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脉管癌栓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CD34标记血管癌栓,D2-40标记淋巴管癌栓,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脉管癌栓组患者和无脉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比较淋巴管癌栓组和血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结果:不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情况和脉管癌栓均会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P<0.05);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均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脉管癌栓组生存期显著低于无脉管癌栓组(P<0.01);血管癌栓组生存率显著低于淋巴管癌栓组(P<0.05);血管癌栓组VEGF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淋巴管癌栓组(P<0.01)。结论:脉管癌栓是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管癌栓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标本中有无癌结节将所有患者分为癌结节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癌结节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本组患者中84例存在癌结节,阳性率为26.9%。单因素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N分期、TNM分期、脉管癌栓与癌结节阳性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仅Borrmann分型、N分期和脉管癌栓是癌结节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术式、脉管癌栓和癌结节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癌结节阴性组和阳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5%和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Borrmann Ⅲ/Ⅳ型、TNM分期、脉管癌栓和癌结节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癌结节仅对N0~3a期胃癌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N3b期癌结节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癌结节阳性患者预后与N分期、有无脉管癌栓及术后辅助化疗独立相关。  结论  癌结节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可作为N0~3a期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无论分期如何,癌结节阳性者需行术后辅助化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同亚型胃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胃类痛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及预后之间的父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胃类癌9例,Ⅲ型胃类癌30例.结果 1例1型和30例Ⅲ型胃类癌患者的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层,27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有远处转移.Ⅰ型和Ⅲ型胃类癌在患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9.7%,Ⅰ型和Ⅲ型胃类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37.2%.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分型、肿瘤大小和数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浆膜浸润以及浆膜外癌结节形成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类癌的分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件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Ⅲ型胃类癌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1~2期乳腺癌患者临床与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应用,以避免腋窝清扫术(ALND)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T1~2期乳腺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108例患者入组,其中102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PR、Ki-67指数以及分子分型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HER-2是否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表达状况(P﹤0.05);而年龄也可能是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结论肿瘤越大、分化越差、伴脉管瘤栓、ER阳性表达以及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小叶癌的T1~2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而年龄≤50岁也可能增加了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T1~2期乳腺癌患者是否直接行ALND应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1%和66.7%,就诊时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为16.0%,3、5、10年累积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4%、29.6%和35.9%.术后行131Ⅰ治疗16例,治疗效果满意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临床分期和脉管瘤栓均与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p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和肿瘤切除程度均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有无脉管瘤栓、肿瘤切除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甲状腺滤泡状癌常呈弥漫性生长,伴有脉管瘤栓,预后相对不良.手术彻底切除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年龄≥45岁患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联合131Ⅰ治疗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3D-CRT)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胸段食管鳞癌术后辅助3D-CR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以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54.1%和45.0%,3、5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1.1%、44.6%.中位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分别为46个月和4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N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引流区域转移组数是影响食管癌术后3D-CRT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P=0.010)、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09)和N分期(P=0.014)是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术后3D-CRT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脉管癌栓(P=0.024)、N分期(P=0.001)和切缘(P=0.034)是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术后3D-CRT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3D-CRT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脉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N分期是预测食管癌术后3D-CRT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791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1 791例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5.18%,淋巴结转移度为8.33%。基底细胞样鳞癌及腺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鳞癌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鳞癌(均P<0.05)。肿瘤分化、病变长度、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并且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N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上段食管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要高于中、下段食管癌(P=0.002),而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N分期的重要因素;上段食管癌更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无论肿瘤位置都应加强对腹腔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子宫浆膜浸润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是影响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6.52%,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1年生存率(69.57%)明显低于无转移组患者(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指导制定下咽癌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0例经手术治疗的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40例患者中,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8.6%,cN0期患者隐匿性转移率为25.0%,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区域Ⅱ、Ⅲ、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4.6%、45.2%、18.2%;Ⅰ、Ⅴ、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7%、10.4%、7.9%。66.7%转移淋巴结伴有结外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P=0.012),与性别、年龄、原发病灶部位、肿瘤T分期均无关(均P > 0.05)。