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物标志的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ET方案)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接受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ET)方案新辅助化疗前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和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PR(P=0.007 9,OR=0.051)、c-erbB-2(P=0.032 1,OR=10.099)和Ki-67(P=0.021 2,OR=3.357)3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表明,PR、c-erbB-2和Ki-67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柔比星联合应用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具有相关性.结论:PR阴性、c-erbB-2阳性、Ki-67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将在新辅助ET方案中得到最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付怡如  时倩倩  牛琛  李帅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3):1201-1207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的表达,探讨ALDH2表达水平对IMPC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29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MPC为84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 special type,IDC-NOS)为214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成功匹配84例IMPC与IDC-NOS,检测ALDH2在IMPC组和IDC-NOS组中的表达差异,分析IMPC患者中ALDH2不同表达组的临床病理特征、NAC反应分级与预后相关性。  结果  ALDH2在IMPC中的表达水平为48.8%(41/84),显著高于IDC-NOS的33.3%(28/8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IMPC患者中ALDH2表达水平与N分期(rs=0.348,P=0.017)及p53突变水平(rs=0.262,P=0.016)呈正相关,与NAC反应分级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在IMPC中ALDH2高表达且与NAC反应分级及DFS呈负相关。针对ALDH2高表达的IMPC患者应尽早行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预后影响及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251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乳腺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NAC组(67例)和非NAC组(184例)。比较NAC组患者行NAC前后的肿瘤大小改变,采用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NAC组和非NAC组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  NAC组患者经NAC后,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从5.0 cm减小至4.2 cm(P=0.035),但T分期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经PSM后共有49对(98例)患者获得匹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的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匹配前、后NAC组(77.6% vs. 89.2%)与非NAC组(72.1% vs. 9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前、后NAC组的5年累积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率分别为53.4%、50.0%,显著低于非NAC组69.1%、59.2%(均P < 0.05),且匹配后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AC是IMPC患者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种对化疗不敏感的特殊类型肿瘤。NAC后虽然部分IMPC肿瘤有所减小,但未使IMPC患者的RFS获益,甚至增加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因此乳腺IMPC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而不推荐行NAC。   相似文献   

6.
无瘤生存时间相关.c-erbB-2、c-erbB-1、FHIT、Bcl-2和 Cyclin D1与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利用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肿瘤病理学检查分析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对肿瘤行病理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结果175例病例中,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07例,肿瘤直径、肿瘤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个数、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血流分型、肿瘤组织学分级、Ki67抗原和c—erbB-2阳性表达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因素(P〈0.050)。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淋巴结纵横比、肿瘤直径、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肿瘤组织学分级Ⅱ、Ⅲ级及Ki67抗原阳性表达。ROC曲线下面积是0.964。结论淋巴结纵横比小、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I〉3mm、肿瘤直径≥2cm、肿瘤组织学分级高和Ki67抗原阳性提示较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1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特点和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1 544例浸润性导管癌全部为九十年代新发病例.采用观察生存率、死亡危险比、Log-rank检验和拟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种预后因素与乳腺癌的联系强度.结果浸润性导管癌占女性乳腺癌的82.5%,腋淋巴结转移率44.2%.外上象限发病最多,占47.7%.肿块位中央区,腋淋巴结阳性率最高,占61.7%.Ⅰ、Ⅱ、Ⅲ、Ⅳ期病例分别占30.0%,59.4%,9.4%,1.2%;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78.1%;48.1%,8.6%和87.2%,67.1%;31.2%,0.0%.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ER、PR、Her-2/neu、手术类型与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腋淋巴结转移数、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结论腋淋巴结状况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最主要指标.5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以及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相比,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与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两种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特点与病理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种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大小、形状、血流信号、病灶周边毛刺与边界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上有差异明显,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治疗前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 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272例初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原发病灶的SUVmax,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新辅助化疗疗效与原发灶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原发灶的SUVmax在不同T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组与阴性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者SUVmax高于低表达者(P<0.05)。Basal-like型和HER2过表达型SUVmax均高于Luminal A型乳腺癌(P<0.05)。病理完全缓解组与未达到病理缓解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 SUVmax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原发病灶SUVmax较高者更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C—erbB-2、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中的表达,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根据CgA和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的病例35例(NED阳性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NED阴性组),分析比较2组C—erbB-2、ER、PR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NED阳性组分别为62.86%(22/35)、88.57%(31/35)、82.86%(29/35);NED阴性组分别为92.00%(92/100)、71.00%(71/100)、65.00%(65/100),2组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转移:NED阳性组和NED阴性组分别为16例(45.71%)和40例(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伴NED相比,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34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分析PNI发生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349例患者中PNI阳性91例(35%),PNI阴性258例(65%)。