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探究1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变异型sil-tal1融合转录本的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并测序,针对变异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cDNA水平发现4种不同的融合转录本,分别保留了sil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序列,并存在插入和删除现象。经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新的sil-tal1重组,其sil基因的断裂点在DNA水平上与文献报道不同。结论:此例患儿白血病细胞的tal1基因发生了新型重组,并表达经典型的和至少3种变异型的融合转录本,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转录剪接机制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采用位于E2A基因不同位置的上游引物与下游PBX1引物,检测了410例儿童ALL,包括362例B细胞ALL和48例T细胞ALL.结果发现:17例患儿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检出率4.1%,且全部为B细胞ALL,而且所有阳性病例均表达一种变异型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的第13外显子(159 bp)被差异剪切形成的.经BLASTn比对分析,这种转录本保持了原来的开放阅读框,但导致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丢失.这53个氨基酸残基位于活化区2,会导致融合蛋白中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结论: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儿童ALL表达典型和变异型2种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第13外显子被差异剪切而形成的,它将导致融合蛋白中53个氨基酸残基及其所构成的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  相似文献   

3.
小儿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1基因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1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JK-SP1,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1与ARRB1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活性氧含量的作用。构建NC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探讨SP1对白血病小鼠成模能力的影响。结果:p GL3-ARRB1-luc、p CDNA3.1-SP1质粒共转入HEK293T细胞后,虫荧光素高表达(P<0.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稳定细胞株JK-SP1中ARRB1 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1)。进一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K-SP1细胞凋亡比例更高(x=22.78%),细胞周期多阻滞于G1期(63.00%),活性氧含量增加。体内实验证明,尾静脉输注JK-SP1细胞的NCG小鼠生存时间更长(平均33....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vs 4.8%,P=0.001),其中50%(6/12)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0.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tal-1基因缺失上下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株人白血病细胞株和7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标本进行tal-1基因缺失分析。结果CEM、HBS-2和RPMI-8402三株T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以及3/16例T-ALL发现tal-1基因缺失,54例其它类型急性白血病均未见基因缺失,而且具tal-1基因缺失的T-ALL细胞均为胸腺发育I期,免疫表型特征为CD_2+、CD_7+、CD_1 ̄-、CD_4 ̄-和CD_8 ̄-。PCR方法敏感性达10 ̄(-4)。说明tal-1缺失发生于部分T-ALL中,可用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有SIL-TAL1融合基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和预后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9例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T-ALL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196例SIL-TAL1融合基因阴性T-ALL患者比较。结果19例SIL-TAL1阳性T-ALL患者中,男16例(84.2%),女3例(15.8%),诊断时中位年龄15(7~41)岁;与SIL-TAL1阴性患者相比,SIL-TAL1阳性T-ALL患者年龄更低(P<0.001),HGB、WBC更高(P值分别为<0.001、0.009),在性别分布、PLT、染色体异常分布、免疫分型、完全缓解(CR)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IL-TAL1阳性与SIL-TAL1阴性T-ALL患者3年OS率分别为60.9%和74.4%(HR=2.070,P=0.071);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49.2%和70.6%(HR=2.275,P=0.040),SIL-TAL1阳性T-ALL患者3年RFS率显著低于SIL-TAL1阴性T-ALL患者。结论伴SIL-TAL1融合基因的T-ALL患者发病年龄更低,HGB、WBC更高,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较差,复发期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D8+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的CXCL9、CXCL3 m RNA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西达本胺上调Jurkat细胞系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呈剂量依赖(r=0.950),西达本胺5μmol/L组的CXCL9 m RNA表达是无处理组的164倍。西达本胺上调淋巴细胞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明显低于同浓度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系。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可以上调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西达本胺可能通过上调肿瘤细胞CXCL9的表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XCL9的浓度,导致CD8+T细胞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101例成人AML患者(M0 1例,M1 17例、M2 25例、M3 23例、M4 7例、M5 25例、M6 3例)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了解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01例AML患者中共检出32例(31.7%)具有NPM1基因突变,其中M 01例、M1 9例、M2 7例、M4 2例、M5 13例。