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卫生研究》2017,(5)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原因食品等分布情况,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上报到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太原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起,累计发病311人,发病率为1.42/10万。其中,第三季度事件数最多,发生16起,罹患率最高,为20.43%;<10人的小规模事件最多,发生33起,占76.74%;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的有16起,占38.10%;原因食品大多是多种或混合食品,发生14起,占33.33%。在明确致病因素的事件中,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各占一半。结论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敏感性和上报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人群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和对餐饮服务业等高风险点场所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市共上报12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758人,住院294人,死亡1人。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安溪县44起(35.5%),其次是晋江市报告31起(25.0%)。主要发生在4~9月,共91起(占73.4%),报告事件数最多为8月和9月,各占14.5%。引起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性32.3%、有毒植物及其毒素17.7%、真菌及其毒素(毒蘑菇)14.5%。暴发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52.4%,餐饮服务场所36.3%,校园7.3%。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致病因子主要为细菌性、有毒植物和毒蘑菇。应加强农村地区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督促餐饮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6—2022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19起,暴露2 363人,发病461人,死亡1人,罹患率为19.51%,病死率为0.25%。7年罹患率在6.41%~68.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9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98起(82.35%),其中7月41起(34.45%),发病122人(26.46%);驿城区最多,共报告55起(46.22%),发病248人(53.80%)家庭(53.78%)和餐饮服务场所(42.86%)为主要发生场所;40起(33.62%)事件致病食品为熟肉制品和毒蘑菇,误食误用引发的17起(14.29%),致病因子为真菌及其毒素的19起(15.97%);不明因素事件57起(47.90%),不明致病因子事件85起(71.43%)。结论 毒蘑菇中毒和熟肉制品中毒是驻马店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防控重点,需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近6年来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贵州省上报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全省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486起,发病4 173人,死亡110人,罹患率为18.40%,病死率为2.64%。6 - 9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家庭的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病因素为有毒植物和细菌,以野生毒蕈最多;主要引发事件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夏秋季有毒植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尤其应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做好提前预警。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防控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此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发病和死亡,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河南省餐饮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6—2020年共报告发生在餐饮单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24起,占同时期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数的57.44%,发病2577人,占发病总人数的73.37%,死亡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4.29%。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100起,占总事件数的44.64%。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占总事件数的19.64%;加工储存不当引起的事件数量最多,占总事件数的27.33%。结论 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重点环节和危险因素的监管,建立健全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沟通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1988—1992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FBDOs)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少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7,3(2):70-72
一、食源性疾病暴发(缩写FBDOS)的监测概况自1973年来,CDC一直实施一项监测协作方案,目的是收集和定期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及其病因的数据。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定义是:由于吃了某种共同食物而引起的两例或更多例的相同疾病的发生。特异的病因已由实验室确定者叫做已知病因的暴发,未确定者叫做未知病因的暴发.未知病因的暴发依疾病潜伏期分为四亚群:<1小时(可能是化学性中毒),l~7小时(可能是金葡茵或腊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8~14小时,≥15小时(其它因素)。各州和当地卫生局负责鉴定和调查FBDOS,他们用标准化的报表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系统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家庭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发生在家庭内的食源性疾病事件144起,发病人数597人,住院人数304人,死亡人数6人。5-8月份是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期。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为植物类,合计占总上报事件数的56.25%。在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中,引发家庭内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致病因素为毒蘑菇,占总事件数的20.14%。引发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占总死亡人数的50%。引发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原因环节因素是误食误用,占总事件数的34.72%。对查明原因的主要食品与致病因素的事件进行分析,以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占45.31%,其次是粮食类食品-亚硝酸盐,占9.38%。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毒蘑菇和亚硝酸盐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该类别食品的监督检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动态分析,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Excel及SPSS 16.0统计软件对2016年—2020年菏泽市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年平均罹患率分别是14.71%,25.59%,18.33%,34.34%,5.34%。该五年的年平均罹患率17.1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10,P<0.001);年份作为有序变量资料进行秩和检验(Z=-8.95,P<0.001)。