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予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25例,予吡格列酮治疗。结果:两组的空腹、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餐后2 h血糖的控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吡格列酮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且肝功能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的肝脏安全性.方法:选择伴NASH且肝功能异常的初诊2型糖尿病83例(其中吡格列酮组4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仅应用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组联用阿卡波糖与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监测肝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2周及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变化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ALT较治疗前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ALT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伴NASH且肝功能轻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相对安全的;吡格列酮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4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硝苯地平组和联合用药组,三组在患者未改变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均采用常规降压治疗和针对冠心病病症的治疗。除此之外,硝苯地平组和吡格列酮组仅每天单一口服该药品进行治疗;而联合用药组则选择硝苯地平片加吡格列酮坚持每天口服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有效率、血压降低水平、心率变化水平和心绞痛发生率等。三组治疗后各检测指标改善,心率明显下降;联合用药组指标变化较单用吡格列酮或硝苯地平改善。吡格列酮和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并且安全有效,适宜临床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院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甘精组和格列奇特组各40例,甘精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格列奇特组采用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各时期C-肽释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扩大(P〈0.05);甘精素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与半年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奇特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半年时相比明显缩小(P〈0.05)。早期甘精胰岛素或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均有助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部分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但在停用甘精胰岛素3年后患者仍可保持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平稳状态,而格列奇特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却逐步衰竭。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使用胰岛素组仅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吡格列酮组予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体重、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12周后60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4.8%(P〈0.001),胰岛素治疗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增加剂量18.6%。结论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安全可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达标时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犤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犦、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CRP、IV型胶原(CIV)、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60例早期2型DN患者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安慰剂组,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患者CRP、CIV、UAER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2型DN患者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可降低CIV、CRP及UAER的水平,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CRP、Ⅳ型胶原(CIV)、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60例早期2型DN患者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安慰剂组,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患者CRP、CIV、UAER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2型DN患者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可降低CIV、CRP及UAER的水平,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联合盐酸二甲双胍与盐酸吡格列酮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方法:将45例初始均以门冬胰岛素30特充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25例)和吡格列酮组(20例),观察血糖得以控制同样理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情况下2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结果:治疗6周后,二甲双胍组与吡格列酮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胰岛素降低幅度大于吡格列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二甲双胍组在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组,且经济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探讨在其干预下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IR及MS的关系.指导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80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患者在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的基础上,于早餐前15 min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对照组患者继续原有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各组分别连续服药12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脂联素及其它生化指标,评价吡格列酮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红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l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吡格列酮组治疗12周后PAI-1、CRP下降(P<0.05),脂联素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AI-1、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咯列酮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同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进一步稳定血管内皮功能,防止β细胞功能衰退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8例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他汀类和冠脉介入术等治疗冠心病.磺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痛,在此基础上,吡格列酮组(48例)接受吡格列酮(15 mg/d),对照组(50例)不接受吡格列酮.随访12个月,用EHSA法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和P-选择素水平,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个月后PAI-1和P-选择素均有显著性下降[(7.9±1.4 vs 4.2±0.5)ng/mL,(16.6±6.8 vs 12.4±3.6)ng/mL].吡格列酮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2.0%和10.4%.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22.0%和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活性和P-选择素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CYP450)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低剂量(3 mg/kg)吡格列酮组、高剂量(6 mg/kg)吡格列酮组(n=10)。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采用链脲佐菌素(50 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给予相应剂量吡格列酮灌胃治疗2周,提取大鼠肝脏微粒体并检测CYP450活性水平,同时进行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升高(P0.01),CYP450活性水平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吡格列酮灌胃2周期间,大鼠血糖浓度随吡格列酮浓度升高显著降低(P0.01),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肝微粒体CYP45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CYP450活性水平与大鼠血糖正相关(r=0.598,P0.01),而与大鼠体质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微粒体CYP450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改善其高血糖状态,增加大鼠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利用利格列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17年4月~2017年9月40例(对照组)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2017年10月~2018年4月40例(观察组)接受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HbAlc、BMI低于对照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利格列汀治疗能够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同时有助于控制患者体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妞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治疗,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剂量,吡格列酮最大加至45mg/d,二甲双胍最大加至1500mg/d,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CR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吡格列酮组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二甲双胍组更明显(P均〈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与吡格列酮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糖作用与二甲双胍相当,其对T2DM患者血脂水平影响与二甲双胍不同,但可能同样对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作用,从而延缓T2DM及大血管并发症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服用格列吡嗪或格列齐特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加用吡格列酮;B组28例,加用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较,B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负荷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TC、TG、LDL-C较治疗前降低,而HDL-C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降低FPG、2hPG、HbA1C和调节血脂水平,联合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更明显,并能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护骨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护骨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57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T2DM对照组24例,T2DM实验组33例,实验组降糖方案中联合吡格列酮(30 mg/d),疗程3个月;正常对照30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骨密度、血清护骨素(OPG)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T2DM血清护骨素(OP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OPG水平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OPG无显著变化;③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髋部及腰椎BMD均有所下降,而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髋部及腰椎BMD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可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不利影响因素可能超过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RP、IL-6的影响。方法:将50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仅在吡格列酮组降低,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53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降糖,降压治疗,监测血糖、血压稳定后1周,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胶囊30mg,1次/d,全部病例观察6周。结果治疗后2组24hUAER和TNF-α较治疗前降低,脂联素升高(P<0.05);治疗组24h UAER下降更多,脂联素升高更多(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最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吡格列酮作用于MCG-803后,分别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凋亡率及PPAR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均可显著抑制MCG-803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48小时后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PPARγ基因表达呈升高趋势。结论吡格列酮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并促进其凋亡;PPARγ在MCG-803中有表达且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