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提取时间、碱处理、转化时间等因素对丹参中酚酸类成分水解转化规律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考察了丹参饮片在不同加热时间、p H及反应时间下的丹参酚酸类成分峰面积变化规律。结果:在加热的6 h内,丹酚酸B在受热30 min峰面积最大,随后丹酚酸B开始发生降解,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A是终产物。丹酚酸A进一步在碱性条件下又发生降解,生成丹酚酸C和异丹酚酸C一对同分异体。结论:揭示了丹参在受热、p H条件下中丹酚酸类成分的转化规律,为丹参在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HPLC-MSn法筛选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SPE预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裴渭静  郑晓晖  赵新锋  赵文明 《中成药》2004,26(10):840-843
目的:研究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的固相萃取预富集方法.方法:使用C-18固相萃取柱和液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联机检测技术,通过固相萃取小柱预处理样品,电喷雾多级质谱负离子模式全扫描检测,考察影响回收率的4个主要因素,即泵真空度、固相萃取小柱上样量、洗脱剂用量及洗脱速率,利用正交实验进行萃取条件的优化.结果:最佳萃取条件为:真空度0.02×106Pa,上样量0.75mL,洗脱剂用量15mL,洗脱速率1.0mL·s-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可作为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HPLC同时测定丹参及其制剂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药材及其制剂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4种酚酸类成分含量的RP-HPLC色谱法。方法色谱柱:InertsilC8-3柱;流动相:乙腈-水-甲酸(24∶76∶0.4);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85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4种酚酸类成分可完全分离。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400(r=0.9998),4~200(r=0.9994),4~200(r=1.0000)和4~200mg·L-1(r=1.0000)。4种成分在药材和制剂中的回收率均在98.5%101.0%,RSD(2.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同时测定丹参药材及其制剂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丹参饮片中迷迭香酸、原儿茶醛、丹参素、丹酚酸B、丹酚酸A含量的方法,同时考察丹参药材适宜干燥温度。方法 10 mmol·L-1硼酸-12 mmol·L-1磷酸二氢钠-10 mmol·L-1SDS为电泳介质,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75 μm×64.5 cm,有效长度56 cm)为分离通道,分离电压为18 kV,检测波长为206 nm,毛细管温度为20 ℃,压力进样:5 kPa×6 s。结果 5种指标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干燥温度以100 ℃为宜。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较好,可用于丹参饮片的质量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LC-MS/MS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丹参提取物血浆样品的测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同时检测丹酚酸A,B,C和紫草酸、迷迭香酸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和乙腈等体积混合液(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监测。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分别为493.3/295.1,717.5/519.1,491.2/293.2, 537.3/295.1,359.1/161.0,5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可在7 min内完成。结果: 丹酚酸A,B和紫草酸线性范围均为0.78~100 μg·L-1, 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线性范围均为0.39~50 μg·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92%~112%。结论: 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丹参总酚酸中5种酚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在不同pH和温度下的降解规律.方法:采用HPLC测定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研究二者在不同pH(1~13)和温度(60,70,80,90℃)下含量变化,通过化学动力学法计算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酚酸B与迷迭香酸在不同pH和温度下降解反应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降解速率随pH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在水溶液中的降解活化能(Ea)分别为48.54,49.83 kJ· mol-1,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则分别为95.19,83.56 kJ· mol-1.结论:丹酚酸B与迷迭香酸在碱性条件及高温条件下易降解,与对照品相比较,二者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丹参茎叶总酚酸为底物转化丹酚酸A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评价其转化前后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丹酚酸A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酸、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丹酚酸B计)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结果,优选丹参茎叶酚酸部位化学转化工艺,对转化前后总酚酸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优选的转化工艺为:盐酸调节pH值为3,底物浓度(以丹酚酸B计)15 mg/mL,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2 h,转化率可达89%,转化后其化学构成发生改变,丹酚酸A、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显著提高。丹参茎叶总酚酸转化后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00±0.16)mg/mL、(16.88±0.32)mg/mL,FRAP法为(1.15±0.03)mmol FeSO4,较转化前表现出更优的抗氧化能力。结论:采用化学转化方法可有效实现丹参茎叶总酚酸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丹酚酸A,提升其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丹酚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丹酚酸 (salvianolicacid)又称丹参酸 ,系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 ,属酚酸类化合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总丹酚酸 (totalsalviano licacid)、丹酚酸A(salvianolicacidA ,Sal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B ,SalB)。1 化学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 ,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 β -3 ,4-二羟苯乳酸 (β 3 ,4-dihydroxybenyllacticacid) ,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Sal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Sal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丹酚酸 (salvianolicSalC)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 ,其它丹酚酸…  相似文献   

9.
