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6例病灶均为单发,最长径平均为15 cm;4例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4例病灶与周围肠管分界清晰,2例病灶侵犯局部小肠,肿块内可见气体影。CT平扫4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2例病灶呈混杂密度,其中1例病灶内有气-液平面,1例病灶内有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内见散在小斑片状明显强化区,3例可见肠系膜血管分支进入肿块。所有病灶均无钙化,腹腔及后腹膜无肿大淋巴结、无腹腔积液。 结论 提高对CT征象的认识是正确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MSCT形态学表现,观察异位胰腺与正常胰腺的增强特征,记录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异位胰腺均位于黏膜下,呈边界清楚、突向腔内的软组织影,17例(17/21,80.95%)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4/21,19.05%)呈扁平丘状,中央凹陷征和小分叶征的检出率分别是28.57%(6/21)和85.71%(18/21)。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异位胰腺CT值均低于正常胰腺(P<0.05),但绝对强化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期异位胰腺与正常胰腺CT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绝对强化值异位胰腺高于正常胰腺(P<0.01)。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异位胰腺与正常胰腺CT实测值均呈线性正相关(r=0.62、0.70,P均<0.01)。结论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MSCT增强特征与正常胰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SCT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重要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恶性孤立性纤维瘤(MSFT)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脏MSFT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右肾4例,左肾1例;4例来源于肾被膜,1例起自肾实质;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见包膜,长径5.1~18.3 cm。CT平扫均呈低密度,2例见点状钙化灶,1例病灶多发且位于一侧肾脏。5例增强扫描均为皮髓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持续性不均匀强化,且内部见囊变坏死区。结论 当肾脏CT检查发现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体积较大的肿块,瘤体内出现坏死、囊变、钙化或多发病灶,且平扫及增强扫描肿瘤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出现渐进性"地图"样强化时,应考虑肾脏MSFT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CT表现及MS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P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例SFTP中,10例为良性,2例为交界性。10例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12例病灶均呈膨胀性或铸型生长,边界较清。1例肿块造成肋骨轻微压迫性骨吸收,1例病灶局部侵犯胸壁软组织。9例病灶平扫密度不均匀,1例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7例可见明显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各例呈中度至明显持续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改变。5例病灶可见坏死囊变区。结论 SF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其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MP)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EMP的CT、MRI及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灶特征。结果 4例接受CT检查,病灶均以等密度为主,1例邻近骨质破坏,但无明显骨质硬化改变。7例接受MR检查,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病灶内或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细小血管影,5例增强MRI病灶内可见强化更为显著的间隔。9例接受18F-FDG PET-CT扫描,7例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2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伴结节状,均伴团块状中-重度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8.43±3.33。结论 CT、MRI及18F-FDG PET/CT在诊断EMP、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及MR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CA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与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6例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11例腮腺BCA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平均最大径(22.36±8.79) mm,多位于浅叶(8/11)。6例接受CT检查,平扫5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1例可见强化壁结节。5例接受MR检查,11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均可见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并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其中1例可见明显强化壁结节。CT或MRI见血管贴边征象10例,静脉回流进同侧下颌后静脉或颈外静脉者7例。结论 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1例均接受CT平扫,17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17例,多发4例(12个结节或肿块),共计29个病灶,均分布于肺叶外周带;24个病灶(24/29,82.76%)与胸膜紧密相邻,其中11个(11/29,37.93%)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病灶呈软组织密度,1个病灶内部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空洞、空气新月征各见于1个病灶,未见钙化、脂肪及空气支气管征。20个病灶边缘模糊,3个见分叶,16个见毛刺征,11个伴卫星灶。17例增强扫描中,6例病灶呈明显强化,其余为轻-中度强化。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 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排除其他病变,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和MR诊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别行CT和MR扫描,分析其形态、骨质改变、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病灶形态表现多样,3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4例呈蘑菇形,4例呈不规则形。4例病灶累及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5例累及眼眶,6例累及颅底骨;10例病灶明显侵犯颅内脑实质。病灶CT均呈软组织密度影,5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可见囊变区,4例可见钙化。病灶MRI表现为T2WI呈等、稍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当病灶侵犯脑实质可见脑内广泛水肿。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多数呈跨越颅内外生长,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破坏的程度,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外侵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滑膜树枝状脂肪瘤(LA)的影像及其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LA患者的影像及病理特征。对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1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1例行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均行病灶切除术,制做病理标本,并行HE染色。结果 MR平扫显示,14例滑囊积液,9例呈绒毛状或棕榈叶状,5例合并丘状和多丘状病灶;12例病灶主体附着于近骨面滑囊壁,2例附着于侧面囊壁;1例MR增强扫描示病灶表面线样强化。CT示2例膝关节髌上囊绒毛状或棕榈叶状低密度影;1例肩关节三角肌下囊绒毛状或棕榈叶状、丘状、并排多丘状低密度影,邻近肱骨骨质吸收。DR示1例膝关节髌上囊区密度增高。除滑囊积液外,仅2例无其他合并症。镜下显示,病变表面为正常(n=8)或轻度肥大(n=6)的滑膜细胞,中央区为大量成熟脂肪组织,伴扩张毛细血管、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论 关节LA具有特征性影像及病理学表现,术前影像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各种成像技术(传统消化道钡餐、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瘤20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胸腔狭窄,肠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破坏,环状皱壁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检查11例,均确诊为小肠恶性肿瘤。血管造影2例,均拟诊为小肠血管畸形。结论:凡临床疑有小肠恶性肿瘤通常首选胃肠造影法,若诊断不明或为手术前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宜用CT检查,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B超及CT的特征。方法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6例行钡餐造影检查,11例行钡灌肠检查,25例行B超检查,17例行CT扫描。结果 8例腔内型钡餐造影见肠腔内肿物。黏膜展平呈弧形,管腔增宽,管壁不整,3例有小溃疡龛影。7例腔外型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受压移位改变,局部肠壁不整,13例腔内外型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缺,黏膜紊乱,管腔狭窄,6例有溃疡穿孔。B超22例发现腹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部回声不均,10例肿物内有肠气反射。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12例,4例肿物内见有造影剂渗入。结论 X线钡剂造影仍是小肠平滑肌肉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B超、CT亦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确诊为SLE累及消化道患者,均接受CT平扫,其中15例接受增强扫描,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 SLE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15例CT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12例可见"同心圆征",11例见"靶征",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4例肠道假性梗阻;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征象包括腹腔及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脾大3例,5例存在泌尿系病变(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肠脂垂炎3例。结论 SLE累及消化道典型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  相似文献   

14.
