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居民2002—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死因资料来源于2002—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户籍居民病伤死因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应用SAS9.1软件对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9年,江北区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200.32/10万,居全死因第1位;PYLL率为25.40‰。恶性肿瘤中,肝癌死亡率为43.68/10万,占21.80%,居第1位;其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PYLL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结论江北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是居民的首位死因,应针对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苏州相城区某镇居民2008-2012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减寿年数进行分析,为评价恶性肿瘤对该镇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Excel 2003对该镇居民2008-2012年的死因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性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等指标.结果 2008-2012年该镇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597例,死亡率为249.77/10万,占全死因的构成比为36.14%.除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和子宫癌外,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特别是胃癌、肺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高而上升,65岁以上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40~64岁组以及65岁以上组居民胃癌、肺癌均居恶性肿瘤死亡前2住.前10位恶性肿瘤减寿总人年数为6 541人年,总减寿率为27.37‰,男性减寿率高于女性.结论 恶性肿瘤是导致该镇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根据不同肿瘤和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广东省1970-1972、1990-1992以及2004-005年3次死因调查的恶性肿瘤死亡个案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顺位。结果广东省1970-1972、1990—1992以及2004—2005年3次死因调查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分别为52.23/10万、111.49/10万和135.93/10万,中标率分别为53.27/10万、95.70/10万和94.50/10万。3次调查恶性肿瘤在全省全死因顺位分别排第3位、第2位、第1位。3次调查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分别是1970-1972年为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胃癌和肺癌,1990-1992年为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和鼻咽癌,2004-2005年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在3次调查中,肝癌一直居第1位(3次调查粗死亡率分别是11.03/10万、23.22/10万和37.02/10万,中标率分别是11.17/10万、20.57/10万和26.95/10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位次逐渐前移,鼻咽癌位次逐渐后移。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宫颈癌呈下降趋势,鼻咽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标化率则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差别分解法结果显示第2次调查恶性肿瘤死亡率较第1次升高有79.25%是由其他危险因素引起,20.75%是由人口老化引起的,第3次调查与第2次调查相比则98.61%是由人口老化引起的。结论广东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从绝对性上升趋势转变为相对上升趋势,需根据不同癌种变化趋势以及死亡模式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居民死亡率是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掌握青海省省级疾病监测点都兰县居民死亡情况,了解该地区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都兰县2010年上报的居民死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973-2010年常熟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死因报告责任单位上报的死因资料,按ICD-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类,分析38年来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及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结果 1973-2010年常熟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81.76/10万,占全死因构成比为23.87%,并随不同年代发展有逐步上升趋势;不同年代恶性肿瘤前十位死因顺位不同,胃癌始终居首位,肝癌、食管癌由第二、三位逐步下降至第三、四位,肺癌从第四位逐步上升至第二位;不同年代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54岁组、55~74岁组在不同年代死亡率均有逐步下降趋势;恶性肿瘤死亡35岁以下白血病占据首位,35~54岁组肝癌居首位,55岁以上胃癌居首位。结论恶性肿瘤是威胁常熟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人口不断老龄化是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寿光市2010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居民进行调查。[结果]2010年调查1036087人,恶性肿瘤死亡1808例,死亡率为174.50/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230.24,女性为117.70;15~34岁为8.29,35~54岁为73.63,55~74岁为481.74,75岁以上为1307.51。居民前4位死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女性为肺癌、肝癌、食道癌和乳腺癌;男性为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结论]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是寿光市居民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天津市塘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10-2012年塘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疾病分类,输入DeathReg2005,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标化减寿年数、标化减寿率、期望寿命和去肿瘤死因期望寿命等,以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年龄人口构成及期望寿命进行标化。结果2010—2012年,天津市塘沽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193.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89/10万),居全死因第1位,其死亡率随年龄递增。恶性肿瘤中,肺癌死亡率为79.17/10万,居第1位,其次为肝癌和胃癌;0.29岁主要肿瘤死斟是白血病,30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肿瘤死因是肺癌和肝癌;PYLL依次为肺癌、肝癌和胃癌;居民期望寿命80.06岁,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3.61岁。