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广州市萝岗区妇女骨峰值年龄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变化规律.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广州市萝岗区区政府机关女干部、企事业单位女职工、部分社区家庭妇女和农村妇女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并分析该人群的骨量异常(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测妇女3 163人,年龄最小2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妇女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分析其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4月~12月间,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广州市萝岗区1 200名妇女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测,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39岁妇女的骨密度达到峰值,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为6.33%,低骨量发生率为27.83%,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增龄有关(χ2=170.149,P<0.01),尤其是50岁以后明显提高;绝经是很重要的危险因素,绝经时限越长,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χ2=45.191,P<0.01);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体质量指数妇女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4.167、5.613和3.344,均P>0.05).结论 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要重视低骨量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西城区490名在职妇女骨量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骨量分布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Achilles Express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北京市西城区490名在职妇女跟骨的骨量进行检查,按年龄分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的骨量在30~40岁间达到峰值,41岁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骨量与年龄间呈负相关性(r=-2.06,P<0.05);②51~60岁组妇女的骨量减少率为8.7%,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17%;61岁以上组妇女骨量减少率为42.86%,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7.14%;骨量减少从51岁年龄组开始增加的占8.7%,骨质疏松症从61岁年龄组开始增加的占42.86%.结论 骨量分布与年龄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骨量的检测为评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207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84-118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OP)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试者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BMD)。以骨密度低于峰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推算杭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杭州市207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作率为29.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祝白春  曹庆军  姜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063-2064
目的:通过检测本市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水平,了解其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延缓该人群骨密度水平急剧下降及骨质疏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中老年妇女骨折发病率.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志愿者的腰椎(L2~4)侧位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按照WHO的诊断标准(BMD<M-2.5SD)即测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峰值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结果;共检测符合条件的中老年妇女274名,腰椎(L2~4)的侧位骨密度平均值的整体均数为0.599 g/cm^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47.15.其中50~岁年龄组的分别为:0.622 g/cm^2、41.7%;55~60岁年龄组的分别为:0.546 g/cm^2、55.7%.55~60岁年龄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于50~岁年龄组,超重或肥胖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该市应加强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降低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60岁以下健康体检成人46219例,进行人体学测量及血脂、血糖、电解质离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检测,并应用Mestriscan^TM骨密度仪检测手部指骨的平均骨密度(BMD),描述性的分析了不同性别随龄性的BMD变化情况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并应用简单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影响BMD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与女性相比,除年龄外,其他所有研究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平均BMD低于男性(0.50±0.15vs0.54±0.15,t=22.38,P〈0.05),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29.51%vs26.48%,X^2=47.90,P〈0.05);40岁前男性与女性的BMD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之后,随着年龄增大,男性与女性的BMD均呈下降趋势,且女性的BMD在50岁后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在本研究中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吸烟、腰臀比、收缩压、血钙、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是男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共同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孕期钙摄入量对孕产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孕期不同钙摄入量对产妇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对35 名24 ~31 岁、孕18周第1 胎的健康妇女从孕20 周至产后45 天进行追踪研究, 以营养软件指导膳食,在热能和其他营养素摄入基本一致下,按钙摄入量分为Ⅰ、Ⅱ、Ⅲ组,钙摄入量分别为(550 ±150) mg/d 、(900 ±150) mg/d 、(1 500 ±150) mg/d ,产后45 天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结果 Ⅰ组多项部位骨密度值明显低于Ⅱ和Ⅲ组;与同年龄组健康妇女腰椎骨密度峰值相比,Ⅰ组仅能维持在(85 .14±6 .61) % ,并出现个例腰椎骨骨质疏松;Ⅱ组可达(90 .74 ±6 .53) % ,Ⅲ组则达(100 .44 ±5 .19) % 。