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其发生涉及肝内多种细胞,而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活化、信号转导、凋亡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整合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素(integrin)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受体家族分子,主要介导细胞-细胞以及细胞-细胞外墨质的粘附。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组成的焦点附着斑能激活粘附斑激酶,再通过Ras途径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MAPK激活后通过调节基因表达等改变细胞行为,参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增殖、收缩、粘附及迁移的调节。整合素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
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东眷  刘平 《肝脏》2000,5(3):157-157
肝纤维化是肝脏中纤维生成与降解失去平衡所致。正常肝脏能精密地调节这种平衡 ,以维持细胞外基质 (ECM)的自身稳定 ,肝纤维化时纤维生成超过了纤维降解 ,ECM便过度地在肝脏沉积。这不仅表现为ECM的增加 ,而且ECM的构成成分和肝内分布也发生变化。肝星状细胞 (HSC)既是产生ECM的主体细胞 ,又具备产生降解ECM相关酶类的能力 ,因而目前认为HSC在肝纤维化的纤维生成与降解失衡上发挥重要作用 ,是肝纤维化产生与发展的中心环节。一、星状细胞是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主体细胞体外培养表明 ,HSC一经活化就转变为特化的成肌…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素(integrin)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受体家族分子,主要介导细胞-细胞以及细胞-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组成的焦点附着斑能激活粘附斑激酶,再通过Ras途径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MAPK激活后通过调节基因表达等改变细胞行为,参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增殖、收缩、粘附及迁移的调节。整合素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5.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贾继东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5-72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由于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缺血缺氧,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和沉积是肝纤维化的核心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肝纤维化的基本概念(1)肝纤维化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征为大量细胞外基质在Disse间隙沉积。(2)肝纤维化时不仅细胞外基质含量增加,而且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也发生了改变,正常肝脏Disse间隙细胞外基质是构成基底膜的成分,而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为形成纤维的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3)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中,肝脏细胞外基质含量均增加,但原因不同的肝纤维化早期,其肝脏增加的细胞外基质分布是不同的,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主要分布在门脉区,而酒精引起的肝纤维化主要分布在中央静脉周围…  相似文献   

7.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逆转肝纤维化可阻止大多数慢性肝病进展。肝星状细胞(HSC)是肝内一种具有多功能、变化不定的非实质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D3基因(TGFβ3)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TGFβ3表达质粒[pcDNA3.1(+)-TGFβ31和TGFβ1表达质粒[pcDNA3.1(+)-TGFD11的构建。通过脂质体介导方法,将pcDNA3.1(+)-TGFβ1、pcDNA3.1(+)-TGFβ3分别及共同转染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TGFβ1、TGFD3、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将pcDNA3.1(+)-TGFD1转染HSC—T6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高表达TGFD1的HSC~T6细胞克隆,pcDNA3.1(+)-TGFD3转染克隆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TGFβ3、TGFβ1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pcDNA3.1(+)TGFD3、pcDNA3.1(+)-TGFD1质粒可转染HSC—T6细胞,转染率28.2%。pcDNA3.1(+)TGF侈3转染细胞后,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空白组及对照组增加,以72h增高最为明显(P〈0.05);共转染组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较pcDNA3.1(+)-TGFβ1转染组明显降低(P〈0.05)。TGF侈3转染克隆细胞后,TGFD1mRNA表达较克隆组无明显改变(P〉0.05),而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P〈0.05),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较克隆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TGFD3基因转染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增加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高表达TGFβ1的克隆组HSC—T6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明显降低,提示TGFβ3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4  
近年来已获公认,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过多产生和沉积的主要细胞来源。 1876年德国 von Kupffer首次描述星状细胞( Sternzellen),后来的文献中又称之为 Ito细胞、脂细胞、贮脂细胞、窦周细胞等等。1996年Hepatology发表了98位著名国际肝病学家的建议,认为仍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命名为宜,此建议已日益被采纳应用。近年关于星状细胞的研究日多,本文只涉及几个问题:细…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表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1],这一观点逐渐被广泛接受。肝星状细胞(hopaticstellatecell,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2],HSC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的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Burt[3]认为,肝纤维化逆转时HSC的减少是由于激活状态的HSC转化为静止状态。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恢复期,激活状态的HSC减少主要通过凋亡机制,而不是表型的转化[4]。几位学者分别对HSC凋亡的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13.