结论肺癌和肝癌对居民寿命影响较大,自血病高发于低年龄组人群,对劳动力损失较大,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已越来越威胁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研究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可以为制定防治策略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常熟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我们对2001-2010年的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合肥市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合肥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采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ears of potential lifelost,YP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SYPLL)、潜在减寿率(years of potential lifelost rate,YPLLR)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rate,SYPLLR)等指标对合肥市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总死亡人数18 386例,其中死于恶性肿瘤6 097例,占全部死亡原因的33.16%。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23.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91.99/10万),死亡率居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合肥市2009年居民全死因YPLL为135 316.5人年,其中恶性肿瘤YPLL为37 525人年,占全死因的27.73%。结论恶性肿瘤是影响合肥市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其中以肺癌、肝癌及消化系统癌症疾病负担最重。不同年龄段人群死因不同,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合肥市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滨海县居民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及对人群寿命的影响。方法:根据2008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按ICD-10标准进行死因分类,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率。结果:2008年主要恶性肿瘤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79.42/10万,占全死因的40.12%;城市与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之比为1.59∶1。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前7位,男性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肠癌、白血病和膀胱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数的91.20%;女性分别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肠癌、乳腺癌、白血病和膀胱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数的91.68%;恶性肿瘤死亡造成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男性为8.36人年,女性为6.97人年。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滨海县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对城市居民的危害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伤害死亡模式,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2个市县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2004-2005年调查点户籍人口中的所有伤害死亡病例。使用伤害死亡率描述不同类别伤害的死亡水平,估计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亡、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占总死亡的比例。结果2004-2005年12个调查点共有7721例伤害死亡病例,其中男性4950例,女性2771例,城市1795例,农村5926例。全人群伤害死亡率为50.8/10万(标化率为47.8/10万),其中农村为55.2/10万(标化率为52.7/10万),城市为40.0/10万(标化率为37.9/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64.0/10万,标化率为61.6/10万)高于女性(37.0/10万,标化率为33.5/10万)(P〈0.01)。伤害是居民死亡的第4位原因,占全部死亡的7.7%(7721,,99919);无论城乡、男女,5~39岁人群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最高,伤害是该年龄组的第1位死因。有意伤害和无意伤害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0.0%(1544/7721)和78.6%(6072/7721),农村15~59岁女性有意伤害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31.9%(408/1280)。死亡率位于前5位的伤害分别是交通伤害(21.3/10万)、自杀(8.8/10万)、意外跌倒(6.5/10万)、意外溺水(5.6/10万)、意外中毒(2.6/10万);0—14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主要伤害是意外溺水占伤害死亡的54.7%(350/640),15—59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占伤害死亡的51.3%(2308/450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意外跌倒、自杀,分别占伤害死亡的31.0%(796/2576)、28.7%(746/2576)、21.2%(545/2576)。全省每年伤害死亡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116万人年,占全死因YPLL的35.6%,去除伤害死因后,期望寿命将增加1.28岁。结论交通伤害是广东省人群伤害的首位死因,伤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严重。必须加强广东省居民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99919例,年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标化死亡率436.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549.4/10万)高于女性(334.0/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458.6/10万)高于城市(387.2/10万)(P〈0.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分别为560.6/10万、50.9/10万和34.1/10万,分别占总死因的85.1%、7.7%和5.2%。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岁以下幼儿死亡率最高是围生期疾病,占总死因的35.1%,5—14岁儿童首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55.8%),15~59岁青壮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38.1%),60岁及以上老年人首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44.5%)。居民平均寿命为75.5岁,每年各类疾病和损伤导致全省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340.6万人年,男性207.9万人年,女性132.7万人年,城市142.6万人年,农村198.0万人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导致的YPLL分别为164.1、116.3、49.2万人年,分别占总死亡YPLL的48.2%、34.1%、14.4%。