全身多部位骨密度与其均数相关极为显著,其中第3 腰椎相关性最好;钙摄入量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孕期钙摄入量为(30 .68 ±3 .56) mmol/d ,即(1 274 .6 ±147) mg/d 时,母体经妊娠分娩及短期哺乳仍能维持良好的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意义。采用骨密度来反映孕产妇钙营养状况时,以腰椎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刘堃  张惠  郭蕾蕾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74-6177,6182
目的 调查锦州市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超声骨密度仪测定1313名45~88岁中老年人跟骨骨密度T值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65岁之后女性T值明显低于男性.骨量减少发生率在65~70岁达到峰值;骨质疏松(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OP发生率为23.97%,女性OP发生率高于男性.OP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者,身体疼痛部显著多于非骨质疏松者.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影响男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饮浓茶、锻炼、年龄、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酒、吸烟、胃肠道疾病、BMI、补充钙剂;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初潮年龄、胃肠道疾病、绝经年限、哺乳史、补充钙剂、糖尿病、OP遗传史.结论 中老年OP发生率较高,开展社区骨质疏松预防工作,引导中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补钙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马文兰  唐锦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96-2998
目的:调查绝经前后妇女的体成分与绝经年龄、身高及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设计方法,将196例妇女分为绝经期前未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和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两组,采用米尺和磅秤测量两组妇女的身高和体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骨质疏松值,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左侧跟骨的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和低骨量。观察两族妇女体内骨密度指标。结果:绝经前后不同年龄组妇女体质指数、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骨密度较未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同年龄组相比,骨质疏松值有所下降。结论:绝经前后妇女合理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安全、有效,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值得推荐,特别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等,并对以上指标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9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28.0%(26/93)比59.3%(5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HbA1c、FINS、骨密度、病程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3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2.59)%比(7.26±1.68)%、(13.21±4.73)μU/L比(17.54±5.91)μU/L、(0.764±0.130)g/cm2比(0.993±0.123)g/cm2、(11.4±6.4)年比(8.6±4.7)年,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HbA1c、FINS呈负相关(r=-0.306,-0.185,-0.269;P〈0.05或〈0.01),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下、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了解其骨密度现状及骨质疏松(OP)状况,为预防中老年妇女人群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在广州市番禺区某体检中心体检的40岁及以上中老年妇女,采用X线骨密度仪测量其腰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分析各年龄段人群骨质变化情况以及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共检测40岁及以上妇女2 992人,年龄最大89岁,平均年龄为(61.98±10.59)岁。在不同检测部位中,各年龄组、各BMI组妇女BMD值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部位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偏瘦组各部位BMD值均较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要低(P0.01)。诊断为OP共有1 091例(占36.46%);骨量减少1 090例(占36.43%),27.11%骨密度正常。OP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1);除肥胖组和超重组外,其余各组OP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受检人群骨密度值大小与OP检出率受年龄和BMI值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人群BMD值逐渐下降,OP检出率逐渐上升;BMI较高的人群,其BMD值比BMI较低的人群要高,而OP检出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正常成年人群跟骨骨密度(BMD)的分布规律和骨量丢失情况,初步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韩国SONOST3000超声BMD度测量仪,测量年龄20~65岁的正常成年人跟骨BMD。结果:两性的骨量指标SOS、BQI、T-Score在20~30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均开始下降,与年龄均呈负相关;女性骨量丢失速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呈正相关。结论:江苏地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测量值与年龄、地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使用定量超声技术获得江苏地区男、女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参考值范围,对骨质疏松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京市江宁区老年人骨密度状况,为制定骨质疏松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参加免费体检的≥65岁老人,采用定量超声测定桡骨骨密度。