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及不同诊断级别IFD的血液病患儿卡泊芬净治疗后12周生存率,卡泊芬净治疗有效和无效患儿的疗程,以及不同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评价卡泊芬净治疗血液病合并IFD的安全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卡泊芬净使用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血液病患儿中,91.2%(52/57)为单一部位合并IFD,以肺部最为常见(78.9%,45/57);确诊IFD为5例(8.8%),临床诊断IFD为38例(66.7%),拟诊IFD为14例(24.5%)。②卡泊芬净治疗57例血液病合并IFD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6.0%(49/57)。临床诊断和拟诊IFD患儿的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为90.4%(47/52),高于确诊IFD患儿的40.0%(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7,P=0.001)。③确诊和临床诊断IFD患儿的卡泊芬净一线治疗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二线治疗的76.9%(10/1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P=0.041)。拟诊IFD患儿卡泊芬净一线治疗有效率为90.0%(9/10),亦显著高于二线治疗的25.0%(1/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5,P=0.015)。④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IFD的血液病患儿卡泊芬净治疗后12周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患儿的疗程为(16±7) d,显著长于治疗无效患儿的(8±6) d,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0,P=0.032)。⑥卡泊芬净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66.6%,显著低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患儿的9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4,P=0.012)。⑦本组患儿无一例发生与使用卡泊芬净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IFD疗效确切,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可影响其疗效。该药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推荐应用于血液病合并IFD儿童一线抗真菌治疗,治疗疗程建议>14 d。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泊沙康唑作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病(IFD)预防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北京某院2014—2015年1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应用泊沙康唑单药预防IFD的病历,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8例患者中,预防用药期间无1例出现临床诊断或确诊IFD,无1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停用泊沙康唑。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中1例在预防用药第12天痰培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另1例在预防用药第14天痰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其余患者均坚持预防用药至粒细胞计数恢复,随访至预防用药100 d后无死亡。预防用药期间最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00~0.27)×109/L,中位数为0.02×109/L;泊沙康唑预防用药持续时间为8~27 d,中位数为16 d;无IFD突破以及合并全身性使用其他抗真菌药者,100日内全因死亡2例(11.1%);未出现2级及以上肝功能异常、2级及以上肾功能异常以及QTc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泊沙康唑预防该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IFD有效,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血液病伴发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住院患儿10例,所有患儿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伏立康唑针每次7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10~14 d后改用伏立康唑片剂,剂量不变,口服1次/12 h,总疗程4~8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0例患儿中,9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0.0%,治疗有效的9例患儿从症状及体征上判定临床有效的时间为2~5 d;伏立康唑治疗过程中两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结论 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可作为儿童血液病伴发肺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高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8例IFI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初始3d的剂量为1、3、5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保持速度为5 ml/h,从第4天开始每日增加5 mg,直至25 mg,以后维持该剂量;疗程1~5个月,总用药量1~1.5 9.结果 78株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5%,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6.7%,光滑假丝酵母菌占7.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3.9%;治疗结束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痊愈10例,显效51例,进步8例,无效9例,其中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8.2%;真菌清除66例,未清除12例,清除率为84.6%;有3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33例患者共发生61次不良反应,其中发生1种不良反应14例,2种12例,3种5例,4种2例;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和寒颤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7.9%、12.8%、6.4%和7.7%.结论 小剂量国产两性霉素B对IFI临床疗效好,对真菌清除率高,在应用的同时应监测低钾血症和肝肾功能;小剂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使用伏立康唑单药治疗IFI的156例血液病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94.9%)为单一部位感染,以肺部(77.7%)最为常见,另有8例患者为播散性真菌感染;76.9%的患者存在≥2个高危因素;确诊4例(2.6%),临床诊断45例(28.8%),拟诊107例(68.6%);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有效率为59.2%;拟诊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78.5%;开始治疗后6周生存率为85.9%,12周生存率为80.8%;停药率为3.2%.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患者,治疗组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大剂量至1 mg/kg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于治疗后2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46.67%,对照组不良反应消化道损害、肾功能损害、低钾血症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3%,高于治疗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0月威海市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血液系统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0株,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48例IFI病例中肺部感染40例,CT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以双肺受累、结节影、团块状高密度影多见;中性粒细胞缺乏、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疾病基础状态是IFI的危险因素;48例患者中治愈27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77.1%;死亡7例,病死率14.6%,抗真菌治疗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血液系统疾病并发IFI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高分辨率CT能检测到早期典型的病灶,IFI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及时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 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