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5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其中融合图像重建函数为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D26),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26和迭代重建算法(I26).于颈动脉分叉区及胸廓人口区测定颈动脉血管的噪声、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动脉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 80-kVp(I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kVp(D26)重建图像的噪声高于融合图像和80-kVp(I26)重建图像(P均<0.05).80-kVp(I26)和80-kVp(D26)重建图像的CT值均高于融合图像(P均<0.05).80-kVp(D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的SNR和CNR高于80-kVp(D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均为优,满足诊断率达100%;80-kVp(D26)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kVp(I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扫描观察颈动脉病变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58例)及疑似心绞痛(104例)的162例,均接受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CAG),以CAG为诊断标准,对其影像学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共2430段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CAG显示正常1943段,检出病变487段(20.04%)。双源CT检查示正常1925段,异常505段(20.78%),双源CT显示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6.44%,特异性为99.18%,阳性预测值为96.82%,阴性预测值为99.07%,符合率95.93%。双源CT和CAG发现冠脉狭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为无创性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其中18例患者有2周内的冠脉造影对比。结果:本组114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63±8)次/min,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5±0.59)分,优良图像占90.35%,可诊断图像占99.12%;96.53%(1 252/1 297)的冠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7±1.81) mSv;诊断冠心病38例,21例支架置入术后的48枚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43枚支架通畅,4枚支架内再狭窄,1枚支架内闭塞;18例72支冠脉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按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6.00%、91.30%、97.96%。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辐射、无创的冠脉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评价冠脉支架通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2组.A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00 kV;B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20 kV.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以九位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6±0.36和2.8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的图像质量,颈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B组的平均辐射剂量高于A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千伏可以获得满意的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自行设计开发的DSCT双能CT定量法(DEQCT)骨密度测量软件,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双能骨密度测量仪(DEXA)及理论单能定量CT测量法(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猪腰脊椎骨骨密度,并将测量值同猪脊骨煅烧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观察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结果:DEQCT方法测量值[(0.5023±0.0353)g/cm3]最为接近煅烧值[(0.5050±0.0434)g/cm3],两者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SEQCT140kV方法测量值[(0.4813±0.0314)g/cm3]小于煅烧值及双能测量值,两两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别。DEXA所测量值[(0.4527±0.0360)g/cm2]明显小于煅烧值及DEQCT和理论SEQCT140kV法测量值,且与三者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优于临床应用的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及DEXA测量法。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双能量减影体部CTA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体部DE-CTA的辐射安全性和对体部血管评价的可信度.方法 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双源CT 双能量的体部 CTA 和常规腹部扫描序列对体部模拟人进行扫描,比较同类序列辐射剂量.30例疑体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ff(DE组),获得3组彼此匹配的横断面像,将140 kV和80 kV两组图像输入DE后处理程序,获得去骨MIP像和VR像(DE法);将融合图像输入Inspace手动去骨依次获得VR和MIP像(常规法),统计和比较后处理时间.回顾分析另一组30例(64层组),采用64层螺旋CT体部CTA序列,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体部 DE-CTA 辐射剂量不高于单球管CTA;肉眼观察DE组与64层组图像质量无差别;腹部DE法后处理时间短于常规方法,胸腹联合CTA两者时间无差异;体部DE-CTA步骤简化,人为因素少.结论 体部DE-CTA辐射剂量不高于单源 CTA,且能高质量地显示体部血管,与64层组的图像质量无差别,且较常规法节省图像后处理步骤或时间,人为因素减少.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作为无创冠脉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易受心脏博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存在时间及空间分辨率较低、运动性伪影干扰、心率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等缺陷[1].双源CT(Double-source CT,DSCT)作为目前新一代CT扫描技术,由于同时使用两套放射源及探测器进行扫描,明显提高时空分辨率,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在心脏及冠脉CT造影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应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机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探讨DSCT对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腹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源CT的出现和应用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的飞跃,它以现有多排螺旋CT为基础,在同一扫描架上同时采用两个不同的X线发射管球和探测器来采集CT图像,按扫描时两X线管球所选择电压不同,双源CT可有如下不同的扫描模式:①心脏扫描模式:两管球使用相同电压同时扫描,  相似文献   

10.
