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延迟对比增强(LGE)成像。测量不同受检者增强前、后左心室平均T1值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心肌平均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22例(22/30,73.33%)患者存在延迟强化,DCM组15例(15/27,55.56%)患者存在延迟强化,对照组无延迟强化。比增强前,HCM组[(1294.79±85.22)ms]、DCM组[(1312.88±59.57)ms]左心室心肌T1值均较对照组[(1266.56±57.33)ms]显著增加(P均<0.05);对比增强后,HCM组[(491.31±121.59)ms]、DCM组[(466.77±126.34)ms]左心室心肌T1均值较对照组[(534.09±92.73)]显著减低(P均<0.05)。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8,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9,P<0.05);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5,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相关;T1 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价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评估大鼠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70)对照组(n=10), 分别于背部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及生理盐水,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注药后第4、6、8、10和12周,分别随机选取实验组14只和对照组2只大鼠采集MRI,测量肝实质T1值和T2值,并行组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大鼠肝纤维化划分为S0~S4期,脂肪变性划分为F0~F4度,比较肝纤维化各期T1值和T2值,分析其与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性相关性。结果 S0期大鼠肝脏T1值和T2值与肝纤维化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1期[(402.01±57.14)ms]肝实质T1值较S3期[(514.83±87.10)ms]和S4期[(518.72±36.50)ms]短(P均<0.05),S2期[(417.49±47.00)ms]肝实质T1值较S4期短(P<0.05);S1期[(65.12±9.46)ms]肝实质T2值较S4期[(55.33±7.30)ms]略延长(P<0.05)。T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8,P<0.01),T2值与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 磁共振T1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纤维化,T2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脂肪变性,有望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MR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纤维化,并分析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44例DCM患者(DCM组)和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DCM患者心肌是否存在LGE,将DCM组再分为LGE(+)亚组和LGE(-)亚组。所有被检者首先行左心室短轴电影扫描;并于注射对比剂前、后分别行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和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扫描,以取得短轴位T1 mapping和延迟增强图像。通过短轴电影序列获得左心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每搏量(LVSV)、左心室心排出量(LVCO)、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并获得除LVEF外其余参数的标准化指数;获得左心室短轴平均T1值。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组LVEF和LVEDV指数、LVESV指数、LVSV指数及LVMM指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GE(+)亚组LVEDV指数 明显大于LGE(-)亚组;DCM组心肌T1值 显示明显大于对照组;DCM组心肌T1值与LVEF呈负相关(r=-0.324,P<0.05),与LVEDV指数、LVESV指数呈正相关(r=0.385、0.384,P均<0.05)。结论 T1 mapping技术和LGE均可检测DCM心肌纤维化,且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程度与左心功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3.0 T心脏磁共振(CMR)延迟强化(LGE)技术对肥厚性心肌病(HCM)心肌纤维化进行定量检测,并获得LGE与心肌标志物即心肌代谢酶的关系,从而探究HCM患者心肌标志物升高是否与心肌纤维化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有关。方法纳入34例HCM患者(HCM组)与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3.0 T CMR扫描,包括短轴位心脏电影及LGE序列。心脏功能用短轴为心脏电影序列测定;运用LGE序列测定HCM与正常对照组的LGE参数,包括总LGE率、LGE体积及LGE质量;测定与心肌损伤程度有关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含量,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积矩相关对心肌标志物及LGE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CM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均大于临床正常范围。通过LGE检测,HCM组的LGE参数,包括总LGE率、LGE体积及LGE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95±9.87)%vs.(50.82±14.18)%、(8.50±4.50)ml vs.(86.26±41.99)ml及(9.00±4.80)g vs.(90.58±44.11)g,均P<0.05]。Pearson积矩相关证明,HCM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与总LGE率、LGE体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9、0.448,P值分别为0.000、0.008)。肌钙蛋白与总LGE率、LGE体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7、0.578,P值均为0.000)。结论 3.0 T CMR LGE技术可用于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定量检测,HCM患者心肌标志物与心肌的LGE率呈正相关,表明心肌纤维化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内的代谢酶类即心肌标志物释放,从而影响心肌的代谢功能,最终造成心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心肌纤维化(MF)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至心力衰竭的重要中间环节。