肠系声学造影诊断肠道内外肿块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告49例口服甘露醇作肠系声学造影,其中20例病人造影结果与手术病理、纤维内窥镜、X线负剂造影、CT检查相符。结果表明:本法能短时间使各段肠腔充盈,图像显示清晰,可正确测出肠壁厚度,显示肠内外肿块大小、形态及部位,能鉴别肠外肿块,特别可弥补纤维内窥镜和X线钡剂造影在小肠方面的诊断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茧症的影像学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像资料齐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腹茧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患者立位腹平片中3例诊断为肠梗阻,另2例未见阳性.胃肠道钡剂造影,均可见小肠交错盘绕成团,呈"菜花状"表现,肠管扩张,小肠黏膜消失,类似"结肠袋"样改变.CT检查,可见小肠扩张聚集成团,其周围可见膜样的囊状物将其包裹.结论 进行胃肠道造影时观察到"菜花状"征象,或CT检查时观察到小肠聚集成团被一膜样物包裹,应考虑到腹茧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婴幼儿反复呕吐在消化道方面的病因,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婴幼儿反复呕吐2周以上患儿分别行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胃镜检查阳性率为95.5%(43/45);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率为40.0%(18/45)。结论:胃镜检查方法明显优于消化道钡餐检查。对婴幼儿反复呕吐,结合其他病史考虑消化道疾病可能性大者,对于6个月以上无明显梗阻表现的患儿,先选择作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而不能明确的病可配合消化道钡餐检查;对于6个月以内有梗阻表现的患儿可先作消化道钡餐检查,必要时还建议做胃镜检查。两种检查互相补充,但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搜集自1999年7月至2004年7月经常规胸片、胃肠钡餐或CT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老年患者共22例,分析食管裂孔疝在三种检查方法上的影像表现。结果 胸片检查22例。确诊7例(31.8%):钡餐检查14例,阳性13例(92.8%);CT检查11例,均为阳性(100%)。可复性食管裂孔疝10例(45.5%),不可复性12例(54.5%);后者包括短食管型5例,食管旁疝2例,混合型5例。结论 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发症多,常易误诊.胸片对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有相当高的检出率;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分型准确,阳性率高。应作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CT可作为可疑病例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超声、CT及99TcmO4-动态平面显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重复畸形患儿的超声(n=14)、CT(n=10)及99TcmO4-动态平面显像(n=18)表现。结果 18例中2例为广泛管状肠重复畸形,15例为单发囊状或囊实性畸形,1例为双囊状重复畸形。18例中3例含异位胃黏膜,15例未见异位胃黏膜。14例行超声检查的患儿中,11例表现为形态较固定的厚壁肠管样无声团诊为肠重复畸形,1例表现为一大一小"葫芦"形两腔相通的厚壁囊性管腔结构,均正确诊断,余1例误诊、1例漏诊。CT检查可见7例均表现为厚壁囊性为主占位,与肠道关系较密切,1例诊断为其他囊性病变,2例肠管状分布畸形漏诊。99TcmO4-动态平面显像的3例均为阳性,2例表现为与小肠分布相对应的弥漫性异常放射性浓聚,均正确诊断,1例为小团状异常固定放射性浓聚灶,提示肠重复畸形可能。结论 超声、CT及99TcmO4-动态平面显像检查各有优势,超声检查因无辐射、操作简便,常作为筛查首选,CT显示解剖结构较全面,99TcmO4-动态平面显像有助于诊断临床高度怀疑肠重复畸形,尤其对于CT、超声无明确阳性表现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CTC和CTE诊断肠道疾病的价值.方法 20例临床高度怀疑肠道疾病的患者(病变的确切部位不明),其中男12例,女8例.常规准备肠道后,运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所有患者行CTC和CTE联合检查, 将结果与肠镜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①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7例CTC或CTE结果与病理结果吻合;1例CTE诊断与病理结果不符,1例无明显阳性发现.②6例因各种原因导致肠镜检查失败的患者中,3例CTE或CTC诊断发现有病变;3例无明显阳性结果.③5例肠道术后随访患者中,CTC和CTE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征象.结论 当临床高度怀疑肠道疾病但又不能明确病变部位、或因种种原因造成肠镜检查失败时,联合运用CTC和CTE在明确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