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昀  刘路  李钦 《中草药》2007,38(8):1193-1194
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主要由丹参素,丹酚酸A、B、C、D、E等含酚羟基的化合物构成,其中丹酚酸B的量最高,为3个分子丹参素与1个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是丹参发挥疗效作用的主要物质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总丹酚酸(totalsalvianolic acid)、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1]。本实验针对丹酚酸B对热的不稳定性,本实验比较了水提法、超声提取法和闪式破碎提取法处理丹参样品,为进一步优化丹酚酸B的提取条件提供参考。1仪器与试剂日本岛津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KQ—300VDE超声提取器(昆山…  相似文献   

10.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茎叶丹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 MJ )对栽培丹参的药效成分影响,并为丹参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和HPLC法,以丹酚酸和丹酚酸B为检测指标,对茉莉酸甲酯处理的丹参茎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丹参种苗经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后的48 h内,其茎叶中丹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均高于对照,在所测试范围5×10-9~5×10-3的浓度中,随浓度的升高而含量增加.结论 外施茉莉酸甲酯能促进丹参茎叶中的丹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的积累,可以考虑在生产中加以应用,并注意今后在丹参的种植及采收中地上部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RRLC-UV法同时测定丹参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RRLC-UV法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9种酚酸的含量.方法:以3,4-二羟基苯乙酸为内标,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2.1 mm×50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质量286 nm.结果:这9种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 5.仪器精密度和方法精密度RSD均小于2.4%,9种成分平均回收率在96.7%~102.6%,RSD均小于3.1%(n=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丹参主产区涉及的8个省20个采样点丹参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种属构成、侵染情况、种类组成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根围AMF种类丰富,共分离出7属27种AMF,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管孢囊霉属Funneliformis、两性囊霉属Ambispora、根生囊霉属Rhizophagus、和平囊霉属Pacispora、近明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无梗囊霉属(9种,33.3%)、球囊霉属(8种,29.6%)两属是优势属;光壁无梗囊霉A.laevis(90%)、木薯根生囊霉R.manihotis(80%)、双网无梗囊霉A.brieticulata(75%)、疣状无梗囊霉A.tuberculata(70%)等4种AMF是丹参根围的优势种。丹参普遍受AMF侵染,但侵染强度不高,侵染率10.92%~25.93%。各主产区之间的AMF物种组成相似性系数为0.20~0.57,相似性普遍较低。丹参根围AMF种类总体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同产区的AMF物种分布存在相似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3.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家族2(SnRK2)在逆境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根据丹参转录组数据从丹参c DNA中克隆得到一个SnRK2家族基因,命名为Sm SnRK2.4,属于Ⅰ类SnRK2。Sm SnRK2.4基因包含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其开放阅读框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63 k Da,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MAL-c2X上,原核诱导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的目的蛋白。依据丹参基因组序列,Plant CARE分析Sm SnRK2.4起始密码子ATG上游3 0 0 0 bp的启动子系列,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I-box,GA-m otif,H SE,LTR,TC-rich repeats等逆境胁迫响应元件,以及GARE-m otif,P-box,ABRE,CGTCA-m otif等激素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m SnRK2.4在丹参根中的含量较高,在茎中和叶中含量相当,ABA和PEG胁迫响应分析表明,Sm SnRK2.4对PEG渗透胁迫响应显著,对ABA胁迫响应微弱。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m SnRK2.4基因在丹参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边丽华  邹琳  周冰谦  刘伟  周洁  王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44-4349
