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DNA倍体类型和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NOR)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石蜡标本进行细胞AgNOR定量计数和DNA含量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二倍体肺癌细胞AgNOR计数(1.65±0.87)显著低于异倍体肺癌细胞者(3.09±1.03)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20%的肺癌细胞AgNOR计数(1.38±1.02)显著低于S期细胞≥20%者(2.77±1.14)。在二倍体肿瘤中,分化Ⅱ级和Ⅲ级细胞的AgNOR计数显著高于分化Ⅰ级者,但在Ⅱ、Ⅲ级之间AgNOR计数则无显著差异;分化Ⅲ级肿瘤的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分化Ⅰ、Ⅱ级肿瘤,但在Ⅰ、Ⅱ级之间异倍体检出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DNA含量和AgNOR计数与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密切相关性;在病理分级中以上两种检测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AgNOR计数在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25例甲状腺腺瘤,18例甲状腺癌进行了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AgNOR计数多少与细胞的异型性及分化程度有关。乳头状及滤泡性良恶性肿瘤之间瘤细胞含AgNOR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AgNOR计数有助于它们之间的鉴别。但分化好的滤泡癌及乳头状癌与不典型腺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典型腺瘤为一交界性肿瘤,另外也说明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AgNOR计数虽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AgNORs染色技术,对63例大肠癌的AgNORs颗粒进行了计数研究。其中38例同时进行肿瘤细胞核DNA含量静态测定。结果表明,大肠癌细胞AgNORs数量与其DNA含量之间有明显相关性(P<0.0l)。DNA含量和AgNORs计数愈低,肿瘤分化愈好,患者预后愈好;反之,DNA含量和Ag-NORs计数愈高、肝瘤分化愈差,患者预后愈差。表明AgNORs计数,DNA含量检测均可作为大肠癌分级、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中VEGF表达与DNA含量、AgNOR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澍  李红  李洪钧 《肿瘤》1999,19(2):82-8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与癌细胞DNA含量、AgNO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36例甲状腺癌及淋巴结中的VEGF表达,同时进行细胞DNA含量及AgNOR,自动图像分析检测,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发现VEGF的表达,136例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72.97%(99/136),区域淋巴结中VEGF阳性表达91%(124/136)。DNA倍体平均值及AgNOR5年以上生存组病例明显低于5年以内死亡组(P<0.01,P<0.05)。结论检测VEGF、DNA含量及Ag┐NOR有助于评估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作者应用银染色技术对30例前列腺癌、20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其DNA含量。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AgNOR计数与DNA含量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症组织(P<0.001);肿瘤分化越差,AgNOR计数和DNA含量越高,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AgNOR计数与DNA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果提示AgNOR计数与DNA含量可作为反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余力  区士欢 《癌症》1996,15(2):144-144
甲状腺肿瘤细胞核DNA含量及AgNORs的图像定量分析余力,区士欢,肖莎本文作者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对3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核面积、DNA含量及AgNORs进行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下。1材料与方法甲状腺腺癌30例,其中乳头状腺癌22例,滤泡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含量与AgNOR对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胶体银染技术对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和36例滤泡性肿瘤(22例腺瘤和14例腺癌)进行DNA含量分析和AgNOR计数。结果:14例滤泡性癌中,11例为DNA异倍体,而22例滤泡性腺癌仅1例为DNA异倍体,且伴有不典型增生。AgNOR由正常甲状腺组织、滤泡性腺癌至滤泡性癌逐渐增加,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间AgNOR计数有重叠,且DNA含量与AgNO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尽管AgNOR染色方法简便。经济,但在区别良恶性滤泡性肿瘤方面,DNA含量异常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卟啉衍生物对鼠肿瘤细胞DNA含量,AgNOR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移植W256肿瘤单纯放射治疗组(对照组)和血卟啉衍生物并放射治疗组(实验组)肿瘤细胞的DNA含量及AgNORs计数,探讨血卟啉衍生物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肿瘤细胞DNA含量为(5.84±1.22)C,AgNORs计数为2.42±0.73;对照组大鼠肿瘤细胞DNA含量为(7.83±0.68)C,AgNORs计数为5.35±0.84;前者DNA含量及AgNORs计数显著低于后者(t=6.37,t=11.77,P<0.01)。表明血卟啉衍生物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发生中DNA与AgNOR蛋白量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9例正常大肠粘膜、45例大肠腺瘤和27例腺癌的组织切片进行Feulgen-AgNOR结合染色,并用图象分析仪对其进行DNA和AgNOR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随正常大肠粘膜经腺瘤到癌,其DNA与AgNOR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腺瘤组和腺癌组的DNA与AgNOR蛋白的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但无论是DNA含量或AgNOR蛋白含量,在正常组与腺瘤组和腺瘤组与腺癌组之间,都有较大的重叠范围和较多的重叠例数,而从DNA和AgNOR蛋白含量两者的相关性角度来判断,可使正常组与腺瘤组和腺瘤组与腺癌组的重叠范围明显减小,重叠例数明显减少。因此认为,用同细胞DNA和AgNOR蛋白含量相关性区分大肠良恶性病变,可使判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10例肠化、30例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胃粘膜,10例正常胃粘膜和10例高分化腺癌细胞核内AgNOR蛋白的面积及其颗粒的形状进行了定量,并测定了其DNA含量,结果显示,随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其核内AgNOR蛋白与DNA含量依次增加,而AgNOR颗粒的形状因子呈递减趋势。