双源双能量CT检测痛风石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源双能量CT(DECT)检测痛风结石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例已确诊为痛风的患者以及10例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均在双源CT上进行了手或足的DECT扫描,利用痛风结石软件进行分析,并以绿色伪彩色显示;记录是否能够显示痛风石以及其分布情况。结果:3例患者双足以及双手均显示多发骨内和骨外痛风石,以指(趾)间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最显著;而10例对照者的双足均未显示痛风结石。结论:DECT能以伪彩色编码的形式显示并定量研究痛风结石,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头颅双能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双能量" "颅内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医药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dual energy" "intracranial aneurysms"或"subarachnoid hemorrh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时间为2006年1月-2017年1月,纳入以DSA为金标准的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文献,对最后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5篇,无异质性。计算效应合并值,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合并敏感度为0.97[95% CI (0.96,0.99)],合并特异度为0.99[95% CI (0.97,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21.71[95% CI (12.10,38.96)],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4[95% CI (0.03,0.07)],合并OR值为703.4[95% CI (303.96,1 627.74)];合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 8,敏感度与特异度交点最大值(Q值)为0.992 5。结论 双能量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256 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 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纳入91例接受256 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 方案1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启动z轴方向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方案2、3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ECG-CTCM)技术, 方案4~6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各扫描方案均根据BMI设置管电压。计算并比较各组及各扫描方案间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研究组ED 明显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扫描方案1 ED最低, 其次为扫描方案3, 两种扫描方案ED均明显低于其余扫描方案(P均 <0.05), 二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扫描方案2、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扫描方案中ED均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各扫描方案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 P=0.858)。结论 CCTA中256 iCT辐射剂量低于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技术和个体化扫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39个动脉瘤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别进行能量减影法CTA重建(A法)和模拟常规CTA重建(B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瘤体显示评分.结果 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动脉瘤颈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7个,Ⅱ级2个;动脉瘤体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5个,Ⅱ级4个.两法在瘤颈、瘤体观察评分上无差异.结论 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济型PET/CT与双源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可疑肿瘤或肿瘤复发转移患者行经济型PET/CT的PET与双源CT图像融合,并与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检出原发灶和转移灶共46个,异机融合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χ2=14.743,P<0.001)。结论双源CT与经济型PET/CT异机融合,方便实用,优势互补,可提高图像质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诊断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在脑膜瘤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脑膜瘤患者的CT图像,包括常规平扫(CNC)及双能量增强图像,经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NC)图和碘图;对比两组平扫病灶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评分、病灶形态及辐射剂量。应用双能去骨获得颅脑CTA图像,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供血动脉。结果肿瘤组织CNC平均CT值、SNR及评分均高于VNC(P均<0.05),VNC图像质量评分均在3分以上,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种平扫显示脑膜瘤的大小、形态、瘤内钙化、坏死及瘤周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NC显示脑膜瘤钙化不足;双能量CTA的辐射剂量较CNC加增强扫描降低约1.71mSv(61.07%)。结论通过一次增强扫描,DSCT双能量颅脑CTA可获得VNC图像、碘图及颅脑CTA图,是一种较好的脑膜瘤术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原始数据域的迭代重建(SAFIRE)算法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对置入模拟左、右冠状动脉的仿真体模,采用两组管电压(100 kV、120 kV)行双源CT检查,对冠状动脉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FBP及SAFIRE两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对不同管电压及不同管电流组内图像质量指标SNR、CNR、CT值标准差进行t检验;相同管电压不同重建算法,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方式的两组SNR、CNR、CT值标准差及CT值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管电压扫描后经SAFIRE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FBP重建;两组管电压两种重建算法图像,随着管电流的增加,200~360 mA图像质量呈改善趋势,管电流340 mA及以上图像质量指标趋于稳定;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算法成像其图像质量比较,CNR、SNR、CT值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2.49、21.82,P均<0.05)。结论 随着扫描参数(管电流与管电压)的增加,图像质量随之上升,但到达一定值后图像质量趋于稳定;采用SAFIRE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