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千百年来,中医舌诊只能凭医生肉眼观察,靠经验辨证,这不仅影响中医的继承,而且影响中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实现中医舌诊的标准化、客观化。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使其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舌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过程为主线,对舌诊客观化中涉及的舌象采集、舌象分割及舌象特征分析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中医舌诊只能凭医生肉眼观察,靠经验辨证,这不仅影响中医的继承,而且影响中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实现中医舌诊的标准化、客观化,且该研究对中医的教学、临床诊断、科研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我国传统医学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舌诊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目视,主观观察诊断病情。这种方法缺乏客观评价依据,制约了舌诊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文章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舌图像实现自动分割,然后对分割后的舌体使用不同的曲线拟合函数,分析舌体胖瘦,并比较不同拟合函数之间的准确率。此算法对舌体胖瘦的识别有较高的准确率,高斯曲线拟合准确率高于二次函数曲线拟合。  相似文献   

4.
舌诊是四诊中望诊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临床上经过多年观察,发现舌诊有时对疾病的确诊和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舌诊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传统的的舌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医生目测,语言文字描述、经验辨析,并要求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如何系统地总结舌诊理论及临床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舌诊建立客观指标,使其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把舌诊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科学数据与图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进行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患者舌象色度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观察舌色对诊察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断病情预后都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中医舌诊,只凭医生肉眼观察、文字描述,缺乏客观定量指标,对察舌时周围和照明条件也无严格规定。加之观察者学识、经验及视觉、色觉心理影响,往往同一舌象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影响诊治疾病的准确性。 我们使用张伯礼教授研制的舌色测定仪对79例乳腺癌患者和68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音色检测,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与分组乳腺癌患者79例为患者组,均为女性…  相似文献   

7.
纹理分析技术应用于舌象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目前在舌诊纹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如标准模板的制定,加强对正常舌象的研究,避免过度追求舌诊自动化等问题。分析和探讨了成立舌象标准制定专业组来研究制定异常典型舌象的标准模板以及从正常舌象的研究入手进行正常舌象纹理特征的获取与规范的相关问题。认为医生的舌诊评价与仪器的舌图评估应该相互参照,不主张以仪器评估替代医生诊断,采取临床医生参与的半定量评估方法可能是当前舌诊客观化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目前在舌诊纹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如标准模板的制定,加强对正常舌象的研究,避免过度追求舌诊自动化等问题。分析和探讨了成立舌象标准制定专业组来研究制定异常典型舌象的标准模板以及从正常舌象的研究入手进行正常舌象纹理特征的获取与规范的相关问题。认为医生的舌诊评价与仪器的舌图评估应该相互参照,不主张以仪器评估替代医生诊断,采取临床医生参与的半定量评估方法可能是当前舌诊客观化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舌诊作为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近代,开展了大量舌诊客观化、现代化的研究。其中,对镜面舌从体内显微观察、生理、生化、病理检查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舌图进行研究,研制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规范与发现舌诊的诊断价值与诊断技术,是关系舌诊的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数字舌图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认为应使此项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开展舌诊的诊断信度、效度的临床调研,以促进中医舌诊的客观化、规范化、提高舌诊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诊断价值。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镜面舌象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  余丽娟 《中医药学刊》2005,23(5):784-786
舌诊作为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近代,开展了大量舌诊客观化、现代化的研究。其中,对镜面舌从体内显微观察、生理、生化、病理检查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中医学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诊主要有舌质、舌苔、舌形态,以及舌神等观察内容。笔者对近10年来有关胃癌舌诊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郭燕  刘冬立 《北京中医》2000,19(3):11-12
舌诊为中医望诊中最重要的一诊,主要通过舌象的观察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人的舌象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在中风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480例中风病人的舌象,结合临床主证、兼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认为舌象的诊断,是中风病辨证论治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舌象观察在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舌诊的现代化发展,舌诊仪作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研究中被大量应用。文章对舌诊仪的发展,及近5年来,舌诊仪在中西医病证结合、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舌诊是中医学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诊主要有舌质、舌苔、舌形态,以及舌神等观察内容。笔者对近10年来有关胃癌舌诊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四诊是中医学辨证的基本方法,其中舌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传统的舌诊是指临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的变化来判断脏腑的虚实、津液的盈亏和气血的盛衰等等.而这种观察与判断是建立在医生医疗实践的积累之上的,易受其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程度的经验性和模糊性.中医学这种经验性和模糊性的特点,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了诸多不便,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与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医学领域,应运而生了"数字医学"这一新型前沿学科.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舌图进行研究,研制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规范与发现舌诊的诊断价值与诊断技术,是关系舌诊的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数字舌图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认为应使此项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开展舌诊的诊断信度、效度的临床调研,以促进中医舌诊的客观化、规范化、提高舌诊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诊断价值。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8.
舌诊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诊察手段,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医生主观经验和光照环境影响较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学和医学专家系统的应用较成熟,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依赖图像识别技术,将标准化收集的舌象经过图像校正、图像去噪、舌体分割、舌质舌苔分割等预处理,通过对舌质、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分析总结,发现基本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但当前舌诊客观化研究与中医临床脱节,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人工智能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舌诊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舌象能反映病性、病位及气血盛衰和脏腑的虚实。舌诊在评估糖尿病病情及治疗效果中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糖尿病患者舌象分布特征及糖尿病患者舌象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性、舌诊技术的研究现状,供糖尿病舌象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舌象与中风的辨治关系--附4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为中医望诊中最重要的一诊,主要通过舌象的观察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人的舌象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在中风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480例中风病人的舌象,结合临床主证、兼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认为舌象的诊断,是中风病辨证论治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舌象观察在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