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或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应用早期分泌性抗原靶蛋白(ESAT)-6和培养滤出蛋白(CFP)-10诱导的结核酶联免疫斑点法对云南地区100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水平.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上无活动性结核感染证据的HIV感染者中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感染率高达67.6%.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532×106/L)和CD3+CD8+T淋巴细胞(473×106/L)绝对计数与单纯HIV感染者(406×106/L和504 × 106/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189 × 106/L,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293×106/L,均显著低于单纯HIV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组和HIV组(U=168.0,U=163.0;U=147.0,U=374.0;均P<0.01).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ESAT-6和CFP-10抗原特异性斑点形成细胞数(31/106细胞和82/106细胞)显著低于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92/106细胞和109/106细胞.U=507.0,U=529.5,均P<0.01).结论 我国无活动性结核临床证据的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结核潜伏感染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及特异性抗结核免疫应答功能均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是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未发生活动性结核病,但具有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文章针对LTBI治疗充分阐述利弊,并结合中国结核病现实状况,提出在中国需要进行逐步的完善相关人群的预防治疗,逐渐由点到面推广LTBI的治疗,把结核病消灭在LTBI状态,降低结核病发病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5年消灭结核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52例SLE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452例SLE患者中42例(9.29%)在住院期间被确诊为活动性结核,单纯浸润犁肺结核11例(26.19%);肺外结核31例(73.81%),其中有10例(23.81%)未找到结核感染病灶,8例(19.05%)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14.29%)结核性脑膜炎,2例(4.76%)胸腔结核,2例(4.76%)腹腔结核,1例(2.38%)淋巴结核,1例(2.38%)骨结核,1例(2.38%)肾结核.42例结核感染患者有狼疮肾炎38例,血清白蛋白低40例,有结核病史10例,白细胞低14例,血糖升高14例.抗结核治疗起效时间一般在1周以上,最长可达4周.死亡2例,均为血行播散型结核.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的过程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以重症结核和肺外结核为多.既往有结核病史、狼疮肾炎等SLE患者,町能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所致的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的慢性传染病,潜伏结核感染(LTBI)高危者是结核病预防的关键人群,针对LTBI的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减少活动性结核病(ATB)发病率。但现有的诊断方法诊断LTBI的特异度较低,因此建立快速、敏感、高效的LTBI诊断方法仍是目前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就LTBI相关蛋白抗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为LTBI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倩  邓国防  王庆文 《中国防痨杂志》2022,44(12):1294-130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干预及随访情况,为SLE患者的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11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486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于SLE确诊后均行结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mRNA表达情况并与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及非结核感染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提取研究对象的PBMCs,经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然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比较各组IL-8 mRNA表达情况。然后以敏感性(sensitivity)为纵坐标,1-特异性(1-specificity)为横坐标绘制结核组和LTBI组相比较的ROC曲线。结果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结核组PBMCs中IL-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TBI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2。以3.985为临界值,鉴别活动性结核病和LTB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17%和90.00%,此时阳性似然比等于5.42,64.7%的病例诊断准确。结论 IL-8有可能作为新的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标志物,有助于活动性结核病与LTBI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杆菌(TB)感染临床表现为肺结核、淋巴结结核时,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33例AIDS合并TB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分别为肺结核、淋巴结结核、肺结核与淋巴结结核并存,分别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不同临床表现患者CD3^+、CD8^+、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肺结核患者明显高于淋巴结结核患者(P〈0.01)。结论 AIDS合并TB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与其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M.tb)潜伏感染状态是造成结核病诊断和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的检测方法很难将潜伏感染结核病(LTBI)和活动性结核病(ATB)区分开.有文献报道分枝菌酸环丙烷合成酶(PcaA)和小分子热休克晶体蛋白(Acr)两个基因在M.tb持留状态下高表达,因此可能和菌的潜伏感染相关,有作为新的诊断靶标的可能,因此我们对它们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和应用,以期为LTBI的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方法首先针对目的基因设计引物,从基因组上扩增其全序列,构建克隆和表达载体,纯化分离蛋白.