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资料,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复阳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48%(23/927);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男性479名,女性448名,年龄为6个月~77岁,中位年龄为33岁;不同年龄段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0,P0.001),老年年龄段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相对较高;与关联病例不同接触方式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8,P0.001),其中与病例为配偶关系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最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应尽早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病人,并通过严格隔离措施控制管理密切接触者,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接接触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评价不同暴露水平下感染和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通州区2020年1月21日至8月17日追踪到的494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密接触者的接触情况和发病情况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通州区494名密切接触者中续发率为2.02%。病例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关系、暴露方式、隔离方式和隔离时间均和外区、外地密切接触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例关系和暴露方式不同的密接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1)。结论北京市通州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与病例的关系,密切接触者的暴露方式、管理方式和密切接触者对应病例的地区均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资料,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复阳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48%(23/927);92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男479名,女448名,年龄为6个月-77岁,中位年龄为33岁;不同年龄段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0,P<0.001),老年龄段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相对较高;与关联病例不同接触方式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8,P<0.001),其中与病例为配偶关系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最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应尽早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病人,并通过严格隔离措施控制管理密切接触者,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辽宁省丹东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密切接触者的判定、追踪和管理等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月24日至5月9日丹东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密切接触者中不同特征人群的感染风险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 39 969例密切接触者中,有622例转归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总感染率为1.56%。不同年龄组中≤20岁(3.73%)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较高(χ2=312.11,P<0.001),不同接触方式中共同居住(22.62%)、同聚餐聚会(4.74%)、同空间学习(4.95%)感染率较高(χ2=3135.58,P<0.001),末次暴露至指示病例发病日期间隔≤2 d(2.08%)感染率较高(χ2=165.01,P<0.001),指示病例为确诊病例(5.49%)感染率较高(χ2=411.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同居住(OR:...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扬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密切接触者的精准管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密切接触者特征,并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纳入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725人。男女比为0.921,平均年龄(43.57±18.62)岁。检出核酸检测阳性标本20份,阳性率2.76%。与病例不同关系、接触频率、地点、方式等人群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年龄、暴露时间人群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触地点为家中是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的危险因素(OR=8.578,95%CI:1.607~45.789,P=0.012)。结论及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时实施隔离,并加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合肥市本地报告的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制定合肥市本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由专业调查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 累计管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 293名,其中60名感染发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8%。与确诊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5)。不同的接触方式发病情况不同,以同住的罹患率最高,达21.3%。不同接触频次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03,P<0.001),随着接触频次的下降,确诊率有下降的趋势(χ2=102.051,P<0.001)。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程度和频率有很大关系,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目前对该病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控制和管理及尽早隔离关系密切的亲属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本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感染率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精准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19日-5月31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2 906人。采用χ~2检验比较感染率的组间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2 906名密切接触者中,166名转归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总感染率为5.71%。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女性(6.68%)感染率高于男性(4.71%);10岁(10.40%)和≥60岁(7.37%)年龄组、医院隔离(21.72%)、同住(15.37%)和同餐(7.11%)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OR=2.26,95%CI:1.04~4.92),同住(OR=24.25,95%CI:10.44~56.32)和同餐(OR=10.54,95%CI:3.88~28.63)的感染风险较高,集中点隔离(OR=0.02,95%CI:0.01~0.03)和居家隔离(OR=0.09,95%CI:0.06~0.15)的感染风险较低。结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较高,同住和同餐的感染风险较高,应尽早排查密切接触者,并严格实施集中隔离的医学观察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寻找感染防控重点人群、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辽宁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9日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数据、病毒检测结果,分析密切接触者不同特征人群中感染风险的差异。