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8例,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9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10粒/次,3次/d)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000 U/次,2次/d)联合疗法;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69.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实验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指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高,且对凝血功能无严重影响,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服药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4%高于对照组的7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可作为调脂、抗栓的有效药物,复方丹参滴丸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临床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纤维蛋白原(Fg)变化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T、KPTT延长,Fg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T、KPTT、PLT计数与F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51-15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索组和普通肝素组。观察两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Pi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均明显改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低分子肝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两组治疗前后Pit、APTT、PT、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合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组)100例与对照组(消心痛组)100例。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消心痛每次5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消心痛,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显效率为76.0%(76例),对照组显效率为52.0%(5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67.0%(67例),对照组有效率为42.0%(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联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用消心痛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8.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液及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79例UA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段变化,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P〈0.05),但治疗组更能显著降低心绞痛的发作(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血小板、PT、APTT无显著变化。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是治疗UA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魏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普通肝素钠治疗,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及硝酸甘油应用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5.42%,对照组为64.5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心电图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方面的疗效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苗红春 《中国当代医药》2012,(4):68+70-68,7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50mg,早晨顿服,连服4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2h/次,治疗1周。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心绞痛有效控制率为74.19%,观察组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22/3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黄芪注射液;对照组40例应用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治疗14天,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绞痛控制、心绞痛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及心电图恢复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低分子肝素、黄芪注射液疗效优于硝酸甘油、复方 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制剂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冠心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冠心丹参滴丸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心肌耗氧量、心电图∑ST及NST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高于对照组的76.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优于复方丹参片。  相似文献   

13.
池祥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089-209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封尊玉 《中国药房》2010,(28):2678-268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1;B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C组42例,基本治疗+前列腺素E1。观察3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与缺血性ST-T恢复情况;前列腺素E1、低分子肝素副作用;3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情况。结果:A组与B、C组住院后7d内心绞痛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组与B、C组缺血性ST-T改变恢复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前列腺素E1致输注静脉不适、疼痛和药源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A组23.26%、2.33%,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19.05%、4.76%;3组低分子肝素致注射部位瘀斑发生率A组为88.37%,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90.70%。3组治疗前后PT、APTT、FIB、D-二聚体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或单用前列腺素E1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研究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本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0例。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8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等4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85例,总有效率为78.8%:治疗组85例,总有效率为82.9%。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9,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仅ST变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0mg,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晚+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q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0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d+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mg,b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降压及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各参数及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降压总有效率和心绞痛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各参数和血压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除总T波和血压外,其他各参数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西药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60例UA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疗程均为30d,观察2组疗效和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O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ET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UAP疗效更显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NO/E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氯吡格雷。在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有效控制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丹红注射液合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心绞痛48例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剑臻  郑方算 《中国药师》2010,13(2):267-26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在常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培哚普利等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iu,ih,q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再加用丹红注射液30删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qd,7d1个疗程,比较两组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6.0%)和81.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肝、肾功能等亦无明显改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低分子肝素钙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0.
张武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72-7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mg,静脉点滴,1次/d,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χ2=8.42,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