该文研究了镧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土壤因子镧影响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机制奠定基础。采用HPLC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Tiangen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采用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采用PCR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实时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镧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内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的积累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处理后9 d其酚酸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 d内);镧处理后丹参体内活性物质积累的峰值时间相对滞后于酶基因表达的峰值时期,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与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暗示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在镧诱导的丹参活性物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5个不同地域丹参为材料,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些内生真菌与丹酚酸B、咖啡酸等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极显著相关(P <0.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丹参水浸液指纹图谱所代表的特征峰与其对萝卜种子种苗化感效应的的相关性,该文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构建了丹参水浸液对萝卜种子种苗化感效应与水浸液指纹图谱的“谱效关系”。分析发现丹参水浸液15个共有峰对萝卜种子种苗化感作用贡献率较高。这一研究模式为中药化感成分筛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连续制药是国际制药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该研究采用膜分散法实现了丹参醇沉中加醇过程的连续化,考察了乙醇和浓缩液流量,以及醇料比等因素对醇沉效果的影响。乙醇和浓缩液流量增加能提高酚酸类活性成分的保留率,降低总固体去除率。醇沉上清液中活性成分纯度主要受到乙醇和浓缩液流量比影响。该研究中连续流动加醇的混合效果与工业醇沉相当。以膜分散混合器实现连续加醇,具有放大容易,单位体积处理量大,加醇过程稳态易控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了不同变温干制条件对白花丹参有效成分的影响,为优选白花丹参产业化干制工艺提供基础。为保证丹参活性成分含量,设计多种变温干制工艺,分别为低温30℃高温60℃、低温30℃高温70℃、低温30℃高温80℃、低温40℃高温60℃、低温40℃高温70℃、低温40℃高温80℃,采用鼓风干燥箱对白花丹参进行变温干制,利用HPLC测定不同干制条件下白花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当采用低温40℃-6 h-高温80℃干制3 h的工艺时,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是0.35,2.76,0.78,4.47 mg·g~(-1),其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分别比阴干样品增加2.9%(P0.05),45.3%(P0.05),34.5%(P0.05),丹参酮Ⅱ_A的含量减少44.1%(P0.05)。其相应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及丹酚酸B的含量当采用低温30℃-6 h-高温70℃干制3 h的工艺时达到最高,分别是3.83,55.44 mg·g~(-1),分别比阴干时增加62.3%(P0.05),109.1%(P0.05)。变温干制显著影响白花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阴干工艺,低温干制增加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含量,对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等脂溶性成分含量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变温干制可以有效缩短干燥过程,为丹参产业化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丹参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GG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的表达特性研究.方法:根据GGPS蛋白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丹参根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Target P 1.1分析信号肽序列,MEGA4.0比对已有GGPS蛋白序列,并构建进化树;用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丹参子叶期根、叶和花期根、茎、叶、花蕾、花中的表达情况;设计特异引物,从丹参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编码完整的GGPS基因,初步分析该基因结构.结果:得到1条长1298 bp的GGPS cDNA序列,其ORF框长1 095 bp,编码1段含有52个氨基酸质体定位信号肽的364个氨基酸序列,具有多聚异戊二烯基合成酶的特异序列,与已报道的GGPS基因有60%以上的同源性;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所分析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尤以花期叶片中的表达最强;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有1个397 bp的内含子.结论:首次得到丹参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根据丹参的转录组数据提供的基因片段设计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从白花丹参中克隆鲨烯合酶SQS2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mSQS2,GenBank注册号KM244731.序列长度为1 597 bp,包含1 245 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414个氨基酸,含有115 bp的5'UTR和237 bp的3'UTR.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出白花丹参SQS2的与紫花丹参SQS2的序列无明显差异.原核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mSQS2在大肠杆菌中能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相当的目标蛋白,对影响蛋白表达的4个因素,即诱导温度、诱导时间、IPTG浓度和诱导时宿主菌的吸光度(A600)进行了优化,得出SmSQS2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为:IPTG终浓度0.2 mmol· L-1,宿主菌的吸光度(A600)为0.6,温度30℃,诱导时间20 h.这为进一步研究白花丹参鲨烯合酶SQS2在丹参萜类和甾醇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