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马小花  谢开屏  梁盼  石萍 《全科护理》2016,(32):3429-3430
[目的]探讨"1+3"管理模式在儿科护士针刺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科内项目小组,围绕儿科护士针刺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讨论,运用"1+3"管理模式,即发现一个问题后,寻找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一套整改方案,分享一群人,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采取相应改进方案,如加强护士的培训,加强与患儿及陪护的配合,鼓励护士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改进临床护理用具,规范操作行为等,并对实施"1+3"管理模式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1+3"管理模式后,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1+3"管理模式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并优化流程,降低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高红 《全科护理》2016,(33):3540-3542
[目的]探讨规避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细节管理措施。[方法]针对儿科急诊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应用细节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注重沟通技巧,做好急救物品与仪器的管理,并鼓励护士如实呈报风险事件等。[结果]通过细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儿科急诊护理质量,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结论]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儿科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使护患双方满意。  相似文献   

3.
许翠娴 《全科护理》2013,(34):3249-3250
[目的]了解导致临床护士针刺伤高发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制定、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调查95名护士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对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不规范,如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上报不重视及伤口应急处理不当,护理操作不规范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应制定、落实诸如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等相应的多层次防护措施,规避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杏梅  何萍 《全科护理》2012,10(13):1192-1193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480例急诊手术病人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观察操作者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无一例发生针刺伤。[结论]在急诊手术病人中应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有效避免护士针刺伤和血液污染的发生,保证病人有效循环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护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统计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防护对策。结果:本组93名发生针刺伤315次;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于其他职称护理人员(P0.01);儿科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占30.20%;更换针头再次穿刺时发生针刺伤比例较高,占17.14%。结论:缺乏防护教育、违反操作原则、工作强度大、管理及制度不完善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护士处置医疗废物时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为临床护士预防针刺伤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0月在我院感染科等六个病区对护士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进行“三现”调查,找出可能发生针刺伤的要因及真因,采用5W1 h方法拟定对策、选择实施时间,并予以实施,比较干预前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严格执行预防针刺伤管理制度和预防针刺伤操作规范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实施之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针刺伤高危因素特点的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并加以实施,能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罗如乔  李盛桃  焦佳 《当代护士》2021,28(3):110-112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防范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度急诊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工作,指导护士分析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针对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工具运用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持续予以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金霞  蔡娴  孙静  陈洁婵  龚云 《全科护理》2020,18(11):1386-1389
[目的]探讨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标准下儿科急诊护士分阶段分岗位的专业化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基于JCI标准中员工资质与教育(SQE)章节,制定了以分阶段分岗位为基础的儿科急诊护士专业发展培训方案,从2016年始对急诊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比较实施前后的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全科护士全部通过了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生命支持(BLS)及高级生命支持(PALS)、消防知识、医院感染等理论及操作的培训考核;培训后护士理论基础成绩、操作考核成绩、自我评价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实施分阶段分岗位的专业化培训能调动儿科急诊护士的积极性,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保障急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曹晓霞  凌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92-1594
【目的】了解本省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与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及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10名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结果】46.0%的急诊护士有针刺伤的经历。其中,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针头/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他人未处理用物、被他人不慎刺伤、因病人躁动被刺伤。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最多的职称为护士及护师,发生率为89.1%。急诊护士对于针刺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高,针刺伤上报率偏低,为10.9%,上报率低主要原因为医院.没有登记报告制度、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报告以及针刺伤后不知向谁报告。【结论】在临床实际中,相关预防针刺伤措施仍未完全实施。应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的基础上落实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切实做好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监测分析,找出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急诊护士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急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儿科病区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追踪方法学基本理论对儿内科6个病区的口服药、注射用药、抢救用药等进行管理,观察实施追踪检查法前后1年儿内科发生的用药差错、护士配制静脉用药的时间。[结果]实施后儿内科用药差错发生率降低、护士配制静脉用药时间明显减少,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追踪方法学应用于儿科药物管理中,能减少用药差错,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夏云 《护理与康复》2008,7(11):866-867
目的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重点环节,加强环节质量管理。1年后再次对该科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加强环节质量管理后针剌伤发生频率下降,污染针刺伤人数由原来的86.7%下降到13.3%。结论加强环节质量管理能减少临床护士污染针剌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化疗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时间顺序将216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整体护理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及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后医生、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降低,病人满意度高,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医生、护士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化疗病人PICC管理中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医生、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混合痔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负性变异发生的原因,并对负性变异进行管理,提高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质量。[方法]对中医肛肠科实施混合痔临床路径产生变异病例的负性变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占46.32%,病人占38.95%,医院系统占14.74%。[结论]通过对负性变异的来源、性质和过程,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加强护士临床护理路径的学习与培训,加强护患沟通等减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负性变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12人(441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小娟  周连喜  黄伟平  刘海军 《护理研究》2006,20(20):1815-1816
[目的]了解和分析肿瘤科护士多次发生血源性针刺伤的原因,以提出预防对策。[方法]抽取2004年2月—2005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参加正常轮班的护士39人,按病区分组,对血源性针刺伤情况每周进行登记。[结果]12名护士1年内发生血源性针刺伤超过3次,护龄均小于10年,其中中专学历9人,性格急躁者8人。[结论]护士多次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与医院的管理和护士的防范意识、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性格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方式和分布人群,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减少护理人员接触侵入性治疗操作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人群进行统计,运用特性要因图分析法从人员、材料、操作方法、培训方面彻底追查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改进后比较整改效果。[结果]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方式从实施前31例次到实施特性要因图分析法后19例次,下降率38.7%,针刺伤发生从25例次下降到17例次,下降率32.0%;发生针刺伤最多的护士例次从12例次下降到6例次,下降率50.0%。[结论]运用特性要因图分析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能够帮助发现问题的症结,并找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韩静  史德利  王洪侠 《护理研究》2014,(17):2139-2140
[目的]探讨在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运用护理安全路径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的有效模式。[方法]拟定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组织护理安全路径培训;按照路径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价。[结果]护理安全路径实施后,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综合质量及服务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和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实施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的临床处理流程及管理方法,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潜在危重病患儿,从而降低患儿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识别流程;制定早期筛选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临床方案。结果:2010-2013年,我院实施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后,早期发现了爆发性心肌炎10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9例、脓毒症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阻止医疗纠纷10例,发生医疗纠纷仅7起,较2006-2009年(实施前)发生的医疗纠纷减少8起,死亡人数由163例下降到118例。结论 :建立规范的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的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方法,能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能力,降低患儿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0.
韩静  史德利  王洪侠 《护理研究》2014,(6):2139-2140
[目的]探讨在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运用护理安全路径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的有效模式。[方法]拟定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组织护理安全路径培训;按照路径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价。[结果]护理安全路径实施后,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综合质量及服务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和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