目前,检测MF存在较大困难,心肌活检虽然是检测MF的金标准,但精确度较低,并有一定致残、致死风险。心脏MR(如LGE、T1 mapping及近期出现的T1ρ技术)可无创量化评价MF,为临床评估和干预MF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本文对心脏MR技术在缺血性心力衰竭MF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评估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R)心肌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进行CMR成像检查的28例重度AR患者(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行CMR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容积指数(LV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构、功能参数及心肌T1值、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值,并采用Pearson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LVEF低于对照组,LVEDVi、LVESVi、LVSVi、LVM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强化方面,观察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对照组中未发现LG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方面,观察组初始T1值、ECV均高于对照组,增强后T1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初始T1值、ECV值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403、-0.400,均P<0.05);增强后T1值与LVEF无明显相关性(r=0.419,P=0.052>0.05)。【结论】CMR T1 mapping技术可反映重度AR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且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与早期心脏重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 (DCM )患者血清中组织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以期探讨心肌纤维化的DCM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放免法测定DCM患者 4 5例 ,分别于心力衰竭和病情控制后 ,以及正常对照组 30例血清中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的浓度 ,并将上述各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DCM患者血清中HA、PCⅢ、LN水平分别为 (130 .12± 32 .72 ) μg/L、(183.99± 36 .79) μg/L、(196 .72±39.6 3) μg/L ,较正常对照组水平显著增高 ,而且心力衰竭发作 [分别为 (338.37± 30 .74 ) μg/L、(2 81.39± 37.38)μg/L、(2 92 .93± 38.72 ) μg/L]时更为显著。 结论 血清HA、PCⅢ、LN可作为DCM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在临床上为判断DCM的心肌纤维化和现存的心功能状况提供了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可见于多种心脏疾病,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心内膜活检是检测心肌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因为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便捷的影像学技术可为心肌纤维化提供无创的诊断信息,对评价心肌纤维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肌纤维化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bCM)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能够阻止甚至逆转DbCM改变,预防心脏结构的重塑并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因此,通过对心脏功能、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和心肌纤维化的检测评估,实现对DbCM精确诊断、危险分级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的优势,不仅可以准确评估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变,还能够无创性观察心肌的组织学特征,对心肌纤维化的精确诊断及危险分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MR心肌延迟强化、T1 mapping、T2 mapping、扩散张量成像及T1ρ mapping技术在心肌纤维化临床应用的前沿进展予以综述,并展望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7.0T MR T2* mapping与T2 mapping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内出血(IMH)的图像质量及其价值。方法 以42只SD大鼠制备AMI再灌注模型,于其后2 d及7 d采集左心室7.0T MR T2* mapping与T2 mapping,获得后处理T2* map与T2 map图;之后处死大鼠,取心脏进行病理检查,评估IMH。观察IMH大鼠各序列原始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T2* map与T2 map图像的信号均一性。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2个序列图像检出IMH的效能。结果 造模后2 d (9只)和7 d (16只)后,共25只大鼠造模成功并检出IMH (IMH组),10只存在AMI但无IMH,6只无心肌梗死(无心肌梗死组),另1只在扫描过程中死亡;2 d和7 d IMH组心脏T2 mapping原始图像的SNR>T2* mapping原始图像(P均=0.001),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2 d,IMH组心脏T2 mapping原始图像质量评分(3.90±0.30)高于T2* mapping (3.80±0.40,t=3.67,P<0.01);造模后7 d,T2 mapping原始图像质量评分(3.60±0.50)与T2* mappin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50,t=1.65,P=0.10)。IMH组T2 map与T2* map图像的出血心肌及远端心肌的变异系数(CO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信号均一性无明显差异。T2 mapping及T2* mapping检出IMH的敏感度分别为88.00%(22/25)及96.00%(24/25)。结论 7.0T MR T2* mapping图像信号均一性、SNR及图像质量略低于T2 mapping,二者CNR相当,均可用于检测AMI再灌注大鼠模型IMH。