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耦合剂在内镜超声检查术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graphy,EUS)[1-2]是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导入超声探头,能清晰的显示消化道黏膜5层结构,对消化道管壁及邻近脏器病变进行检测的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腔内超声检查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研究专用宫腔内超声设备.方法 气管镜进入宫腔,经操作管道进入超声探头,对子宫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瘸、内膜癌、黏膜增厚患者和正常黏膜进行检查,共10例.结果 宫腔超声清晰观察子宫肌壁间肌瘤2例,其中1例囊性变,腹部超声未提示;黏膜下肌瘤3例;内膜癌1例,范围约2.0 cm,浸润到浅肌层;2例黏膜增厚最深达1.0 cm;2例黏膜正常.结论 应用小探头超声进行宫腔内检查是可行的,能够对子宫肌层和黏膜病变进行细微检查,有临床价值,但设备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于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行普通内镜检查且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消化道隆起患者455例。结果本组病例中黏膜层隆起363例,黏膜下隆起83例,腔外压迫9例。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法,黏膜层息肉363例,其中直径≤5 mm者均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灼除术或热活检钳咬除术(173例);直径5~20 mm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81例);直径≥20 mm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9例)。黏膜下隆起92例,其中直径20 mm来源于黏膜肌层者,行内镜下EMR;直径10 mm来源于黏膜下层或可疑类癌者,行内镜下EMR;其中对于固有肌层者或直径10 mm来源于黏膜下层者行内镜下ESD。3例固有肌层病变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区分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性质、大小、浸润层次,评估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风险,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内镜下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6例进行内镜下治疗(套扎、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穿刺等),外科治疗19例。结果21例源于黏膜层的息肉、6例源于黏膜肌层的间质瘤、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及1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食管癌经内镜下治疗。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除1例术后出血外,其余手术都安全,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回访2~30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诊断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使用EUS诊断,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SML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共有142例消化道SML患者进行了EUS检查。其中,135例为实体瘤,7例为壁外压迫。实体瘤中,EUS诊断黏膜层病变14例,黏膜肌层病变20例,黏膜下层病变62例,固有肌层病变39例,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100.0%、95.0%和89.7%。EUS诊断平滑肌瘤30例(21.1%),间质瘤29例(20.4%),神经内分泌肿瘤25例(17.6%),异位胰腺15例(10.6%),息肉14例(9.9%),脂肪瘤11例(7.7%),囊肿9例(6.3%),壁外压迫7例(4.9%),颗粒细胞瘤2例(1.4%)。107例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送病检,99例病理与EUS诊断相符,EUS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结论 EUS对消化道SML诊断的准确性与病变的起源有关,起源于黏膜层与黏膜肌层的诊断准确性最高,在鉴别壁内病变与壁外压迫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EU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SML的性...  相似文献   

6.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graphy,EUS)是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导人超声探头,能清晰的显示消化道黏膜5层结构,对消化道管壁及邻近脏器病变进行检测的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探头位于内镜前端,可同时进行电子内镜和超声检查,超声内镜检查中,需要介质来填充探头与管腔中的空隙,常用脱气水(脱气水为蒸馏水)。但在某些情况下,食道及十二指肠管腔中持续注水很困难,因为随着食管及肠道蠕动,水很快流失,在诊断食管上段疾病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经超声小探头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68例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根据病变起源层次及回声不同进行诊断,并指导选择内镜下或外科治疗方案。结果68例患者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41例,起源于同有肌层的平滑肌瘤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静脉瘤6例,曲张静脉2例,脂肪瘤1例,腔外器官压迫4例。部分病变随访观察,有临床症状的病变分别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小探头检查是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的有效方法,并能指导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共3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1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6~1.9 cm,平均直径1.2 cm.3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2.0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变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对259例内镜提示食管隆起病变患者作小探头内镜超声(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259例食管隆起病变中,黏膜浅层病变17例(6.5%),黏膜下(包括黏膜肌层)病变192例(74.2%),食管癌7例(2.7%),食管壁外压迫42例(16.2%),肺癌侵犯食管壁1例(0.4%);其中间质细胞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共170个(65.6%),发生于固有肌层53个(31.2%),黏膜肌层115个(67.6%),黏膜下层2个(1.2%)。55个病变取得病理诊断,其中51个与mEUS诊断符合。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食管壁的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病变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病因、病变部位及超声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对经超声内镜及微创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胃间质瘤55例,脂肪瘤10例,异位胰腺33例,类癌、平滑肌瘤及错构瘤各2例,囊肿1例;病变位于胃窦45例,胃底38例,胃体21例,胃角1例;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55例,黏膜下层45例,黏膜肌层5例。