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对比.方法 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给予二甲双胍片500 mg,2次/d,即二甲双胍组(24例),给予罗格列酮片4 mg,1次/d,即罗格列酮组(24例),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但二甲双胍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没有罗格列酮明显.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都可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但罗格列酮降低IR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 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48例,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给予罗格列酮片4 mg 1次/d,即罗格列酮组;给予二甲双胍片500 mg 2次/d,即二甲双胍组,疗程12 wk. 结果: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 罗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都可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低IR方面,罗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对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等观察指标.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钠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纳、二甲双胍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罗格列酮钠组与二甲双胍组ISI均有所上升,但罗格列酮钠组上升更为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ISI无改变.结论 罗格列酮钠较二甲双胍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均给予二甲双胍250mg3次/日和罗格列酮4mg1次/日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计量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血浆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C-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药联用治疗12周后,FPG、2h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GHbA1c明显降低(P<0.05),FINS和PINS水平及Homa-IR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肽亦下降明显(P<0.01);体重指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DM)的疗效。方法60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30例)和二甲双胍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罗格列酮组与二甲双胍组FPG、2hPG、HbA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显著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对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新诊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治疗.结果三组治疗均能明显降低新发2型糖尿病的FPG、HbA1 c,罗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增加优于二甲双胍组,但罗格列酮组体重较治疗前增加.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如果条件允许,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类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C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C肽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马来酸罗格列酮与磺脲类/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动态临床观察。方法 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马来酸罗格列酮联合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血脂、血压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4周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下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收缩压降低,肝、肾功能明显变化。结论 马米酸罗格列酮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同时有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对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7例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每天早餐前加服4 mg罗格列酮钠,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 12周的HOMA-IR明显下降(P<0.05),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HbAlC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疗效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服罗格列酮钠可显著改善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110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维持原治疗;观察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功能,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给予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血尿酸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干预6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管腔内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降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延缓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茹  陈芬  龚宇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33-334
目的观察格华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经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格华止联合胰岛素组30例(甲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 R)皮下注射,格华止850 mg po qd;单用胰岛素组30例(乙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甲组治疗时起始胰岛素剂量及达到基本血糖控制时胰岛素剂量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乙组有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甲组有10例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结论2型糖尿病磺脲类治疗失效患者格华止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胰岛素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受损者不同方法干预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R)的改变情况,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的发病机制与干预途径。方法:经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的127例IFG随机分为3组:生活方式干预组(A组)41例,二甲双胍强化组(B组)45例,罗格列酮强化组(C组)41例。A组给予饮食和运动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C组加用罗格列酮治疗,在研究开始与结束时分别测量记录空腹血糖、2 h血糖、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并在结束时复查葡萄糖耐量试验,比较各组胰岛β细胞功能与IR的改变情况。结果:A组的糖尿病转化率26.8%均高于B组和C组的6.7%与7.3%(P<0.05)。A组和B组的IR改善明显。结论:IFG的发病和IR有很大关系,二甲双胍或罗格列酮能更有效地改善IR,并减少IFG向糖尿病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型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理想者分别加用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单用二甲双胍治疗不理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49例,A组加用西格列汀治疗,B组加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2组病人血糖、胰岛素、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胰岛素抵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血糖、胰岛素、BMI及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餐后2 h血糖及BMI水平均低于B组(P<0.05);A、B 2组病人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20%、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均可获得理想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但西格列汀在餐后血糖及体质量控制方面效果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pelin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初诊肥胖T2DM患者(T2DM组,n=61),随机接受二甲双胍(Met组,n=31)和罗格列酮(Rog组,n=30)治疗,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n=30)。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pelin、TNF-α、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以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肥胖T2DM患者Apelin、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5),且与BMI、FIN、FBG、HOMA IR均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后Apelin、TNF α、FBG、HbA1c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 其中Rog组Apelin、TNF-α水平较Met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Met组BMI显著下降(P<0.05),Rog组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pelin与TNF α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    肥胖T2DM患者血清高水平Apelin、TNF-α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并探讨T2DM中FFA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94例T2DM患者分成单用格列美脲治疗组(n =33)、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n =29)、两药合用治疗组(n=32),疗程6个月。 采用酶比色法测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格列美脲组治疗后FFA水平无变化,二甲双胍组和两药合用组治疗后FFA水平明显下降(P<0.05和P<0.001)。组间比较,治疗后FFA的下降率两药合用组比格列美脲组明显(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FA水平与HOMA(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胰岛素抵抗(HOMA-IR)关系密切,且FFA下降率与治疗分组有关。结论:二甲双胍单用或与格列美脲合用不仅能降低BMI,改善血糖、IR,还能降低FFA水平,且FFA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R水平。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②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罗格列酮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1R)。③结果治疗后血清抵抗素的水平下降(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下降(P〈0.01)。④结论罗格列酮降低血清抵抗素的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及血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CE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承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ACE抑制剂(苯那普利片)和降糖药,对照组只口服降糖药。疗程6个月。结果:ACE抑制制剂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P<0.05),显著增加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CE抑制剂是安全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朝晖  王开成  郭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45-1648
目的 观察丹蛭降糖胶囊(DJC)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4个治疗组(DJC低剂量组、DJC高剂量组、西药组、中西药合用组).空白组喂以普通饲料,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喂以高热量饲料,并于4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服0.9%氯化钠溶液.DJC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以540 mg/kg和1 080 mg/kg DJC灌胃.西药组大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灌胃.中西药合用组大鼠用高剂量DJC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灌胃.测定6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和治疗后的血清胰岛素(FINS)、血浆瘦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FBG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FBG水平(除外DJC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中西药合用组外,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FINS水平、ISI与空白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DJC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大鼠FINS、ISI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中西药合用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大鼠血浆瘦素水平与空白组大鼠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DJC低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大鼠瘦素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JC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DJC提高血浆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