将蛋白作为抗原应用于免疫学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两种蛋白抗体的表达水平,最终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LTBI和ATB患者之间的血清学的差异,寻找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分析的方法和策略.结果成功构建PcaA和Acr蛋白的克隆和表达载体,并获得表达和纯化的蛋白.血清的PcaA和Acr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HC)与AT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TB和LTBI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即使将两个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并联分析后也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aA和Acr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顺利纯化,PcaA蛋白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可用于以后对结核病的检测分析中;虽然用血清学诊断时不能完整的区分LTBI和ATB,但可用于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后,学生接触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省级设置的每季度《学校肺结核患者接触者筛查季报表》,收集2021年福建省辖区内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362所学校(含托幼机构)常规开展结核病筛查的31 589名学生接触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寄宿与否、LTBI发生情况、接触患者的病原学结果和接触患者的职业等。分析学生接触者的LTBI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发生潜伏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31 589名学生接触者中,LTBI者3785名,LTBI发生率为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寄宿生和接触病原学阳性患者的学生发生LTBI的风险均较高[OR(95%CI)分别为1.139(1.063~1.221)、1.325(1.181~1.486)和1.093(1.017~1.172)];同时,相对于<5岁年龄组,其他年龄组的学生接触者发生LTBI的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以20~24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下降缓慢,给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20年估算全球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近20亿,在无预防性治疗干预情况下,其中有5%~10%的感染者在一生中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在结核病高危人群中发病率更高。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号召推广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的预防干预,以实现结核病发病率快速下降的目标。笔者就LTBI流行和预防性治疗的现状、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筛查方法、干预和管理建议等进行论述,为制定我国LTBI干预和管理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筛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顺序纳入2019年9—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和长宁区参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体格检查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885例(长宁区430例,徐汇区455例),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其LTBI状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生活方式、既往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病史及肺结核患者接触史,以及体格检查情况等信息。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影响因素。结果: 885例研究对象检出LTBI阳性者130例,阳性率为14.7%;其中,长宁区研究对象LTBI阳性率(17.4%,75/430)高于徐汇区研究对象(12.1%,5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7,P=0.025);吸烟者LTBI阳性率(22.5%,20/89)明显高于不吸烟者(13.8%,110/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OR(95%CI)=1.891(1.031~3.468)]。结论: 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LTBI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可对检测阳性患者采取增加随访频次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对有吸烟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LTBI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部登记治疗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特征,为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将2014—2021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门诊部登记治疗的26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与同期1839例单纯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分类、发现方式、病原学阳性率、涂阳率、培阳率、利福平耐药率、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治疗成功率、就诊及确诊延迟率、就诊及确诊时间间隔。结果: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复治比例[16.48%(43/261)]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8.70%(160/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2,P<0.001),主动发现比例[7.28%(19/261)]明显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13.05%(240/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0,P<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原学阳性率[65.90%(172/261)]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35.07%(64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1,P<0.001),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和治疗成功率[84.62%(110/130)和80.46%(210/261)]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91.15%(412/452)和87.71%(1613/18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1;χ2=10.495,P=0.