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青、中年脑卒中及其不同类型、类别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压液相分析原理分别测定248例青中年脑卒中患者及212例正常健康青中年对照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全部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同年龄段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又高于中年患者(P〈0.05),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脑梗死患者与全部脑出血患者Hcy水平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组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平均Hcy水平为最高,与其他类别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是青、中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重要病因,Hcy对青年脑卒中影响比中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72 h之内入院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分析二者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02例,TOAST分型中小动脉性卒中(SAO)最多(40%),其次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34.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少(3.0%);血浆Hcy水平在LAA型中最高(P〈0.05);hs-CRP水平在LAA及SAO型中最高(P〈0.05)。对于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Hcy(OR=1.472,95%CI:1.225-2.629)、hs-CRP(OR=1.841,95%CI:1.143-2.966)是LAA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OR=2.990,95%CI:1.175-7.639)是SAO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以LAA及SAO为主,检测血Hcy、hs-CRP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4例AIS患者,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21例,非腔隙性梗死组53例,另正常对照组34例。分别测定其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1)AIS组血清Lpa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者无相关性(r=-0.067,P=0.569);(2)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非腔隙性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血清Lpa和D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前者P〈0.01,后者P〈0.05),而血清Fib水平比较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Fib和DD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增高,且Lpa和DD的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证实LPa、Fib和D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及梗死面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洛伐他汀(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血脂异常的患者,观察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病时的严重程度、预后、梗死体积及复发的影响。结果两组TC、TG、HDL、LDL、脂蛋白、血压、血糖及胰岛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第14天、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P〈0.05);两组发病后第14天梗死体积、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个月时总有效率、2 a内复发率、复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体积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洛伐他汀不仅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神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脑卒中预后、缩小梗死体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卒中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yn)及其各单一组分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后3周的首发或复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576例(脑梗死组),脑出血76例(脑出血组),500例为同期的非脑血管病体检者(对照组)。分析各组MetSyn发生率以及MetSyn和单一组分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脑梗死和脑出血组患者MetSyn的发生率分别为57.3%(330/576)、39.5%(30/76),两组比较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8%(134/500,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脑梗死组空腹血糖升高、三酰甘油(TG)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50.4%(290/576)、33.5%(193/576)、46.5%(268/57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的35.5%(27/76)、26.3%(26/76)、31.6%(24/76),P均〈0.01;而脑出血组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88.2%(67/76),显著高于脑梗死组的74.8%(431/576),P〈0.01。③与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OR=3.56,P〈0.01)、MetSyn(OR=2.24,P〈0.01)、空腹血糖升高(OR=1.94,P〈0.01)、HDL-C降低(OR=1.72,P〈0.01)、TG增高(OR=1.44,P〈0.05);与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OR=13.41,P〈0.01)。④伴糖尿病的MetSyn患者脑梗死的患病危险度(OR=13.39)是非糖尿病MetSyn患者的6.8倍(OR=1.98)。结论高血压病为缺血性、出血性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而MetSyn、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或住院的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98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是否存在PFO,分为PFO组和无PFO组。其中PFO组125例,无PFO组73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观察卵圆孔未闭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行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查。结果①PFO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PFO组[(37±10)岁,(43±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中,PFO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高脂血症等比例均低于无PF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FO组中有18例(14.4%)合并房间隔瘤,无PFO组中有5例(6.8%)合并房间隔瘤,PFO组合并房间隔瘤的比例高于无P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④PFO组无任何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无P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可能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重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苑杰  王静 《山东医药》2011,51(36):64-65
目的探讨脑钠素N端前体肽(NtBNP)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35例脑梗死患者、30例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及31例健康人血浆NtBNP、心钠素(ANP)、内皮素(ET)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NtBNP、ANP、ET水平明显高于危险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脑梗死组NtBN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 NtBNP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作为诱导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T )。 AR定义为PAgT ADP≥39.27%且PAgT AA≥34.27%。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GPⅡbHPA-3基因型。结果共纳入2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病例组中,首发缺血性卒中162例(首发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62例(复发组)。病例组AR发生率为15.18%,其中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首发组(27.42%对10.49%;χ2=9.977, P=0.002)。病例组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01),复发组bb基因型( P=0.004)和b等位基因( P=0.001)频率显著高于首发组。在病例组中, AR组bb基因型( P=0.028)和b等位基因(P=0.004)频率均显著高于非AR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优势比(odds ratio, OR)2.9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26~6.486;P=0.008]和bb基因型( OR 2.198,95%CI 1.164~4.149;P=0.015)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R和GP Ⅱb HPA-3 bb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0.
49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49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49例非进展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白细胞、尿素氮、血钠、头MRI/CT、MRA/CTA、早期发热、肺部感染、意识障碍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进展组的危险因素与急性期高血糖、早期白细胞增高、发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P〈0.05或P〈0.01),而与年龄、性别、高血脂等无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具有多种危险因素,高血糖、白细胞升高、发热等是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检测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含量,并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尿酸值作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且随病情的加重血尿酸水平呈增高趋势,重度组尿酸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2.
黄文胜 《内科》2009,4(2):210-2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230例,缺血性脑卒中206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62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丘脑、脑干、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3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tA)44例)和60例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浆Hcy水平并记录患者的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分析血浆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Hcy水平相比较无差异(P〉0.05);按各项传统危险因素将所有受试者分别分为有危险因素组、无危险因素组,并进行两组问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血压合并HHcy者与高血压Hcy正常者相比,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大(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是与传统危险因素无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Hcy可能与某些传统危险因素协同作用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在100例缺血性卒中患与对照组间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心病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 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 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年龄对脑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经头颅CT确诊的258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又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诊断仪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高血压老年组与高血压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双侧ACA、MCA、PCA的Vm均较非老年组减低(P〈0.05),而PI及RI较非老年组显著增高(P〈0.01);正常血压组与高血压组比较,两组Vm、PI及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后,血压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不明显,年龄是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韦志明  陆凤机  陆明智 《内科》2008,3(2):190-19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114例,缺血性脑卒中112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05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01)。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1年12月,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96例,对患者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①在496例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有103例,总发生率为20.8%。②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年龄〉60岁各组与〈50岁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均成倍增加,均P〈0.05。以小脑梗死为对照,脑干梗死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校正后是小脑梗死的3.67倍(95%CI:1.50~8.20),P〈0.05。③吞咽功能障碍组高血压、糖尿病、不同病灶部位(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性梗死、脑干梗死)的发病例数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均P〈0.05。校正危险度后结果显示,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是无糖尿病病史的2.55倍(95%CI:0.74~5.99,P〈0.01),有多发性梗死的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度是无多发性梗死者的2.88倍(95%CI:1.03~5.9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干梗死及多发性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法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后评价 NIHSS评分,同时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 NIHSS评分、FMM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8.6%,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缺帆性脑卒中与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VNTR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作为脑卒中组,同期选择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或其他住院患者105例作为对照,通过PCR技术和聚丙烯酰胺电泳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卒中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3%vs12.4%,P〈0.05),a等位基因的频率也高于对照组(12.9%vs7.0%,P〈0.05)。结论ab基因型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