肝星状细胞中的TGFβ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启动了肝星状细胞的活化,TGFβ信号在HSC内主要通过ALK5/smad2/3途径在HSC内传递,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LK1/smad 1/5途径及非smad信号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对HSC中复杂的TGFβ信号进行研究,为有效抗TGFβ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作用,即使可以应用基因或其他疗法彻底消除纤维化,但机体对抑制或消除纤维化后将产生何种反应及后果尚难预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对HSC与其活化型一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肝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颇为深入,而HSC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Wnt3a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活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重组Wnt3a刺激HSC后,用EDU法测定其对HSC增殖的影响;用Westem blot法检测HSC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GFβ 1、Smad3和Smad7的蛋白水平并比较四者之间的关系,多组间数据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数据间相关性.结果 200 ng/ml Wnt3a刺激HSC24h后,其增殖率达到最大(63.00%±2.30%),显著高于未处理组、50 ng/ml、100 ng/ml及150 ng/ml组(P值均<0.05),而和250、300ng/m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Wnt3a浓度的增加和刺激时间的延长,HSC表达α-SMA、TGFβ1和Smad3的蛋白水平也随之升高,均在300 ng/ml刺激48h后达到最大值(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灰度比值分别为1.0860±0.0101、1.0346±0.0118、1.0306±0.0122),而Smad7的蛋白水平却随之降低,在300ng/ml Wnt3a刺激48h后达到最小(与GAPDH的灰度比值为0.7736±0.01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且α-SMA的蛋白表达与TGFβ 1、Smad3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8,P< 0.05;r=0.997,P<0.01),而和Smad7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960,P<0.05).结论 重组Wnt3a能促进HSC的增殖、活化,并上调TGF β/Smad的表达,可能对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内、外蛋白合成及分泌的影响。方法构建质粒pcDNA3.1(+)-TGF-β3和pcDNA3.1(+)-TGF-β1。稳定转染: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pcDNA3.1(+)-TGF-β1转染HSC-T6,经G418筛选建立稳定高表达pcDNA3.1(+)-TGF-β1的HSC-T6细胞阳性克隆。再将pcDNA3.1(+)-TGF-β3转染HSC-T6克隆细胞,用W estern b lo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细胞内外TGF-β1、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pcDNA3.1(+)-TGF-β3转染HSC-T6阳性细胞克隆后,与单纯阳性克隆组相比,TGF-β1、Ⅰ型胶原、TIMP-1细胞内蛋白表达及培养上清中的分泌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MP-2的表达也降低,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9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1(+)-TGF-β3能减少细胞内外Ⅰ型胶原的合成及分泌;通过调节MMP-9及TIMP-1的表达,可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其降解。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一种能够导致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肝衰竭的严重疾病。已经发现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因此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加速肝星状细胞的清除有望逆转肝纤维化。本文将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衰老以及清除的研究进展作综述,阐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底物(SSeCKS)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1)分离正常大鼠的HSC,以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SSeCKS mRNA的表达变化,以蛋白质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SC中SSeCKS蛋白的表达变化.(2)制作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SSeCKS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及定位.结果 初分离的HSC表达低水平的SSeCKS mRNA,经培养活化后SSeCKS的表达增强.在纤维化肝组织中,SSeCKS阳性细胞增多,阳性细胞多分布于肝窦周围,与α-SMA阳性细胞的分布一致.结论 在体外活化过程中HSC中SSeCKS表达增强.SSeCKS可能参与HSC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HSC的凋亡机制近来年为人们所认识,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笔者就这一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各种病因的肝脏损伤都伴有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活化HSC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探讨HSC的改变在肝纤维化恢复中的作用,将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