结论胃黏膜下肿瘤的以间质瘤、异位胰腺多见,病变位于胃窦多见,其次为胃底;多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其次为黏膜下层;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有较大价值;微创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内镜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微小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超声胃镜检查后分别予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切除组织送组织病理检查.最后对比分析相关资料。结果:24例行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超声声像以低回声、不均匀回声多见,境界较清楚。1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浅层,共21例予高频电切除治疗;3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深层,予外科手术治疗。24例病理检查示平滑肌瘤23例(瘤位于黏膜肌层12例,固有肌层11例)。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准确率95.8%(23/24)。结论:超声胃镜不仅能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作出准确诊断.而且由于其对肿瘤的起源、范围等探查准确,可为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琴  吴凯  杨文斌  许剑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69-127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2007年5月76例疑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4例食管病变超声内镜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下层,有24例经知情同意后行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的病变,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指导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既准确又安全。  相似文献   

14.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graphy,EUS)[1,2]是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导入超声探头,能清晰的显示消化道黏膜5层结构,对消化道管壁及邻近脏器病变进行检测的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探头位于内镜前端,可同时进行电子内镜和超声检查,超声内镜检查中,需要介质来填充探头与管腔中的空隙,常用脱气水(脱气水为蒸馏水).但在某些情况下,食道及十二指肠管腔中持续注水很困难,因为随着食管及肠道蠕动,水很快流失,在诊断食管上段疾病中,注入较多的水会引起病人误吸,给操作造成困难.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8月将自制的一种安全有效、刺激性小、经济实惠、简单易操作的水囊来装载脱气水用于内镜超声检查中,现将应用方法和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壁炎症增厚性和肿瘤性病变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静脉团注SonoVue对36例(13例炎性病变、23例肿瘤性病变)肠壁增厚性病变患者进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增厚肠壁的动态血流灌注特征,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观察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情况,比较TIC曲线参数与MVD之间关系。结果肠壁炎性增厚病变,灰阶超声造影显示肠壁黏膜、黏膜下层或全层均匀一致增强;肿瘤性病变,造影显示所有病例肿瘤病变区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增强层次不清、顺序紊乱;肿瘤性病变MVD值大于炎症性病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C曲线表现:黏膜下层病变,达峰时间均较肌层提前,斜率较肌层增大;病变侵犯全层,曲线显示相当于黏膜下层与肌层的部位强化一致,TIC曲线参数分析表明,肠壁炎性增厚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峰值背向散射强度(PI)及强度减半时间(T1/2)均与血流状态有关,而与MVD无关。结论灰阶超声造影结合TIC曲线,可以说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且可以更加清晰显示病变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及其浸润范围,有助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上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超声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108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效果良好;通过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08例患者的108处病变得以有效切除;仅6例患者出现创面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得以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无穿孔及创面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在内镜治疗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以此为指导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阴道超声对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子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的经阴道超声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阴道超声观察57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的回声类型、内膜病变与肌层的状况,结果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12例内膜息肉、24例黏膜下肌瘤、21例子宫内膜癌患的子宫内膜病变及蠕动情况各有特点。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0%(53/57)。指出子宫宫腔线消失,病变与肌层分界不清是内膜癌的主要声像特点,特别强调操作过程中子宫内膜区蠕动消失是内膜癌的另一特征。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腔内占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使用内镜下专用器械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环切、剥离的一项新技术,是治疗黏膜病变的一种合理、简便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1]。适用于消化道直径2厘米的广基巨大平坦息肉、局限于黏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来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等[2]。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其并发症主要为穿孔和出血。我院2014年8月开展ESD术20余例,2例出现术后出血,其他效果满意,现将2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