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利福平耐药率[3.07%(8/261)]与单纯肺结核患者[1.41%(26/183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5,P=0.086)。就诊延迟率、就诊时间[52.87%(138/261)和16(2,53)d]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42.09%(774/1839)和9(0,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2,P=0.001;U=2.775,P=0.006)。确诊延迟率、确诊时间[32.57%(85/261)和7(0,24)d]与单纯肺结核患者[31.92%(587/1839)和7(1,20)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834;U=0.167,P=0.867)。结论: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病原学阳性率高、复治比例高、就诊延迟率高、就诊时间间隔长、主动发现率低、痰涂片阴转率低和治疗成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对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并收治的135例AIDS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特点、影像学特征和诊治情况。分析比较合并MTB感染者和NTM感染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1)病原学检查:135例研究对象中MTB感染者64例(47.4%),NTM感染者71例(52.6%)。NTM分离株中以鸟分枝杆菌为主(40株,56.3%)。(2)临床表现: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3.7%,113/135)、咳嗽(44.4%,60/135)、乏力(30.4%,41/135)、腹泻(25.2%,34/135)等。MTB感染组发热(92.2%,59/64)、咳嗽(56.3%,36/64)、咳痰(32.8%,21/64)的发生率,以及体温峰值[(39.0±1.0)℃]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76.1%(54/71)、33.8%(24/71)、11.3%(8/71)、(38.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1;χ2=6.869,P=0.009;χ2=9.263,P=0.002;t=2.025,P=0.045)。(3)实验室检查:MTB感染组降钙素原[1.57(0.42,6.71)ng/ml]、白细胞计数[6.62(3.39,8.78)×109/L]、血红蛋白[(95.5±21.5)g/L]、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45.3%,29/64)均明显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0.31(0.11,1.80)ng/ml、4.03(2.81,6.20)×109/L、(78.7±14.6)g/L、11.2%(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33,P=0.001;Z=-2.798,P=0.005;t=5.344,P<0.001;χ2=19.609,P<0.001)。MTB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4(8,55)×106/L,明显高于NTM感染组的7(2,20)×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4,P=0.001)。(4)影像学表现:MTB感染组粟粒影(17.2%,11/64)与胸腔淋巴结肿大(85.9%,55/64)的发生率高于NTM感染组[分别为1.4%(1/71)和71.8%(5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91和3.971,P值分别为0.004和0.046)。(5)治疗转归:MTB感染组住院时间为18(8,25)d,明显短于NTM感染组[26(1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4,P=0.001)。MTB感染组死亡率为17.2%(11/64), 明显高于NTM感染组(2.8%,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21)。结论: 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的AIDS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肺部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时,应警惕合并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可能。MTB与NTM感染虽然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索提高贫困地区肺结核发现”项目实施地区肺结核患者就诊行为,为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2017—2020年登记的“现住址”为项目县(清涧县和子洲县)的875例肺结核患者个案信息。项目实施前(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患者共441例,项目期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患者共434例。采用Excel 2016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患者信息进行匹配和整理;对项目地区项目实施前和项目实施期间肺结核患者外诊比例、就诊延迟率、诊断延迟率进行分析。 结果 项目实施期间肺结核患者外诊构成比为84.10%(365/434),高于项目实施前外诊构成比[62.81%(277/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00)。2017—2020年项目县肺结核就诊延迟率为48.34%(423/875),诊断延迟率为18.63%(163/875),其中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52.76%(229/434)]高于项目实施前[43.99%(194/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09);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23.36%(103/441)]高于项目实施期间的诊断延迟率[13.82%(6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P=0.000)。外地首诊患者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33.94%(94/277)]高于项目实施期间的诊断延迟率[15.07%(55/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P=0.000);项目县首诊患者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73.91%(51/69)]高于项目实施前[48.78%(8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P=0.000)。首诊在定点医院的患者项目实施前诊断延迟率[16.53%(60/363)]高于项目实施期间[7.58%(27/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00);首诊在非定点医院的患者项目实施期间就诊延迟率[32.05%(25/78)]高于项目实施前[24.36%(1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2,P=0.000)。 结论 项目实施期间,陕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肺结核患者外诊比例增高,患者就诊延迟没有明显改善,诊断延迟有所改善,需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患者就诊行为,加强分级诊疗,降低患者就诊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搜集2012—2017年经改良罗氏培养基痰培养及绝对浓度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且符合排除标准的660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并发糖尿病组(159例,并发组)、未并发糖尿病组(501例,未并发组)。