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心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7月~2022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95例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基因检测或心内膜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心脏超声、心电图、MRI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结果显示MRI>心脏超声>心电图(P<0.05),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脏超声、心电图、MRI均能够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其中MRI诊断效能更高,临床建议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选择心脏超声与心电图进行初步筛查,对于检查阴性患者,可接受MRI技术再次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斑点追踪技术、心肌做功技术及分层应变技术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技术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功能方面的局限性,指出将超声心动图与心脏CT、MR、SPECT心肌核素显像等其他影像技术相结合,可以更精准、更客观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就其效能进行研究评价。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抽取该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53例作为健康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心电图与心动图检查。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各参数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较健康组人群T波倒置和ST段下移显著、R波波幅升高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值、左房后壁厚度值及室间隔厚度值均明显大于健康组,P0.05。结论: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各参数指标变化显著,诊断效果理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比较多见.本文就我院自1992~1994年8月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73例肥厚型心肌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哲 《中国卫生产业》2012,(12):155-156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在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与肥厚型心肌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和42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特征,尤其是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并与临床诊断的结果相对照.结果 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升主动脉内径普遍增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升主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或少数增宽.结论 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在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与肥厚型心肌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型心肌病中的价值。方法:将5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组)、55例缺血型心肌病患者(ICM组)以及55例正常人(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其进行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等方面的鉴别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心动图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间差异也较为明显(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用于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型心肌病可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3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0倒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痛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病情进展缓慢,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特异性。结论肥厚型心肌痛多见于年轻人,对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扩血管药疗效差的病人,应考虑到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性,应做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34例本院在2013年6月-2016年5月接收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受检对象均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分析检查情况。结果:经检查分析,3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动脉根部平均内径为31.23±4.01mm,左心室收缩末期平均内径为28.31±7.12mm,左心房平均内径为40.92±6.59mm,前间隔厚度为19.41±4.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8.45±11.32%,左心室舒张末期平均内径为43.51±11.32mm,左心室后壁厚度为11.98±1.93mm。通过比较检验,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峰值平均流速和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之间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操作简单便捷,创伤小,可提供合理且有力的参考依据给疾病的诊治,使用价值,推荐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体检且一切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均有一定的异常。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与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经食管超声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在应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经食管超声技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关胸复跳前监测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主动脉行室间隔部分肥厚心肌切除术的患者。以二维、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多普勒监测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中指导和监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用于食管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的几何学和剂量学精度。方法 首先,选择100例食管癌患者基于连心人工智能平台建立图像数据库,每个患者包含5个已经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然后将其他20例患者CT图像传入人工智能平台,系统自动勾画危及器官作为目标图像,与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进行几何学和剂量学比较。最后,分别比较两种勾画方式所需的时间、体积差异、重合度指标、相似性系数和剂量学差异。结果 自动勾画比手工勾画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分别节省时间98.83%、94.55%、84.9%、77.96%和9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28、4.92、-1.39、0.21,P<0.05)。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体积差异分别为(5.58±2.53)cm3、(8.57±4.36)cm3、(0.97±0.34)cm3、(1.47±0.65)cm3和(0.73±0.21)cm3DSC值为0.78~0.96,DSC>0.7,OR值为0.84~0.97,重合度好。自动勾画与手工勾画危及器官剂量学对比中,各项剂量学指标均符合临床要求,除右肺V5的剂量学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1,P=0.04<0.05),左肺,右肺,肝脏,心脏和脊髓的其他剂量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3.11,P>0.05)。结论 食管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几何精度高,剂量学差异小,时间短。AI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X射线对介入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的影响,确保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选择363名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未接触电离辐射的435名健康从业人员为对照组,采取微量全血培养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进行培养、检测和分析。结果 介入放射组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0.11% ±0.373%)显著高于对照组(0.02% ±0.12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080, P< 0.01);无着丝粒体率(0.04% ±0.199%)和双着丝粒体率(0.06%±0.23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01% ±0.107%)、(0.00% ±0.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693,4.529,P 均< 0.01);微核率(0.78‰ ±0.996‰)与对照组(0.65‰ ±0.85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2.000,P< 0.05)。不同工龄间的染色体畸变率、无着丝粒体率和双着丝粒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工龄 ≥ 20a工龄组与其他组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介入组与普通放射组(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相比,染色体总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组间两两比较,介入组染色体总畸变率(0.10% ±0.299%)显著高于放射诊断(0.06% ±0.312%)、放射治疗(0.03% ±0.170%)和工业应用组(0.04% ±0.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介入组染色体双着丝粒体率(0.06% ±0.234%)亦显著高于放射诊断(0.03% ±0.239%)、放射治疗(0.01% ±0.121%)和工业应用组(0.02% ±0.