菏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以7—9月份暴发起数最多,暴发起数128起(占比51.20%),植物类食品在报告起数方面(73起)及罹患率方面(80.00%)均较高;污染物类别方面,不同污染物类别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0,P<0.001),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化学污染物所占构成比较高;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储存不当,误食误用等;不同发生场所平均罹患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0,P<0.001),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是高发场所。结论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针对家庭、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重点场所,尽可能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各部门应加强配合、监管及宣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2-2015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54起,累计发病人数37 480例,住院18 492例,死亡11例;在致病因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事件数的34.54%;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54.55%。蔬菜类、粮食类、肉类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占总事件数的14.14%、12.71%、8.63%;中、小学校园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场所,9月份是高发月份;加工不当及交叉污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 微生物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首要因素,应积极预防校园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减少事件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9—2020年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烟台市168家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对临床诊断、暴露食品及实验室检测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0年烟台市168家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04 516例,6-9月份最为高发(58.69%),发病年龄最多为55~64岁(18.30%)年龄组,其次为65~74岁(15.79%),职业以农民(60.38%)为主,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30.79%)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8.09%),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89.62%)。采集生物样本427份,检出各类病毒及致病菌81株(18.97%)。其中沙门氏菌35株,副溶血性弧菌20株,诺如病毒1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株。结论 烟台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现县乡村覆盖,监测数据能够更准确的反应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应根据本地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泰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为预防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导出泰安市2014-2016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收集的1 352份病例中,男性774例(57.2%),女性578例(42.8%)。4-9月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监测报告例数有1 159例(85.72%)。0~<5岁(58.10%)和20~<30岁(12.13%)年龄组为高发人群。阳性检出率为28.8%,其中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177株(13.1%)、诺如病毒174株(12.8%),沙门菌76株(5.6%),副溶血性弧菌18株(1.3%),志贺菌2株(0.1%)。可疑食物分类中肉与肉制品(8.73%)、粮食类及其制品(14.13%)、水果类及其制品(11.76%)、婴幼儿食品(25.37%)较多。 结论 夏季为泰安市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儿童及青年人是主要高发人群,致泻大肠埃希菌是致病的主要微生物,诺如病毒是夏秋季致病的主要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事件49起,发病471人,死亡15人,分别占同期的10.47%、8.37%和34.09%,病死率为3.18%,高于同期病死率0.78%(P<0.001)。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91.84%)、发病人数(97.66%)和死亡人数(93.33%)都最多,农药的病死率最高为11.11%,原因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24.49%),引发事件的原因以误食误用为主(48.98%),家庭的事件数最多(55.10%)。结论 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亚硝酸盐、农药和毒鼠强引起,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监管,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徐州市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了解该地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徐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的病例信息,并对部分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3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 548例,其中25~4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6.81%);6—9月为发病高峰;肉与肉制品(20.72%)为主要的可疑暴露食品;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80.49%);农民(26.75%)和散居儿童(24.95%)病例构成比较高。共采集1 835份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4.69%)。结论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6—9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家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暴露食品,感染患者集中在>25~45岁年龄组,诺如病毒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 2012—2018年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事件时空分布,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 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rcGIS 10.0分析展示不同街乡镇发生事件数、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地区分布。结果 2012—2018年北京市丰台区共调查食源性疾病事件68起,发病1 037人,死亡0人。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高峰集中在 9-10月,其中2012年9月的单月事件数最多,达到7起。2012—2018年调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有72.06%发生在丰台区,以中部地区的花乡和新村街道2个街乡的事件最多。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为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1.18%(28/68)、25.00%(17/68)和16.18%(11/68)。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事件防控应以夏秋季为重点防控季节,关注冬春季节的诺如病毒感染;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9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体的38 5 %和 5 0 9%。副溶血性弧菌 (31 1% )是主要的病因物质。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 37 5 %和 2 8 6 %。结论 应不断加强完善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