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密闭式吸痰管更换频率对吸痰管管壁细菌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24h和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对吸痰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制定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人选的66例患者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24h组(每24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及72h组(每72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各33例,其中72h组有6例被剔除,实际为27例,比较两组更换的吸痰管尖端管壁细菌定植率及定植菌密度的差异。结果导管细菌定植总发生率、24h组发生率及72h组发生率分别为65%、61%、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植菌密度72h组与24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每24h与每72h更换1次吸痰管对密闭式吸痰管细菌定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每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也是安全的,进一步的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3.
王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ICU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由护士随机对两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器的临床吸痰效果优于一次性吸痰管,增加了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储备,提高了护士吸痰操作的主动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4.
何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3,9(5)
ICU内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护理任务,也是临床护士感到工作量大、繁琐的地方.较早的吸痰管为橡胶管,质地硬,易损伤气道,需反复煮沸消毒,易交叉感染.以后改用弹性强,柔软,独立灭菌包装的硅胶管,但操作时仍存在需反复脱机吸痰带来的并发症.我科自2000年12月开始试用密闭式吸痰管,弥补了以往吸痰管的不足,受到临床护士的普遍欢迎.下面将试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密闭式吸痰管现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传统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的方法既受注射器容量影响导致冲洗不彻底,同时也因此延长护士处理吸痰管的时间,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为此,笔者对冲洗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密闭式吸痰管在ICU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ICU内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护理任务 ,也是临床护士感到工作量大、繁琐的地方。较早的吸痰管为橡胶管 ,质地硬 ,易损伤气道 ,需反复煮沸消毒 ,易交叉感染。以后改用弹性强 ,柔软 ,独立灭菌包装的硅胶管 ,但操作时仍存在需反复脱机吸痰带来的并发症。我科自2 0 0 0年 1 2月开始试用密闭式吸痰管 ,弥补了以往吸痰管的不足 ,受到临床护士的普遍欢迎。下面将试用情况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自 2 0 0 0年1 2月~ 2 0 0 2年 1 0月期间住院患者中机械通气的有 1 0 1例 ,… 相似文献
7.
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然而吸痰所引起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院ICU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提高了吸痰效果,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既往的开放式吸痰需中断呼吸机治疗及交叉污染等缺点,而密闭式吸痰无这一弊端,因此密闭式吸痰管(CS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更换频率一直存有争议,频繁更换费用高,易感染,CSC在吸痰过程中需接触痰液,长时间使用也存在细菌定植的可能,而聚集在吸痰管表面的定植菌群可能有导致或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风险,所以优化CSC更换频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吸痰过程中冲管液更换时间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吸痰过程中冲管液的更换时间。方法:将100例需吸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组采用吸痰过程中冲管液4 h更换,2组采用吸痰过程中冲管液12 h更换,观察两组冲管液的细菌阳性率。结果:1组冲管液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2组。结论:吸痰过程中冲管液4 h更换一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由于需要断开与呼吸机连接,除操作复杂外,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发展了密闭式吸痰,因其不需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其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4.
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气管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较早的气管内吸痰采用开放式吸痰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此方法易造成呼吸机治疗中断、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2]。为解决以上问题,密闭式吸痰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并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因其具有不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等优点而逐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临床上对气管内密闭吸痰的研究已经历了20多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气道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也是在临床中遇到的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OES),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脱开呼吸机,患者出现氧饱和度(SaO2)、心率的变化,痰液溅出容易造成管路的污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医护受到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17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各30 d,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与常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吸痰效果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儿使用密闭式吸痰管预防患儿肺不张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411例有创机械通气患儿病例。结果在411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出现肺不张有88例,使用密闭式吸痰管的127例,其中在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过程中未出现肺不张的有8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5例肺不张患者中,在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后肺不张得到改善的有28例。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预防肺不张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20例,A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浅吸痰,B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深吸痰,C组接受密闭式吸痰配合改良吸痰法.结果 A组VAP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B组25%、C组20%,P<0.05;B组患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5.15±1.35)d与A组患VAP的时间比较,P<0.05;C组发生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8.20±2.26)d,与A、B组发生VAP的时间比较,P<0.05;各组发生VAP患者中,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值于插管后第5天开始A、B组明显高于C组,至第7天C组分值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可以减少VAP的发生,且使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