结果江宁区≥65岁老人骨量异常(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高危人群检出率为49.1%,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高危人群的重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老年人群骨量异常检出率较高,且与常见慢性病相关,应积极开展骨质疏松早期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更年期妇女骨骼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上海更年期妇女骨骼健康状况及城乡差异。方法:1996年8月~10月对卢湾区瑞金街道和浦东新区黄楼乡40~60岁的各1000名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一对一当面进行,并有专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调查表格专人审核后输入AST/486计算机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城市49.22岁,农村48.51岁.全市48.82岁。城市妇女饮食结构较合理,但有一半妇女无乳类摄入;农村近一半以素食为主,97%的妇女无乳类摄入。骨骼系统症状(排除肿瘤、炎症、外伤)以腰痛最常见,其次为关节痛。身高下降自40岁开始,50少后一半妇女身高下降。年龄越大,骨骼症状越多,骨折发生率40岁时为2.79%,50岁时7.2%,55岁后16.72%。绝经者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绝经者,骨折发生率是后者的3~4倍;农村地区的骨骼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且平均发生年龄较城市早2.6岁;荤菜摄入充分及经常摄入乳类者,骨骼症状发生率轻于以素菜为主,乳类摄入少者,且发生年龄迟,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骨骼代谢疾病与雌激素水平、饮食结构及乳类摄入密切相关。早期诊断,生长期加强营养和体锻,提高骨量峰值及激素替代疗法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武汉市乔口区288名40~70岁妇女进行了膳食调查,健康状况调查和尿生化指标测定,并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尺、桡骨的骨密度测定。结果表明:空腹尿钙比肌酐值和空腹尿羟脯氨酸比肌酐值在未绝经妇女分别为0.20±0.20和0.041±0.020,在已绝经妇女分别为0.25±0.20和0.046±0.024,差异有显著性。营养史调查表明,在儿童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常饮牛奶者骨吸收指标有降低趋势。另外,生育2胎以下者与生育3胎以上者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与不锻炼者相比,骨吸收均有降低趋势。骨密度测定表明,50~59岁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40~49岁妇女尚未发现有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陈先明  林靖  谢政权  刘峰  季兵 《中国卫生产业》2014,(17):186+194-187
目的探讨中青年医护人员骨密度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358名20~49岁祈福医院医护人员,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SAHARA临床超声骨密度仪,筛查其跟骨超声骨密度z值,使用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非固有危险因素量表进行资料收集,并与来我院同年龄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150例比较。结果医护人员组骨密度z值明显低于体检中心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医护人员组Z小于-1SD占本组总人数50.3%,Z小于-2.5SD占本组总人数2.2%,与我院同年龄体检中心病人骨密度Z值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医护人员组与体检中心组非固有危险因素比较,医护人员长期饮用咖啡及体力活动缺乏较体检中心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医护人员组骨密度低于正常的人群中工作年限大于5年的占78.9%。结论中青年医护工作者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患者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医护人员特殊工作性质导致长期饮用咖啡、光照缺乏等生活习惯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骨量水平及骨量异常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产后妇女,对产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骨质状态检验,骨质状态利用高频声波测定足跟(跟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病史、身高、体重、产次、婴儿出生体重、婴儿喂养方式、孕期及产后饮食及运动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I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8.35±5.01)岁,以高中或中专人群为主(29.70%,60/202)。骨量异常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61例,骨量异常发生率为30.20%(61/202),其中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1.29%(43/20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8.91%(18/20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缺钙症状是产妇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OR=5.40),产后补充钙剂是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OR=0.23)。结论产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有缺钙症状、产后补充钙剂是产后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781例15~50岁健康者骨密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Qin L  Chen J  Ge C  Ma H  Zhang W  Xiao Y  Bao A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5):282-285
目的进一步确定骨峰形成的年龄和影响峰值骨量、骨密度的因素,为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对781例15~50岁健康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和生活因子调查,对生活因子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子和有利因子。结果体重每增加10kg,男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值将相应升高0.028~0.056g/cm2,女性升高0.050~0.086g/cm2;青少年时期男性运动量每增加1个等级,骨密度在不同部位升高0.034~0.078g/cm2,女性腰椎和全身约升高0.035g/cm2;15~24岁的男性腰椎骨密度与饮酒总量呈负相关;25~50岁者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与抽烟总量呈负相关;女性腰椎骨密度与初潮呈负相关;女性平均母乳喂养时间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加强青少年时期体育锻练,能有效提高峰值骨量,保持适当体重和减少烟、酒摄入量有利于预防老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