单因素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级有关(均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Ki-67增殖指数、化疗后反应、ER、 PR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级是PNI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洋  张艳  于瑞娜 《现代肿瘤医学》2020,(10):1739-1743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乳腺外科收治的1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分子亚型分为Luminal 型、HER-2 过表达型及TN 型。观察不同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征象并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肿块多呈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垂直生长,以内部回声无变化、无微钙化发生、血流分级2级、淋巴结转移、弹性评分≥3分为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分型中超声征象形态、边缘、方位、内部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弹性评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型多见于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垂直生长;TN型多见于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平行生长;HER-2过表达型多肿块内部微钙化、弹性评分≥3分。不同分子分型组间两两比较,Luminal型和TN型超声征象边缘、方位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 8);HER-2型和TN型超声征象边缘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 8);Luminal型和HER-2型超声征象内部回声、微钙化及弹性评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 8)。结论: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其分子分型存在一定关系,超声特征可为其分子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FG-E8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检测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FG-E8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FG-E8阳性表达率为81.5%(44/54),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统计分析结果发现MFG-E8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 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存在MFG-E8的高表达。MFG-E8的高表达是促进乳腺癌侵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癌MRI表现与生物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增殖抗原Ki-67、肿瘤抑制蛋白p53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的MRI表现及生物因子ER、PR、HER2、Ki-67、p53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分析MRI表现与各生物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ER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99,P﹤0.05),p53表达与病变表现为肿块呈负相关(r=-0.261,P﹤0.05);肿块分叶征象与Ki-67(r=0.472,P﹤0.01)、p53(r=0.25,P﹤0.05)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根据MRI表现分析各生物因子表达的CART决策树,分类准确度依次为:Ki-67(0.797)﹥ER(0.754)﹥PR(0.725)﹥HER2(0.478)﹥p53(0.464).结论 乳腺浸润性癌的MRI表现与生物因子ER、PR、HER2、Ki-67、p53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乳腺癌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声像与分子免疫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8例IDC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经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USGAB)术穿刺活检分子免疫组化结果ER、PR、CerbB-2表达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PR、CerbB-2分组结果显示:肿瘤边缘毛刺征组E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微钙化组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微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高回声晕组及边缘毛刺征组PR表达阳性率高于周边无高回声晕组及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微钙化组、腋窝肿大淋巴结组CerbB-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内无微钙化组、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DC超声声像特征与ER、PR、CerbB-2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部分超声征象可能对其生物学特性有提示和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分子层面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识别潜在致病基因和分子机制.方法 分析来自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的微阵列数据集(GSE29044).GEO2R工具筛选出IDC与正常乳腺组织间DEGs.利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DEGs进行相关基因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郑唯强  郑建明  高莉  朱明华 《癌症》2000,19(2):179-180
尽管乳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鉴别诊断可以在常规的HE切片中进行,然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偏面性,故提出具有可重复性的肿瘤定量组织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拟在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进行定量形态学比较,并在伴有或缺乏侵袭性成分的原位癌癌变细胞间特征的比较,观察小叶癌和导管癌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接受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为化疗时机的选择作初步探索。方法 回顾性研究湖北省肿瘤医院2009—2016年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在全膀胱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接受了GC方案化疗的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次要研究终点是临床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CR)。结果 共3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22例新辅助+16例辅助)。在中位随访时间点时,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组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 vs.75.4%, P=0.223)。在中位随访时间点上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组(pT0)与非完全缓解组(non-pT0)的RFS分别为100%和50%(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3~4级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的人数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 接受新辅助或辅助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乳腺癌是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且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DNA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variation,CNV) 能够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引起肿瘤发生,研究CNV对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本研究探讨乳腺癌17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法检测2010-01-01-2011-01-0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润性导管癌标本283例,观察17号染色体拷贝数情况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基因扩增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R2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283例乳腺癌中17号染色体拷贝数多倍体为43例(15.19%),双倍体为226例(79.86%),单倍体为 14例(4.95%),乳腺癌17号染色体多倍体HER2基因阳性率为53.49%(23/43).283例乳腺癌中HER2基因表达阳性为84例,阳性率为29.68%(84/283);17号染色体拷贝数不同在HER2基因是否扩增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4,P=0.007;乳腺癌17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在p53基因表达(χ2=8.181,P=0.017)、病理组织学分级(χ2=11.203,P=0.019)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年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号染色体拷贝数不同组中预后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63,P=0.001.结论 17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和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检测乳腺癌中17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