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脉诊主要凭借医生手指的触觉来体会脉象,因此,脉诊的学习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勤于实践,悉心体会。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脉诊教学多是注重脉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缺乏一种适宜的、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模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教与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中医实验教学中心的舌诊软件、模拟脉象手、脉象仪、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实验设备进行一系列诊法及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更应借助临床见习基地,强化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模拟临床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中体会中医诊疗过程,把课堂上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实践得到印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各种方法,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问题,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临床各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我国最早创用、至今一直沿用的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常被看作是中医临证的缩影,甚至为中医的代名词。在中医学中,脉诊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教学与临床带教过程中感到 ,一些毕业实习生对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不规范 ,应用不自如 ,从而影响疾病与证候的诊断和治疗。对此 ,如何提高中医四诊操作技能的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任课带教老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除理论知识传授外 ,不少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有待教师亲自示范。学生动手练习 ,经过临床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现就笔者体会略陈管见 ,并请教于同仁。1 专题阅读指导归纳  《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四诊操作技能分散在教材各相关章节 ,在讲完上述内容后 ,为使学生们能有一个重点强化记忆的机会。笔者要求大家将…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我们研制和运用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软件应用于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之中,如研制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用于望诊实验教学,研制舌尖微循环分析软件用于舌诊实验教学,研制计算机脉象仪用于脉诊实验教学,研制文锋Ⅲ诊疗操作软件用于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训练,研制无纸化学习考试系统用于网络学习和实践教学考试,研制中医诊断数据库用于网络查询和文献查新,收集与整理了大量临床图片和临床视频用于数字教学,编写了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制作了系列多媒体课件,研制了实验教学课程网站,首次建立了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完善了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使中医四诊客观化、辨证规范化,教学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7.
"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诊法一章中的重点、难点。由于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实践,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再加之历代医家的个人体会不尽相同。这样便难免对同一脉象的认识和描述有所差异。因此,则使初学者感到难于领会掌握,正象古人形容的:“心中易了,指下难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诊法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诊教学,本应在临床上接触患者,边体会,边讲解,但目前全国中医院校通常将《中医诊断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先在课堂上把脉诊理论授完,待到见习和毕业实习时,再通过接触临床来体会。这便给脉诊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脉诊改革的必要.提出了建立脉象特征体系、规范脉象表述方法;归类表述28脉,比对彼此特征差异;深入探究特征意义,指导病脉主病意义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脉诊指法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互动式、参与式直观教学方法引入脉诊指法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脉诊方法的认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学者不断研究和发展,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用脉诊来判断某些心律失常颇有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其应用体会以及600例心律失常脉象观察情况报告于下。一、与心律失常关系较密切的某些脉象在脉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医者的体会不同,对于脉象的命名方法也不同。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脉象多则达32种(如《诊宗三昧》),少则也有16种(如《景岳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与中医基本理论关系十分密切,脉诊是辨证立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经过多学科共同研究,进一步肯定脉象是一项灵敏的综合性生理信息,机体内外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脉象的变化。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提高脉学,是继承发展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任务。运用传感器将脉搏的波动客观地描记出来,形成了脉象图,为脉象学的整理提高提供了方便。脉搏波分为压力波与脉管容积波二类,分别反映脉管内压力和脉管容积周期的变化。我院中心实验室的BYS—14型脉象仪主要描记反映脉管内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是中医诊断的较高境界,近年来中医院校在舌诊、面诊和脉诊教学中引进了先进的教学媒介、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和中医学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学生对"色、脉"诊断精华未能真正领悟。中医诊断学教育者今后应在增加现代科学元素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重新设计实践教学方案,重视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外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科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沿革、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实验教师管理和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实验的开出率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外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掌握外科基本技能,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外科基本技能基础,架起一座从课堂教学走向临床实践的桥梁,是高职院校外科实验教学面临的新挑战.以下就高职院校外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要,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又要掌握必需的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和技能.西医诊断学无疑成为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必修课.结合本人多年从事西医教学实践,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质量问题做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四诊的教学内容及临床技能,我们教研室自199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优化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以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分子诊断学理论教材为依据,采用国家批准的分子诊断试剂盒进行实验教学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分子诊断学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等实验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同时也是中医诊法教学的主要难点内容之一.对初学者来说,掌握好脉诊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不论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中医高等教育,均非常重视诊脉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本文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与心得,就脉诊教学方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脉诊标准研究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脉诊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化,中医常见脉象标准化的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对中医脉象传统文字标准、脉象信息采集系统、脉象信号分析方法、脉图标准与脉象基准系统等5个方面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脉诊标准化的因素,探讨了脉诊标准化的方法,试图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脉诊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