结论广东省居民死亡率较高,居民主要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慢性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海安县2006-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寿命损失变化趋势,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海安县2006-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登记报告数据库及人口资料,进行恶性肿瘤死亡率、累积死亡率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各种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简略寿命表计算去恶性肿瘤死因期望寿命和因恶性肿瘤死亡期望寿命损失百分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去恶性肿瘤死因期望寿命变化趋势;采用潜在减寿年数(YPLL)、标化潜在减寿率(SYPLL)、平均减寿年数(AYLL)进行减寿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海安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31.99/105、111.79/105;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3.08%; 2006-2010年海安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0.58岁,去恶性肿瘤平均期望寿命为84.38岁,寿命损失3.80年;男、女性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平均每年分别增加了0.453 9岁和0.448 4岁,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P<0.05).1~69岁居民恶性肿瘤累计PYLL为62 352.5人年,AYLL为5.72人年,SYPLL为18.80‰.结论 海安县2006-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各年份存在轻微波动,下降趋势不明显,仍位于全死因、减寿顺位第1位.应重点加强对严重影响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癌种进行干预,应用适宜推广技术开展对高危人群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了解寿光市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及减寿情况,为有效开展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寿光市2008--2012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寿光市2008--2012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90.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7.92/10万,居全死因第2位。男性死亡率为239.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0.62/10万;女性死亡率为140.0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5.17/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合计减寿率为30.17%,减寿最高的5种恶性肿瘤全人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和脑瘤,合计减寿114865人年,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减寿156417人年的73.44%。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寿光市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癌为减寿年数最高的恶性肿瘤,应从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人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提高全人群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流行特征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为宫颈癌防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情况,计算武汉市居民不同年龄、地区之间宫颈癌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测算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并分析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武汉市宫颈癌粗死亡率由2014年的0.6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13/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为32.63%,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 P=0.038)。随着年龄增长,武汉市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由2014年的640.00人年升高至2019年的2 660.00人年。2014-2019年的PYLL为15.26年,标化潜在减寿率为0.23‰。结论  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积极针对中低年龄段已婚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加强宫颈癌防制措施,降低宫颈癌导致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厦门市居民2004-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的原因和分布特征,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分析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结果恶性肿瘤年平均死亡率为148.07/10万,PYLL率为21.68‰,均居全死因的首位。在恶性肿瘤中,肝癌死亡率35.24/10万,居第1位,其次是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1~14岁儿童、中青年、老年组的首位恶性肿瘤死因分别是白血病、肝癌、肺癌,恶性肿瘤的平均PYLL为0.13人年/人,全人群主要恶性肿瘤按PYLL率排序,依次为肝癌(0.590%)、肺癌(0.346%)、食管癌(0.334%)、胃癌(0.226%)、肠癌(0.129%)。结论恶性肿瘤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死因,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降低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桐城市1998-2007年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描述桐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布特点,探索10年间桐城市恶性肿瘤死因变化规律。方法根据桐城市1998-2007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了解桐城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特点及其对居民寿命的影响,资料分析采用SPSS10.0及Excel2003处理。结果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肠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75%以上,前4位死亡率均男性高于女性,直肠癌死亡率男女接近。2007年桐城市死因中造成去死因期望寿命最多的是恶性肿瘤。结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逐步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1年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卫生局提供。死因监测资料来自2011年广州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对2011年广州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1年广州市居民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44262例,粗死亡率为544.47/10万,标化率为336.45/10万,男性死亡率为612.50/10万,标化率为431.12/10万;女性死亡率为474.66/10万,标化率为248.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33.44/10万、101.82/10万、100.68/10万、73.70/10万、31.54/10万、26.53/10万;期望寿命为80.83岁,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后,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3.81、2.78和2.73岁;以减寿年数(P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分别为107716.00、81414.00、81106.50、61978.50、26523.00、22232.50年。结论慢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正严重威胁广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水平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