结果 2 784例密切接触者中有67例感染(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6~45岁的密切接触者相比,≤15岁、46~60岁、61~75岁、 75岁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指示病例关系为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剔除有外省旅居史的感染者后,与非亲属关系密切接触者相比,其他亲属(OR=4.845,95%CI=1.350~17.393)、直系亲属(OR=27.571,95%CI=6.361~119.501)、夫妻(OR=26.200,95%CI=4.702~146.000)关系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密切接触者感染严重程度与年龄(r=0.445,P 0.001)、指示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r=0.243,P=0.048)呈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与年龄、与指示病例的关系、接触方式相关,而感染严重程度与年龄、指示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且存在显著的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估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评估不同暴露状况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资料,估算不同暴露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结果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流行曲线呈现持续的人传人特征。共追踪调查了2 147名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6.15%,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6.30%和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关系的密切接触者中,以朋友/香客(22.31%)、家庭成员(18.01%)、亲戚(4.73%)感染较高率,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各密切接触者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病例同住(13.26%)、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11.91%)、聚餐娱乐(7.18%)均是感染高危因素。医院诊疗环境下的交叉感染也不容忽视(1.94%)。潜伏期中位数为5 d。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高,需严格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济南市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济南市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历下区、槐荫区、市中区、长清区及天桥区,占92.16%;男女性别比为0.89∶1;年龄以30~岁年龄组最高(37.26%);普通型病例为主(70.59%);暴露史以武汉旅居史为主(43.14%);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74.51%)。共有1 095人作为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纳入管理,其中15人确定感染,感染率为1.37%。不同的接触方式、与感染者关系和接触频率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餐同住(11.01%)、亲属关系(10.37%)及经常接触(11.43%)感染率最高。家庭密切接触者中儿童及老年人感染率较高。结论 新冠肺炎极易发生家庭内感染,对重点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及落实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防控疫情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荆州市数据为例,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死亡病例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州市1 580例COVID-19病例,根据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1 528例)和死亡组(52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暴露史等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部分血常规指标,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在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χ2=78.603,P<0.001)、临床严重程度(χ2=173.994,P<0.001)、疾病史(χ2=29.644,P<0.001)、高血压史(χ2=31.143,P<0.001)、糖尿病史(χ2=6.218,P=0.013)、心脑血管疾病史(χ2=12.737,P<0.001)、入院时是否有气促症状(χ2=5.889,P=0.015)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0岁(OR=8.913,95%CI:4.481~17.730)、高血压史(OR=2.004,95%CI:1.084~3.708)及入院时有气促症状(OR=2.302,95%CI:1.016~5.216)对COVID-19患者死亡具有显著影响(P<0.05)。死亡组相较于存活组,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更低,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评估COVID-19患者预后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0.745、0.760。 结论 ≥60岁、高血压史以及入院时具有气促症状是影响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变化可辅助评估COVID-19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同暴露状态下的感染风险,为疫苗全人群覆盖前的完善密接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描述截至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14 856名新冠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性别、年龄、续发数及续发病例的疾病分型,计算不同接触方式、不同末次接触时点下的密切接触者续发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四川省不同暴露状态下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结果 密切接触者总续发率为1.99%。共同居住生活(6.91%)及末次接触时点为关联病例发病当天时(3.4%),密切接触者续发率高于其他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同居住生活(HR = 2.022,95%CI:1.037~3.942)和聚餐聚会的接触方式(HR = 2.956,95%CI:1.549~5.641)、末次接触在病例症状出现0~3 d(HR = 2.220,95%CI:1.455~3.386)会增加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结论 疫情暴发初期,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起始时间应根据疫情状态适度提前;此外应重点关注高风险高频次密接者的后续接触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A、B两个家庭11人,其中6人发病,罹患率54.55%。指示病例(A1)发病前接触过同工作单位的确诊病例,后通过家庭生活传给病例父母(病例A2和A3);病例A3与邻居B1日常接触,导致病例B1家庭(病例B1、B2和B3)陆续发病。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且人群普遍易感,易在家庭内传播,需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密接)人群管理情况及效果。方法 收集广州市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接的一般人口学、与病例关系、暴露史、管理及发病情况等信息,比较不同时期(1月21—30日、1月31日至2月8日、2月9日至3月2日)密接人群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广州市累计追踪2 312名密接,男女性别比为1.15∶1,年龄以20~59岁为主,占73.53%;密接集中隔离率96.63%,密接病例比为8.59,密接转病例比例为5.49%,密接占报告病例比例为35.28%,最后接触至发病中位时间为2 d,发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4 d。从第一到第三时期,集中隔离率(91.88%~97.83%,P<0.01)、密接病例比上升(3.86~41.26,P<0.01),密接转病例比例下降(14.06%~1.13%,P<0.01),管理密接占报告病例比例上升(23.94%~54.00%,P<0.01),发病至确诊时间缩短(4~0 d,P<0.01),与关联病例关系为社交活动(16.24%~42.63%)、接触频率为偶尔或一般(42.57%~90.64%)的密接占比增加(P<0.01)。全时期和第三时期密接中,发病组的最后接触至开始管理时间小于非发病组(P<0.01)。结论 广州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接的追踪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并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控制了疫情向社区蔓延,后续可探索根据风险因素分级的密接精准管理模式,指导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 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 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 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 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 609名密接, 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 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 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 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 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 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