5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中27例(45.8%)发生NPM1基因突变,明显高于异常核型组(42例中5例,11.9%)(P〈0.001),且多见于M1和M5。NPM1基因突变型患者年龄相对较大(P〈0.05),外周血白细胞高,CD34和CD117表达水平低(P值均〈0.05)。对突变型患者的序列分析发现5种已知的NPM1基因突变类型(分别是A、B、D、NM、PM型突变),在1例患者中还发现了一种新型突变(暂命名为S型)。结论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AML患者,M1和M5患者更为多见,突变患者年龄较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高,并与CD34和CD117低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M-bcr/abl和m-bcr/abl两种类型融合基因在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表达,并且绝大多数病例同时进行了免疫表型和DNA倍体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25%(12/48)的病例M-bcr/abl或m-bcr/abl融合基因阳性,m-bcr/abl阳性率略高。分析bcr/abl阳性病例的免疫表型,发现大多数病例为B系标志阳性,但部分T系标志阳性的病例也检测出M-bcr/abl或m-bcr/abl,说明bcr/abl阳性ALL病例以B系标志阳性者居多,T系标志阳性的ALL病例也可为bcr/abl阳性。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表达2、3和4个相同241bp b3/a2型bcr/abl融合基因的反义RNA片段的重组质粒,酶切电泳和以241bp bcr/abl基因片段为探针进行的菌落原位杂交证实各目的片段已插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DAB2、pDAB3和pDAB4。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pDAB3导入Ph~ 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BV173细胞),48小时后用G418进行抗性筛选,观察了对靶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质粒在靶细胞内表达的反义RNA片段,使细胞致瘤性消失及诱发凋亡。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Children’S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Children’sLeukemia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朋u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bcr/abl融合转录子阳性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bcr/aN阳性及32例bcr/abl阴性B-ALL病例的免疫表型,用PC双法检剩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结果表明:所有的病例均为CDl9阳性。bcr/abl阳性与bcr/aN阴性B-ALL表面分子有显统计学差学异(P<0.05)的是CD34(96.2%与65.6%),CDl0(96.2%与71.8%)及CD38(43.8%与95.4%)。在26例bcr/abl阳性病例中,原始细胞共表达CDl0 /CDl9 /CD34 ,CDl0 /CD34 /HLA—DR 和CDl0 /CD34 /CD38—分别为92.3%(24/26),73.1%(19/26)和56。2%(9/16)。对bcr/abl阳性组的17例进行了IgH基因重排检剩,10例阳性(58.8%)。14例bcr/abl阴性组中12例(85.7%)阳性。在32例bcr/aN阴性病例中,原始细胞共表达CDl0 /CDl9 /CD34 和CDl0 /CD34 /HLA—nR 分别为43.8%(14/32)和37.5%(12/32),无1例表型为CDl0 /CD34 /CD38—。结论:bcr/abl阳性B-ALL患CD34和CDl0阳性率较高,而CD38阳性率较低,且IgH基因重排检出率较低,其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是CDl0 /CD34 /CD38-。该研究结果提示该类型白血病细胞具有较早期的B系祖细胞免疫表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SCT)后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表达特征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 72例CML患者SCT后不同时间骨髓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CML患者移植后 <6个月M bcr/abl阳性率 (79.2 % ,4 2 /5 3)显著高于 6 - 12个月(34.3% ,11/32 )及≥ 12个月 (35 .1% ,13/37) (P <0 .0 0 1) ,各时间段M bcr/abl阳性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分别为1 9% (1/5 3) ,0 (0 /32 )及 16 .2 % (6 /37) ;6例临床复发患者中有 5例复发时M bcr/abl与m bcr/abl同时阳性。 14例遗传学缓解患者移植 6个月后M bcr/abl阳性的 17份标本无 1例m bcr/abl阳性。结论 :多数CML患者移植后M bcr/abl仍为阳性 ,一般在 6个月内转阴 ,移植后M bcr/abl阳性的患者不一定复发 ,同时追踪观察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可能会有助于监测残存白血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伴有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及其它临床特点,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免疫表型,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同时在FAB分型基础之上进行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结果显示:④儿童B系ALL中TEL—AML1^+占18.5%(22/119),主要以L2亚型为主,糖原(PAS)染色阳性率和积分值均数分别为65%和121,均高于TEL—AML1^-组(P〈0.05);②与儿童B系ALLTEL—AML1^-组相比,TEL—AML1^+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外周血中幼稚细胞数目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③TEL/AML1^+组中,普通淋巴细胞表型295.5%(21/22);与TEL/AML1^-组比较,CD13表达率增高(59.1%,13/22),CD20表达率减低(22.7%,5/22)(P〈0.05);CD10及HLA—DR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值)增高,分别为92.80及53.61(P〈0.05)。结论:儿童伴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在儿童ALL中较常见,且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特点,该特点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辅助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