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且其各阶段病理组织学改变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MRI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脏MR (CMR)凭借多参数、多序列的成像技术特点,可定性、定量评估心肌梗死的相关病理变化,并可为患者的近期诊断及远期预后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全面的临床参考信息。本文就CMR在评估心肌梗死病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情况。方法 选取20例HCM患者(HCM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扫描),测量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绘制左心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的血池-信号强度心肌灌注曲线,获得各节段达峰时间(tpeak)、心肌信号强度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等。根据EDTH,将HCM组各心肌节段分为非肥厚亚组和肥厚亚组,肥厚亚组又分为轻度肥厚(15~19 mm)、中度肥厚(20~24 mm)和重度肥厚(25~29 mm)节段3个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有组别tpeak、Slopemax、SIpeak的总体差异,对HCM各亚组及各水平的tpeak、Slopemax、SIpeak行两两检验。结果 对照组与HCM非肥厚亚组的Slopemax、t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非肥厚亚组与HCM肥厚亚组Slopemax、tpea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肥厚亚组中,轻度肥厚水平Slopemax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肥厚(P均<0.05),中度肥厚水平tpeak高于轻度肥厚(P<0.05);中度与重度肥厚间Slopemax、tpeak及轻度、中度和重度肥厚间SI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HCM不同肥厚节段的心肌缺血情况,有助于对HC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1 mapping成像在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和30例宫颈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资料,宫颈癌患者中鳞癌56例,腺癌14例,按照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组(49例)和低分化组(21例)。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常规MRI、DWI检查,采用Look-Locker序列分别于增强前及增强后5min采集T1 mapping图像,测量肿瘤和正常宫颈的增强前T1弛豫时间(T1pre)、增强后T1弛豫时间(T1post)和ADC值。对比T1pre、T1post和ADC值在肿瘤与正常宫颈、鳞癌与腺癌、中高分化与低分化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结果:肿瘤和正常宫颈的T1pre、T1post、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鳞癌和腺癌的T1pre、T1post、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高分化组的T1post低于低分化组(P<0.001),中高分化组的ADC值高于低分化组(P=0.002),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T1pre没有统计学差异(P=0.636),T1post和ADC值鉴别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736。结论:增强T1 mapping成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宫颈癌的组织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技术,检测正常猪及其在慢性心肌缺血造模后的心肌T1定量值,为心肌缺血诊断提供新的定量参数,探索T1mapping技术分析判断慢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取13只中华小型猪,于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手术植入蛋白缩窄环,4 w后建成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模型;于造模前后行3.0 T心脏磁共振扫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短轴位的心尖、乳头肌水平层面行T1 mapping扫描,分别在增强前后测定左心室壁感兴趣区的心肌T1定量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比较造模前后、增强前后T1值的差异。结果 12只正常猪完成了造模前磁共振检查,所有层面平扫心肌平均T1值为(1108.9±10.5)ms,其中心尖部心肌平均T1值为(1050.2±16.7)ms,乳头肌层心肌平均T1值为(1139.7±54.4)ms,两个层面平均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完成了CMR扫描,心尖部心肌平均T1值为(1210.6±94.2)ms,比造模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肌层心肌平均T1值为(1236.0±114.3)ms,与造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乳头肌层的前壁、前间壁与其造模前后的平均T1 mappin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06)。结论左室前壁、前间壁为前降支供血区,T1 mapping在造模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此技术对诊断心肌慢性缺血或梗死有定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与大鼠肝纤维化分期和肝脂肪变性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53只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 mapping、T2 mapping成像,测量肝实质的T1值(ms)和T2值(ms),根据病理学结果将大鼠肝纤维化划分为S0~S4期,将脂肪变性划分为F0~F4度,分别分析T1值、T2值与肝纤维化分期、肝脂肪变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0期与肝纤维化各期之间的T1值、T2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期与S3期、S1期与S4期、S2期与S4期T1值以及S1期与S4期T2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两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83,p<0.01),而T1值与脂肪变性程度无相关性(p>0.05),T2值与脂肪变性程度有显著相关性(r=0.716,p<0.01),而与肝纤维化程度则无相关性 (p>0.05)。结论 磁共振T1 mapping可以用于评估肝纤维化分期,T2 mapping则可以用于评估肝脂肪变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