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省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05-2009年湖南省各县(市、区)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湖南省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4起,中毒4554人,死亡50人,病死率为1.10%;中毒发生时间以5—9月份为高峰,中毒事件起数占总数的61.81%;中毒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63起,占43.75%),其次为有毒动植物(35起,占24.31%)和化学性食物中毒(35起,占24.31%);病死率较高的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毒鼠强引起的中毒事件,病死率分别为9.20%(23/250)、5.77%(3/52)和4.03%(6/149);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和家庭为主,分别占总起数的40.28%、32.64%。结论食物中毒事件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食品卫生知识普及和鼠药、农药的使用管理是减少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1—2006年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2001—2006年湖南省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分布、季节分布、城乡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因子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1—2006年湖南省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29起,中毒3249人,死亡34人,分别占湖南省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37.83%、35.69%和58.62%,且病死率(1.05%)显著高于同期食物中毒总体病死率(0.62%)水平(P〈0.05)。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占39.53%)和毒鼠强(占37.98%);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占51.94%),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01%);误食(占58.14%)和人为投毒(占32.56%)是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占83.72%)远高于城市;2003—2006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某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市2003—2007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某市共发生食物中毒84起,中毒人数1836人,发病率为14.12/10万;中毒食品主要以肉及肉制品最多,中毒起数占38.10%,中毒人数占36.76%;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58.33%和61.3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占26.19%和24.95%;食物中毒的发生场所集中在集体食堂,分别占47.62%和52.29%;发生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分别占42.86%和43.19%。结论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是预防某市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门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流行原因和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方法]对2001~2007年江门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7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114起、中毒1906人,全人口年均发生率为6.88/10万;死亡9例,病死率为0.47%。114起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50起、中毒1068人.分别占总起数的43.85%和中毒总人数的56.03%;化学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9.82%和20.82%;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1.05%和20.46%。发生在集体食堂的分别占总起数和总例数的40.29%和42.55%。9例死亡者中。河豚鱼、蟾蜍中毒各4例,误食毒鼠强污染死猪肉1例。[结论]江门市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集体食堂发生的最高,以进食或误食有毒动物肉类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3-2007年百色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百色市5年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物中毒报表、报告卡和调查报告。据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百色市共发生食物中毒113起,中毒1633人,死亡31人(病死率1.9%)。2、3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71.1%),有明显的季节性;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中毒食品以肉及肉制品为主;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主;死亡数以酵米面中毒为多。[结论]针对百色市食物中毒原因和特点,提出相应防制对策,才能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湖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报告95起食物中毒事件,较大级别最多(占44.21%),病死率为15.71%;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分别占43.16%、69.66%,真菌性食物中毒死亡数最多(占59.72%);家庭、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88.42%),家庭主要为真菌性食物中毒(占60.46%),集体食堂主要为细菌性食物中毒(70.97%);6-9月为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主要由细菌性和真菌性引起(占87.72%);报告事件数居前五位的市州为恩施州(占22.11%)、十堰市(占18.95%)、襄阳市(占12.63%)、黄石市和宜昌市(各占9.47%);恩施州和十堰市主要以真菌性食物中毒高发,分别占该地区总事件数的66.67%、50.00%。 结论 较大级别事件居多,且其病死率高;细菌性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真菌性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场所,且以真菌性居多;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病例数多,且以细菌性居多;6-9月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期,以细菌性和真菌性为主;西北部等山区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地区,特别是真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物中毒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7-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全省17个地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8起,各年分别为24、52、34、24和14起;中毒3107例,死亡27例。4川月份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共90起(占60.81%);城市为高发地区,共72起(占48.65%);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共66起(占44.5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共30起(占20.27%,30/148);误食毒蘑菇和农药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死亡人数分别为5和6例;集体食堂和家庭聚餐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为57起(占38.51%)和28起(占18.92%)。结论广东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广东省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主要致病因素和重点场所等特点,规范水产品的流通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10.