AgNOR蛋白面积/核和其颗粒的形状因子与DNA含量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前者为正相关(r=0.99P<0.001),后者为负相关(r=-0.952P<0.001)。我们认为,AgNOR面积及其颗粒的形状可以反映出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可作为胃癌前病变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EMAIL-100病理图像分析仪(image-analysis,IA)对RMS瘤细胞的DNA倍体含量进行测试,以揭示DNA倍体含量与RMS的诊断、组织类型、分级、PCNA表达强度及预后的关系。通过对确诊的43例RMS进行测试,发现所有患者的瘤细胞DNA异倍体含量(包括多倍体和非整倍体)显著高于其二倍体含量,而在RMS各组织分级、PCNA表达强度(尽管它们与DNA异倍体含量呈正相关)及类型之间瘤细胞的DNA倍体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bRMS除外)。说明DNA倍体含量在RMS的诊断上有参考价值,而对其组织类型、分级、PCNA表达强度及预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性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cytometry,FCM)测定了手术切除的54例肝细胞癌,53例相应癌旁肝组织及9例门静脉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细胞核DNA倍体模式。探讨了癌细胞核DNA倍性分布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性与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二倍体肿瘤主要分布于TNM分期Ⅰ、Ⅱ期及分化较好的Edmondson分级Ⅰ、Ⅱ级肿瘤。57%的异倍体肿瘤血清AFP值大于400μg/L,高于二倍体肿瘤(22.2%,P<0.05)。伴门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的肝癌癌旁细胞核异倍体率明显增高。7例原发癌与其转移癌同为异倍体,2例转移癌的DNA指数不同于其原发癌。结果揭示,同时测定癌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体模式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对宫颈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AgNOR银染法对比15例宫颈癌癌与22例慢性宫颈为的AgNOR计数。结果:宫颈鳞癌与宫颈良性病变的AgNOR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不典型增生AgNOR计数也较宫颈良性增生上皮增高(P〈0.05)。结论:宫颈良恶性病变的AgNOR计数明显不同,此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DNA倍体分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DNA倍体分类在肿瘤患者预后方面的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对130例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DNA含量进行检测,并分析了癌组织不同倍体类型与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患者DNA倍体类型不同,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期明显不同。DNA二倍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显著高于异倍体患者(P〈0.05)。在DNA异倍体患者中,从ND→T→AN→M,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生存期逐渐缩短,而且ND、T与AN、M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M〈0.05)。结论:肿瘤患者癌细胞DNA倍体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从D、ND→T→AN→M肿瘤,患者预后越来越差。该结果为癌组织DNA倍体分类提供了预后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AgNOR胶银染色技术检测了59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恶性33例、良性26例),正常对照5例,对细胞柱内AgNOR作了定量研究。发现良恶性结节间有转移的癌和未转移癌,良性结节和正常甲状腺之间AgNOR计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AgNOR定量研究对于良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恶性变的监测及预后的判定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功能图像分析仪,检测了鼠W256移植性肿瘤细胞DNA含量,并同时测定细胞AgNORs计数,探讨紫外光血液辐照疗法(UBI)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结果表明;光量+放疗组肿瘤细胞DNA含量为5.34±1.09C,AgNORs计数为2.24±0.43;单纯放疗组肿瘤细胞DNA含量为7.83±0.86C,AgNORs计数为5.35±0.84;前者DNA含量及AgNORs计数显著小于后者(P<0.05)。表明UBI对放疗恶性肿瘤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倍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78 例二倍体恶性肿瘤患者癌旁组织的 D N A 含量和增殖活性。结果:在78 例二倍体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有244 % 出现了 D N A 异倍体细胞,其 D I 值为(124 ±019) ;非整倍体占全部异倍体的842 % ,多异倍体占158 % ;其 S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二倍体中心灶( 分别为268 % 和178 % , P < 005) , 与异倍体中心灶接近(220 % ) 。结论:二倍体肿瘤患者癌旁组织的 D N A 倍体特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可能是影响二倍体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2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癌细胞核内AgNOR进行计数,同时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其DNA指数及S期细胞百分率,并与AgNOR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细胞核内平均AgNOR数目与S期细胞百分率呈明显正相关(r=0.73)。而DI与AgNOR计数无明显相关关系(r=0.30)。  相似文献   

19.
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263份样品细胞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组均出现了DNA异倍体病例,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72.6%、25.2%和22.2%。在14例二倍体肿瘤中有5例癌旁组织中出现了异倍体细胞。淋巴结转移灶DI值与癌中心灶有良好的一致性,而癌旁组织与癌中心灶的一致性较差。在癌中心灶不同倍体类型中,异倍体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倍体肿瘤。  相似文献   

20.
胃癌、大肠癌与端粒酶活性及DNA倍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大肠癌与端粒酶表达活笥及DNA倍体的关系。方法: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检测肿瘤及无瘤残端粘膜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的DNA倍体。结果:肿瘤瘤体端粒酶阳性者占84.0%(42/50),无瘤残端酶阳性者占2.0%(1/50);端粒酶阳性肿瘤中异倍体肿瘤占52.38%(22/42),而端粒酶阴性肿瘤无异倍体出现;端粒酶阳性瘤体平均直径6.5cm,阴性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