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海  李环廷 《山东医药》2003,43(27):61-61
早在上世纪 5 0年代 ,人们就发现并证实亚低温 (30℃~33℃ )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但亚低温脑保护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综合各家报道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 ;3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包括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 ;4减少钙离子内流 ,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 ,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6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目前 ,临床使用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兰秀 《山东医药》2004,44(35):34-34
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们应用亚低温辅助治疗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晔华  李永芳 《山东医药》2007,47(26):136-137
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损伤病情的恢复。2002~2004年,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亚低温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未手术治疗的老年sTBI患者27例病例资料,分为亚低温治疗组15例,常温对照12例。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的预后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增程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不能改善未手术治疗的老年sTBI患者的预后,并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这为老年sTBI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神经外科曾经采用轻度(33℃~35℃)至中度低温(28℃~32℃)(轻、中度低温简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亚低温治疗脑外伤及缺血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结果。研究证实亚低温不仅能够减轻脑损伤后病情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0年代,前瞻性临床应用结果也发现亚低温方法,治疗脑损伤具有肯定疗效,并且不产生严重并发症,为脑损伤治疗带来可喜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金磊 《山东医药》2008,48(12):66-66
2003年9月~2004年2月,我们采用一般低温(34 ℃~36 ℃)治疗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魏红  董超颖 《山东医药》2007,47(35):105-105
2006年10月-2007年4月,我们对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6年 3月~ 2 0 0 1年 6月 ,我院应用亚低温治疗 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并以 42例常规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 ,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取同期伤后 4小时内入院的 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 GCS≤ 8分 ) ,均经 1次以上颅脑CT扫描确诊 ,且无其它重要脏器合并伤。85例中 ,男67例 ,女 1 8例 ;年龄 1 6~ 64岁。随机分为两组 :1亚低温组 43例 ,其中广泛脑挫裂伤 (含轴索伤和脑干损伤 ) 32例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1 1例。入院时平均 GCS为 5 .4± 1 .8分 ;2对照组 42例 ,其中广泛脑…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正确实施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密切观察亚低温治疗中病人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预防合并症。结果 正确实施亚低温治疗中护理能明确提高疗效和降低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根据患者情况入院后或手术后实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在常温下进行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良好率为42.9%,并发症发生率为18.4%;对照组良好率为20.4%,并发症发生率为42.9%。两组患者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应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14例亚低温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急性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选择其中14例采取亚低温疗法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组织代谢,特别是降低脑代谢,减少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因此,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亚低温治疗有其重要意义。有关临床研究已证实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颅内压,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还有报道称亚低温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有益。重型颅脑损伤配合使用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因此本就重型颅脑损伤配合亚低温治疗观察及护理作一简单总结,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证明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但通过全身性降温来进行亚低温治疗有引起心律不齐、凝血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及复温休克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选择性脑部亚低温”的概念,即通过某种方法进行脑部的选择性降温,达到脑部的亚低温状态(30℃~3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选择性脑部亚低温同样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及实验性脑损伤动物的继发性脑损害和脑水肿,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提高存活率。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们检测了8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选择性亚低温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度颅脑损伤的早期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国 《山东医药》2003,43(27):60-61
重型颅脑损伤的伤残率、病死率都很高 ,如何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伤残率仍是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伤后合理的早期急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 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多系急性颅内血肿 ,广泛脑挫裂伤 ,原发脑干损伤 ,死亡率和致死率高 ,特别是脑疝前期或已经发生脑疝者 ,均需急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失活软化的脑组织。凡枕部、颞部或颞顶部着力致一侧额颞部对冲伤 ,脑挫裂伤、脑肿胀严重 ,较大颅内血肿行减压手术时 ,骨窗要足够大 ,我们主张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头皮切口始于中线与前发际交点处。沿中线走行于顶结节后弧形绕向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开颅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24h、7d观察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伤后3~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ICP、血糖在术后24h、7d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术后12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疗效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可降低伤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杜瑞凤  李艳 《山东医药》2003,43(32):70-70
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3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治愈125例,死亡8例。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分别采取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组,49例)与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47例),伤后3个月评估两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治疗组良好率为40.8%,有效率为77.6%,均高于对照组的21.3%和57.4%(P均〈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 1995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1月共收治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 5 2例 ,其中 2 8例采用了亚低温治疗 ,取得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重型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5 2例 ,男 38例 ,女 14例 ;年龄 6 0~ 81岁 ,平均 6 6 9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4 0例 ,坠落伤 3例 ,跌伤 5例 ,打击伤和砸伤 4例 ;受伤距入院时间 0 3~ 2 2h ,平均 (1 0±1 3)h。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 2 4例 ,双侧 7例 ,双侧瞳孔缩小 9例 ,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4 4例 ;颈抵抗 4 7例 ;肢体瘫痪 33例 ;GCS评分 3~ 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PICCO(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对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在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9月入住ICU的成人(≥18岁)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患者选取60例,分为PICCO组和常规组,PICCO组通过PICCO监测数据分析指导液体管理来维持脑灌注压,常规组通过检测中心静脉压(CVP)、有创动脉压指导液体管理来维持脑灌注压.结果:PICCO组患者开始降温的6h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大(P<0.05),在亚低温维持阶段,平均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小(P<0.05).各时段平均液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治疗14d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PICCO组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PICCO组病死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脑灌注压高于常规组(P<0.05),PICCO组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PICCO通过对容量性指标的监测,能准确地控制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患者血容量,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外伤 (SH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危症 ,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其病死率及病残率均较高。自 1998年 2月起 ,我院应用亚低温疗法辅助治疗 SHI患者 2 5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SHI患者 2 5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 :伤后 6小时内入院 ,入院时 Glasgow coma s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