镇江市1999—2007年食物中毒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镇江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镇江市1999-2007年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人数、时空分布、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镇江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时间分布主要以第2、3季度为主(76.19%),场所分布主要以公共餐饮业(52.38%)、集体食堂(21.43%)为主,以细菌性中毒为主(47.62%),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30.95%),成品、半成品以及原料交叉污染是主要原因。结论 在高发季节控制交叉污染点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山市2001-2006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全部存档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6年全市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54起,中毒1199人,无死亡病例;中毒高峰季节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62.96%;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共发生41起,中毒893人,分别占中毒总起数和人数的75.93%和74.48%;中毒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发生35起,占总起数的64.81%;中毒责任单位以集体食堂发生最多,发生中毒36起,866人,分别占总数的66.67%、72.23.%。结论 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食物中毒情况,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5年汕头市共发生食物中毒59起,中毒992人,死亡5人。除1996年无食物中毒发生外,1997~2002年每年发生2~4起,2003~2005年每年发生12~18起,近3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按中毒原因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29起,占49.15%;化学性食物中毒24起,占40.68%;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6起,占10.17%。按中毒场所分类,集体食堂22起,占37.29%;家庭19起,占32.20%;饮食服务单位11起,占18,64%;个体摊贩5起,占8.47%;其他2起,占3.39%。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山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找出关键控制环节,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收集中山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报表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45起(各年分别为8、14、12、6、5起),中毒人数共828人(各年分,51j为151、266、219、119、73人);第3季度是中毒高峰,共发生22起,占48.88%,中毒人数400人,占48.31%;中毒原因主要是细菌性,共发生39起,占86.67%,中毒人数738人,占89.13%;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共发生24起,占53.33%,中毒人数458人,占55.31%。结论该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是预防该市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3-2006年东莞市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东莞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2003-2006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市2003-200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27起,中毒人数2 154人,年均发病率为8.32/10万,病死率为0.28%;中毒多发生在第3、4季度;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为主,占45.67%,其次是有毒动植物性,占31.49%;中毒的食物品种以四季豆最多见,占29.92%(38/127);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占73.23%,其次是饮食服务单位,占15.75%,发生在家庭的中毒事件较少,但其发生中毒的死亡情况最为严重。结论东莞市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情节最为严重;加大食品卫生的宣传力度,加强工厂食堂的卫生管理,提高人们群众的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特征。方法收集整理深圳市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5-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54起,中毒1744人,无死亡病例。非集体性和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分别占51.3%及48.7%。食物中毒事件多发于夏季和秋季(68.8%,106/154);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占67.5%,104/154),致病因素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61.5%)、变形杆菌(13.5%)、沙门菌(7.7%)、金黄色葡萄球菌(6.7%)等;中毒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占49.4%,76/154);中毒食物主要有肉及肉制品(28起)、四季豆(19起)等。结论深圳市近3年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为89.0%。中毒发生规律与广东省其他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全面掌握北京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对2004年度市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的57起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7起,中毒人数1375人,无死亡,与2003年比,报告起数增加1.8%,中毒人数增加40.0%;集体食堂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均最多,共计43起,中毒人数1202人,分别占总数的75.4%和87.4%。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多发于第四季度,主要集中在10月份及11月上旬;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性和细菌性为主。结论 建立食物中毒季节性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单位的监管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03—2007年苏南某市食物中毒情况的分析,揭示其分布、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发生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4起,事件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集体食堂,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80%和46.48%,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所占的比率最高,分别占63.64%和86.48%,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将该市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陆华 《职业与健康》2009,25(17):1837-1838
目的了解泰安市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与规律,旨在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泰安市1991-2008年食物中毒报表及1991-2008年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泰安市1991—2008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78起,中毒人数1926人,死亡1人,中毒死亡率为0.52‰;中毒原因主要为细菌性和化学性,分别占中毒总数的53.93%和41.57%。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第3季度,占52.06%;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多,占55.06%;引起中毒的食物以果蔬类、熟食类为多,分别占35.39%和31.46%。结论泰安市发生的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和化学性中毒为主,加强监管力度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为防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对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309起,中毒3846人,死亡41人。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122起,中毒994人,死亡6人;细菌性食物中毒74起,中毒1983人,死亡1人;动物性食物中毒41起,中毒177人,死亡30人;植物性食物中毒43起,中毒336人,死亡4人;病因不明的29起,中毒356人。按食物中毒起数统计,细菌性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占73.0%,化学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占79.5%,动物性中毒河豚鱼占56.1%,植物性中毒毒蘑菇占58.1%。[结论]1986-2005年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中,细菌性以副溶血性弧菌居首,化学性以农药最常见,动物性以河豚毒鱼居多,植物性以毒蘑菇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