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和慢性进展性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侧支代偿途径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5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核磁血管造影(MRA)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为慢性进展性闭塞者34例,考虑急性闭塞者25例.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分析其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者,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1±9) cm/s,患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1),患侧大脑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低于健侧,其主要侧支代偿为同侧大脑前动脉和/或同侧大脑后动脉的软脑膜吻合支;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者,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20±3 cm/s,与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00),患侧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与健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CD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与慢性进展性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差异的判断为患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7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患者组)和80例无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患者组60例(80%)闭塞侧大脑中动脉深度范围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平均流速(23±5)cm/s]。70例(93%)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两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比值(1.49±0.23)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1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5例(60%)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患者组未发现其他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了解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评价病情发展和预后,了解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况,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流速度变化与大脑中动脉病变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计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得的病侧大脑前动脉(dACA)与健侧大脑中动脉(nMCA)的峰值流速(Vp)比值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流速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上述指标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dVACA/nVMCA(1.117±0.2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01±0.147),P=0.027;病例组dVPCA/nVPCA(1.097±0.322)与正常组(1.022±0.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DSA证实有大脑后动脉代偿供血的17例病人(1.353±0.44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率和dVACA/nVMCA是预测MCA病变后ACA参与代偿的2个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TCD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部分反映MCA病变后的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侧ICA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8例(症状组),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21例(无症状组),观察2组患者Willis环、侧支血管管径情况,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ICA狭窄程度大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侧支血管代偿功能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2.2%(13/18),后环完整率为61.1%(11/18);无症状组患者前环完整率为95.2%(20/21),后环完整率为90.5%(19/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完整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27.8%(5/18)和38.9%(7/18),无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4.8%(1/21)和9.5%(2/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变异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管径显著小于无症状组(P<0.05),2组患者后交通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lis环的侧支代偿能力与Willis环变异与否及前、后交通动脉管径有关;Willis环代偿功能差是ICA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14例在包头市达茂旗医院内科就诊的患者,对于其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现象进行研究,由目的、方法一步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头晕、左手乏力4个月余”于2020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于2020年7月3日吃早饭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伴左手乏力,持续1 min缓解,无头痛、耳鸣、视物旋转等。7月6日头颅MR提示右侧额叶异常信号,增强提示部分脑沟强化(图1A)。头颅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局限性重度狭窄(70%~80%),未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军法  袁建华  宋琼  徐健  王振  罗祖炎 《浙江医学》2016,38(9):614-616,652
目的探讨 320 排 CT 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预 后的评价作用。 方法 对 63 例单侧 MCA 闭塞患者行 320 排 CT 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获取常规 CT 血管造影(CTA)、4D-CTA 及 脑灌注图像,分析常规 CTA 和 4D-CTA 图像的侧支状况,计算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 良组的脑灌注差异。 结果 在 4D-CTA 上侧支循环良好者 40 例(63.5%),而在常规 CTA 上仅 25 例(39.7%)。基于 4D-CTA 的侧支 循环评分与 90d 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16,P<0.0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的相对脑血流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均高于 侧支循环不良组(均 P<0.01)。两组患侧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平均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320 排 CT 是评价单侧 MCA 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 成像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较常规 CTA 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分为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有侧支代偿,13例无侧支代偿。1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7例有侧支代偿,3例无侧支代偿。当大脑中动脉受阻时,侧支代偿多见于血管闭塞患者,而无侧支代偿多见于动脉狭窄患者(χ2=5.632,P=0.018)。2组患者额、颞、顶、枕叶及基底节的血流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丘脑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5)。结论当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脑灌注损伤与血管狭窄程度表现不一致,联合应用2种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方法可对MCA受阻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与脑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检查图像,对MCA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结果 ①随着MCA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动脉彩超发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根据临床有无前循环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定位体征分为无症状组(38例)和有症状组(4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82例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无症状组均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00%),无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率高于有症状组(80%),以2个或3个侧支联合开放为主。无症状组的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无症状组中ACOA开放率明显高于后交通动脉(PCOA),眼动脉(OA)侧支开放(P<0.05)。无症状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代偿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供血的代偿与临床预后至关重要,ACOA的开放是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最主要的代偿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ICASO患者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经全脑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66例(单侧病变50例,双侧16例)。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血流速度并判断颅内侧枝循环的开放。结果与DSA比较TCD对ACOA判断的敏感性97%,特异性93%;PCOA敏感性92%,特异性83%;OA开放的敏感性98%,特异性90%。无体征组和TIA组ACOA和PCOA同时存在的出现率高,而脑梗死组则仅有OA存在的出现率最高。狭窄同侧血流速度(39.55±13.28)cms明显低于对侧(78.90±24.15)cm/s(P<0.01),频谱低平呈波浪状。脑梗死组低于TIA组和无症状组(P<0.05)。结论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与临床表现相关。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时不易出现脑梗死;仅有眼动脉反向存在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明显降低,往往提示代偿不足,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Ⅰ)、ApoB(载脂蛋白B);结果: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的敏感性96.76%、阳性预测值96.76%、阴性预测值100%,均明显高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TG、TC、LDL、ApoB水平低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HDL和ApoA-Ⅰ水平高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论: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高脑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大川芎丸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川芎丸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模型 ,将2 0只 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10只 ,分别于术后每天予以大川芎丸提取物 4 .13g/kg或相应剂量生理盐水 ,72 h后参照 L onga法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 ,取脑组织作石蜡切片行 HE染色 ,计算脑体梗死积比。结果 大川芎丸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 (1.5± 0 .71)低于对照组 (2 .3± 0 .82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32 )。大川芎丸治疗组梗死体积比 (10 .81± 1.6 0 )与对照组 (17.82± 1.4 8)相比较 ,脑梗塞体积比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0 )。结论 中药大川芎丸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160例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5%(116/160),其中腔隙性脑梗塞组32人,斑块检出率59.4%(19/32);非腔隙性脑梗塞组102人,斑块检出率75.4%(77/102);TIA组26人,斑块检出率73.1%(19/26).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6例(22.2%),皮质下梗死10例(37.0%),弥散性梗死7例(25.9%),交界区梗死8例(29.6%)。侧支循环途径包括经前交通动脉代偿14例,经后交通动脉代偿10例,经眼动脉代偿6例,经软膜吻合8例。8例单发梗死中,6例有2种代偿方式,2例有1种代偿方式,而19例多发梗死中,仅5例有2种代偿方式,14例有1种代偿方式。结论: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有多种表现,以皮质下梗死和交界区梗死多见,且ICAO发生后有多种侧支循环途径代偿颅内供血,其中,单发梗死的代偿途径可能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侧枝循环状况,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枝循环,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各30例,对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与冠心病、年龄、糖尿病、吸烟、饮酒无相关性(P>0.05),而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性别有相关性(OR =0.145、0.226、6.507、4.164,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及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陈惠灵  何艳  崔穗晶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86-187,190
目的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以上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初次检查及经神经内科正规治疗6个月后依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评分;有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每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80例患者,56例(70%)前交通枝(ACOA)开放,31例(39%)后交通枝(PCOA)开放,28例(35%)眼动脉侧支开放,11例(14%)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有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2.66±6.64)、(6.38±3.34)分;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6.82±6.87)、(14.45±6.39)分。两组治疗前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别亦显著(P〈0.01);有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关系密切,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