本组患者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0%、49.1%。Cox回归分析表明转移淋巴结的直径(P=0.012)、数量(P=0.039)、结外侵犯(P=0.010)与下咽癌患者生存率明显相关。当转移淋巴结直径≥2.8 cm、数量≥2枚、伴有结外侵犯时预后较差。  结论  下咽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影响预后的淋巴结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提高下咽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5 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的110 例ⅠB~ⅡA 期宫颈鳞癌患者行术前血清SCC-Ag 检测,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C-Ag 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U 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确定评估淋巴结转移的SCC-Ag 阈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SCC-Ag 滴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分化程度及脉管内瘤栓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血清SCC-Ag≥4ng/mL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对SCC-Ag 的影响更大;ROC 曲线显示SCC-Ag 为4ng/mL 是筛选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结论:术前血清SCC-Ag 在评估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中有一定的价值,其临界值为4n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行前哨淋巴活检的28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脉管瘤栓均与前哨淋巴结转移(SLNM)有关(均P<0.05);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绝经情况、局部切除术、示踪技术、前哨淋巴结阳性、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数目、脉管瘤栓和Ki-67≥15%等均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均与SLNM有关(均P<0.05).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是影响SLNM的独立因素,其中年龄是保护因素.而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和ER状态是否与SLNM有关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郝瑞  梁艳 《肿瘤学杂志》2018,24(12):1176-1180
摘 要:[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切除的OSCC患者148例,术后病理确认 OSCC 68例(OSCC组,n=68),良性肿瘤80例(良性肿瘤组,n=80)。取癌旁的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68)。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并记录其性别、年龄、吸烟史、嗜酒史、癌变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等临床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cyfra21-1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血清cyfra21-1水平患者累积生存率,运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cyfra21-1水平预测OSCC患者预后效力。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OSCC组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癌变部位、吸烟史、嗜酒史患者间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患者间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Ⅳ期、高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血清cyfra21-1水平≥3.85 ng/ml不利于OSCC患者预后(P<0.05)。血清cyfra21-1水平≥3.85ng/ml的OSCC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64.15%,显著低于血清cyfra21-1水平<3.85ng/ml的OSCC患者(P<0.05)。[结论] 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可作为预测OSC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uminal B型早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6年06月我院收治的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28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Luminal B(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190例(66.7%),Luminal B(HER-2阳性)患者为95例(33.3%)。Luminal B(HER-2阴性)与Luminal B(HER-2阳性)在脉管癌栓、腋窝淋巴结状态和放疗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HER-2阳性)复发转移率高(P<0.05),且5年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均低于Luminal B(HER-2阴性) (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状态、PR和Ki-67是Luminal B型乳腺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与Luminal B(HER-2阴性)相比,Luminal B(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Ki-67高表达和PR阴性是影响Luminal B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高频超声表现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LCLNM)间的关系。方法对449例患者的633个PTC结节进行分组。有LCLNM的为转移组,有91例患者共135个结节;无LCLNM的为无转移组,有358例患者共498个结节。所有结节的病理及有无LCLNM、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ule metasta-sis,CCLNM)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多发、直径>1 cm、微钙化多发( d<2 mm)、混合型血流(内部及边缘血流增多)、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均与LCLNM相关(P<0.05),PTC位于上极易发生LCLNM(P<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多发、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和结节位于甲状腺上极同时出现是LCLNM的危险因素(P<0.005,OR=1.626,2.644,0.479,2.579)。结论高频超声可精确描述甲状腺癌结节声像图表现,这些表现对术前提示侧颈区有无侧颈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 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 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 10% 、11% ~30% 、31% ~50% 、> 50%将患者分为4 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 的表达。Kaplan-Meier 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rank 检验,采用多因素Cox 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 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 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 伴其他浸润性癌7 例。乳腺IMPC 中微乳头比例≤ 10% 组为7.69%(5/ 65)、11% ~30% 组为44.62%(29/ 65)、31% ~50% 组为26.15%(17/ 65)、>50% 组为21.54%(14/ 65),4 组乳腺IMPC 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ER、PR和HER-2 在乳腺IMPC 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 65)、67.69%(44/ 65)和24.62%(16/ 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Kaplan-Meier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 的表达相关(P <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 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 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根治性D2切除术的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3%(7/212),其中肿瘤最大径≤2cm和>2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和7.5%;分化型与和分化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和7.1%;有脉管瘤栓和无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未分化型腺癌和脉管瘤栓是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分化型腺癌和无脉管瘤栓的黏膜内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可作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ⅠB~ⅡA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7份子宫颈癌组织和3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为55.14 %,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0)(χ2 = 56.916,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织COX-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子宫颈深间质浸润和脉管内瘤栓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年龄、复发或转移、肿瘤大小及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COX-2阳性组和COX-2阴性组的总体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03,P>0.05)。结论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OX-2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和有无脉管内瘤栓有关,但与预后无关,COX-2表达在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尚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