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组与各组之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体率和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射线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可以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显著增加,并随着工作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照射角度变化对乳腺癌术后电子线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使用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模拟典型成年女子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以6 MeV电子束进行术后模拟照射,靶区单次照射2 Gy,选取350°、355°、0°、5°、10°五个角度作为照射角度,使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靶区胸壁及敏感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选取350°、355°、0°、5°、10°五个角度后,胸壁受照剂量没有明显变化,其中胸壁两侧部位在355°旋转时受照剂量变化差异高于中间部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P > 0.05);敏感器官受照剂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对照组患侧肺、健侧肺受照剂量为(0.79±0.15) Gy和(0.21 ±0.08) Gy,5°旋转角度组患侧肺、健侧肺受照剂量为(1.06 ±0.23) Gy和(0.31 ±0.11)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t=3.14,P < 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电子线放疗过程中,不同照射角度变化降低靶区边缘受照剂量,并在旋转5°时明显增加了患侧肺和对侧肺的受照剂量,临床摆位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迷走神经病变,从而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诊治的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2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主神经症状(SAS)量表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进行评价;采用超声测定迷走神经横断面面积,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迷走神经横断面面积差异,分析迷走神经横断面面积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联。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有吸烟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研究对象体质量(t = 4.52,P < 0.01)、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P < 0.0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7例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平均出现3.7 ±0.9种(1~9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总体症状影响评分平均为10.5 ±3.2分(0~25分)。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侧迷走神经横断面面积平均为(1.55 ±0.44)、(1.97 ±0.66) mm2,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的(1.37 ±0.37)、(1.61 ±0.540) mm2t = 2.20,P < 0.05;t = 2.87,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迷走神经横断面面积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均无统计学关联(P > 0.05),且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数量及SAS量表总体症状影响评分均无统计学关联(P >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增粗,迷走神经超声可用于自主神经病变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在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小鼠经20 Gy X射线单次胸部照射,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于照射后5周解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胶原的沉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泡间隔增厚,IL-6的表达[(187.22±34.77) vs (129.41±5.58),t=3.179,P <0.05]和TNF-α的表达[(187.02±19.16)vs (137.52±23.53),t=5.069,P <0.05]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模型组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1.97±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殊涉核环境人员与普通环境非涉核人员黄斑区厚度的差异性。方法 在某基地年度体检时为特殊涉核环境人员(简称涉核人员)与普通环境非涉核人员(简称非涉核人员)增加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测量黄斑区厚度值,每人测量3次,按照体检表末尾编号随机抽取204例编号为奇数的涉核人员和105例非涉核人员,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涉核人员与非涉核人员两组年龄均值为(29.40 ±6.16)岁、(28.92 ±6.71)岁,P = 0.532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人员视力均值:涉核人员为(1.04 ±0.03)(右),(1.05 ±0.03)(左),非涉核人员为(1.00 ±0.05)(右),(1.02 ±0.05)(左),P = 0.5006(右),P = 0.5962(左),无统计学差异。涉核人员黄斑区厚度均值:(212.9 ±1.3) μm(右),(205.5 ±1.1) μm(左),P < 0.0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涉核人员黄斑区厚度均值:(223.2 ±2.5) μm(右),(211.7 ±2.4) μm(左),P < 0.000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涉核人员与非涉核人员右眼及左眼黄斑区厚度均值进行比较,P = 0.0003(右),P = 0.0217(左),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非涉核人员黄斑区厚度要厚于涉核人员。与涉核人员特殊工作环境中较多使用LED光源可能存在关联;其他因素包括涉核、气压、氧分压及人员的心理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法行间歇性导尿,在预防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量确定。干预组予以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细菌菌落计数及菌种构成、不良反应、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干预组有1例因不能完成疗程而脱落。干预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17%)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5,P=0.012);干预组尿培养细菌菌落数为(4.71±0.13) lg CFU/mL,低于对照组的(4.99±0.25) lg 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8,P=0.019);两组患者尿培养检出细菌均以G-菌为主。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3、3.412,均P<0.05);干预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6,P=0.01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采用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检出率(16.9%)明显高于女童检出率(12.2%)(χ2=8.80,P=0.003)。行为问题组和对照组相比,男童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t=2.475,P=0.014)、娱乐性(t=2.340,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童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4,P=0.000);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性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54,P=0.00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行为问题儿童应制定个性化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毒素(LPS)宫内注射构建大鼠早产模型的有效性及其对早产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建造SD孕鼠宫内感染早产模型,30只孕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孕17日分别宫内注射100 μl 25% LPS溶液或100 μl生理盐水,观察妊娠结局;仔鼠于生后1月进行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子代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早产率(100%)和死产率(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和0.9%)(χ2分别为11.46,8.82, P<0.05);平均每窝活产仔鼠数(t=4.83,P=0.02)、仔鼠平均体重(t=3.75,P=0.03)、1月仔鼠存活率(χ2=3.68,P=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水迷宫任务中实验组更多采取非有效策略,对照组更多地采取有效策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2)。实验组1月龄仔鼠的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6.92,P=0.001)。空间探索实验中,实验组1月龄仔鼠站台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5.28,P=0.005)。结论 宫内LPS注射法是一种可行性较高、成功率较高的造模方法,该方法所致早产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可用于宫内炎症所致早产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结直肠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管状腺癌36例病例资料,术前行MRI、DWI及增强检查且均未行新辅助化疗或放疗,分别测量病灶ADC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ADC值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低分化组2例,平均ADC值为(0.734±0.070)×10-3mm2/s;中分化组24例,平均ADC值为(0.966±0.157)×10-3 mm2/s;高分化组10例,平均ADC值为(1.244±0.156)×10-3mm2/s。ADC值与结直肠管状腺癌分化程度呈强相关(r=0.692,P=0.000),高中低分化的三组间ADC值对照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分化组与高分化组进行对照(P=0.000),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管状癌的ADC值均随着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减低,两者具有相关性,为术前评价结直肠管状腺癌分化程度提供有力依据,ADC值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快捷地预判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