采用数字表法从两组患者中分别随机抽取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由2名影像科经验丰富医师在不知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的情况下重新阅读CT片,以记录胸部CT表现及病变分布范围。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曼-惠特妮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或叶性实变[48.3%(29/60)]、大结节[26.7%(16/60)]、任何形式空洞[93.3%(56/60)]、胸腔积液[40.0%(24/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患者[分别为28.3%(17/60)、11.7%(7/60)、76.7%(46/60)、20.0%(12/60)](χ 2=5.08,P=0.024;χ 2=4.36,P=0.037;χ 2=6.54,P=0.011;χ 2=5.71,P=0.017),而支气管扩张[45.0%(27/6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70.0%(42/60)](χ 2=7.67,P=0.006);且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性或叶性实变累及叶数[(0.78±0.96)个]、大结节累及肺叶数[(0.48±0.96)个]和任何形式空洞累及叶数[(2.05±1.43)个]明显多于未并发组[分别为(0.38±0.72)个、(0.13±0.39)个、(1.58±1.43)个](U=1380.50,P=0.011;U=1511.00,P=0.027;U=1432.00,P=0.046),而支气管扩张累及肺叶数[(0.97±1.37)个]明显少于未并发组[(1.58±1.57)个](U=1335.50,P=0.010)。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CT扫描出现段以上肺实变的频率及分布范围、出现大结节和空洞的频率及累及范围、并发胸腔积液的频率均较未并发糖尿病患者高;而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微卡(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免疫干预辅助治疗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和2年复发情况,为缩短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疗程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湖南省邵东县和岳阳县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诊断为初治涂阴肺结核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顺序在“德派(DAP)流行病学研究系统”进行登记录入,由系统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微卡免疫辅助方案组)和对照组(标准方案组),其中观察组184例,采用2H-R-Z-E/2H-R联用微卡治疗方案,对照组180例,采用2H-R-Z-E/4H-R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强化期末、疗程末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和2年的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364例,其中男性292例(80.2%),女性72例(19.8%),平均年龄(54±17)岁;在强化期末和疗程末,观察组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1%(130/151)和96.0%(145/151);对照组分别为86.5%(128/148)和95.3%(141/1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0.103;P值分别为0.921,0.749)。观察组的胸部X线摄片病灶吸收率分别为19.0%(35/184)和41.3%(76/184),对照组分别为18.9%(34/180)和41.7%(75/1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00,0.005;P值分别为0.920,0.944)。观察组强化期末和疗程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43.3±207.1)个/μl和(698.5±208.9)个/μl;对照组分别为(600.5±183.2)个/μl和(625.2±177.9)个/μ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766;P值分别为0.309,0.081)。疗程末两组的成功治疗率均为100.0%(184/184,180/180)。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病例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0.6%(1/174),两年累计复发率1.2%(2/167);对照组随访1年累计复发率1.2%(2/172),两年累计复发率1.8%(3/1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分别为0.621和0.683)。疗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36/184)和28.3%(51/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6,P<0.05)。 结论: 微卡免疫干预辅助治疗初治涂阴肺结核4个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不劣于6个月标准治疗方案,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石倩  陈志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87-1091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特点。方法 搜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117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同时期诊断为单纯肺结核患者117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结果 结核抗体38kD+16kD(1kD=相对分子质量1000)和结核抗体38kD的检测中观察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84%(8/117)、21.37%(25/11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9/117)、71.79%(84/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9、59.78,P值均为0.000)。观察组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7.26%(67/117)与对照组患者阳性率[55.56%(65/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792)。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513.00(339.75,844.50)个/μl,CD4+/CD8+值的M(Q1,Q3)为0.96(0.74,1.5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M(Q1,Q3)为380.00(320.00,503.00)个/μl]和CD4+/CD8+值[M(Q1,Q3)为0.91(0.74,0.9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Z=4.90,P=0.000)。而观察组外周血CD8+细胞计数[M(Q1,Q3)为377.50(193.00,528.50)个/μl]低于对照组[M(Q1,Q3)为475.00(410.00,524.00)个/μ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3)。结论 风湿性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外周血CD8+细胞计数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