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嚼肌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嚼肌神经的分支,走行和粗度以便与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本文观察了60侧嚼肌神经。嚼肌神经可分为单干型(12%),双干型(68%)和三干型(20%)。同时并确定了嚼肌神经的分段,测量了各段神经的长度和粗度。嚼肌神经主干第二段和前干第一段是选择手术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2.
家兔不同形态骨骼肌的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胜波  薛黔  张永 《解剖学报》2005,36(4):433-435
目的探讨家兔不同形态骨骼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方法肌构筑法和改良的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清楚显示扁形的胸大肌接受胸前神经和胸后神经支配。胸前神经主要支配横行纤维,并在其中部形成—“U”形的神经襻。胸后神经主要支配斜行纤维,与前者的神经细分支间有吻合;羽状的跖肌由胫神经肌支支配,入肌后逐渐向肌的内、外两侧发出许多初级神经支,这些神经支又分出若干树枝状的次级支与细分支;梭形的趾长伸肌,有2条肌外神经干,上千及其分支支配止于第二趾的肌纤维,下干支配其余3趾的肌纤维。结论不同形态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与肌纤维排列有关;肌内神经分支走行有与肌束平行和,或垂直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国人肌皮神经(MSN)及其分支的类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解剖观测32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25具、女7具)的肌皮神经分支类型、起端直径、起点距锁骨下缘中点距离及其长度;肌皮神经各分支的分型、起点直径、入肌长度。结果肌皮神经分支分为4型和一个变异型,以Ⅱ型(3支型)多见,出现率为42.19%。肌皮神经的分支依据其支数及进一步分支的形式分为若干亚型。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起点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肌皮神经(3.16±0.85)mm、(5.64±4.19)cm;喙肱肌支(CN):(1.31±0.46)mm、(2.20±1.28)cm;肱二头肌支(BBN):(1.75±0.56)mm、(9.21±2.48)cm;肱肌支(BN):(1.19±0.45)mm、(1.40±0.32)cm;肱二头肌长头支(LBBN):(1.57±0.59)mm、(11.77±2.36)cm;肱二头肌短头支(SBBN):(1.54±0.49)mm、(9.62±2.27)cm;交通支(CB):(2.14±0.46)mm、(12.86±4.51)cm;前臂外侧皮神经(CALN):(2.16±0.49)mm、(9.87±2.58)cm。结论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变异较大,临床可以用肌皮神经或其分支作为供体修复臂丛和桡神经或以其他神经修复肌皮神经,但应注意其分支形式及可游离长度,以找到合适的神经以利吻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 结果 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 结论 ①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②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③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相似文献   

5.
人缝匠肌肌内神经、肌梭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分析肌梭与肌内神经分布间的功能联系;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缝匠肌神经入肌点;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肌梭分布;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1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缝匠肌有2支1级神经支支配,发出分支支配肌的上、中和下部.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距髂前上棘(9.75±1.30)cm.结论: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区域性;缝匠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缝匠肌的上部比中部和下部肌梭密度高;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集中在股前部上2/5区内.  相似文献   

6.
背阔肌的神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解剖学资料。方法:观察60侧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分支类型并定位神经入肌点。结果:(1)91.67%的胸背神经分出两支(一级分支),即内上支和外下支,其中内上支分出2~3支(二级分支),外下支分出3~5支(二级分支),外下支的分支多见集中型或羽状型。(2)胸背神经内上支与外下支的入肌点距肩胛骨下角下缘的直线距离分别为(5.38±0.36)cm、(6.70±0.41)cm。两神经入肌点之间的距离为(2.17±0.32)cm。结论:背阔肌有较恒定的神经分支分布及入肌点定位,对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胸内侧神经和肌皮神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德保  张伟  郭兴 《解剖学研究》2007,29(2):137-138
目的为临床手术冶疗臂丛神经C5-6根或主干撕脱性损伤,寻找神经供体移位吻接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和测量肌皮神经主干长度、粗细、行程与喙肱肌的关系;胸内侧神经主干长度、粗细、第一分支能游离的长度、行程与锁骨中线的关系。结果肌皮神经主干长(101.56±13.16)mm,第一分支处神经干厚(2.61±1.13)mm、宽(2.82±1.25)mm、穿喙肱肌者占89.29%;胸内侧神经主干长(50.43±14.14)mm、第一分支处神经干厚(0.51±0.21)mm、宽(0.56±0.18)mm、第一胸大肌支能游离长度为45.66mm、主干行走在锁骨中线外侧者占82.15%。结论胸内侧神经与肌皮神经邻近,神经主干和第一分支能游离的长度,可满足与肌皮神经吻接手术的要求,而且神经主干在体表定位准确,是肌皮神经吻接的较好神经供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翼外肌肌内神经和肌梭配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特性。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翼外肌肌梭以及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显示翼外肌上、下头有各自独立的神经支。支配翼外肌上头的神经支较短而细小,入肌后分出两个次级分支,与肌纤维排列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向肌止点处走行;支配下头的神经支较粗,入肌后在肌纤维之间迂曲走行,发出呈树支状的多个次级分支,分支间无吻合。翼外肌肌梭仅分布在上头肌腹中央,下头未发现肌梭。结论:翼外肌具有划分亚部的形态学特征,每一亚部作为一个功能独立体在整肌功能中行使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5 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结果 采用Sihler’s 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 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34侧成人尸体上,观察测量了肩胛提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前缘长12.9cm;后缘长13.8cm。肌的血供:上1/2主要来自颈升动脉的分支,下1/2来自颈横动脉和颈浅动脉的分支。神经来自颈神经2~5前支的分支。根据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肩胛提肌瓣移位修复口底缺损或在颈部行放射治疗时用来复盖颈部大血管等术中,是一块较为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的分布范围,为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前臂肌痉挛提供解剖定位。方法使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模式。结果旋前圆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下两个,下部的神经支较粗大、分布更广,其肌内神经分支呈扫帚状,相邻各神经分支末端可见明显的"O"和"Y"型吻合,该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中部;指浅屈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中、下3个,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可分上、中、下3部,其中以中部最为密集,各终末神经间可见"Y"、"O"吻合。结论鉴于两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均位于肌腹中部,当脑瘫患儿旋前圆肌、指浅屈肌痉挛时,使用BTX-A治疗肌痉挛的最佳注射靶区应选择在肌腹中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35具尸体背阔肌行亚部化研究。结果(1)胸背神经主要(91.43%)发出两支一级分支,即内上支和外下支,其中内上支发出2~3支二级神经支,外下支发出3~5支二级神经支;二级神经支在肌内发出树枝状分支,并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和外下部的肌质部表面积分别为134.33±16.82cm2、226.93±32.05cm2。结论背阔肌有较恒定的胸背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外下部的肌质部表面积是内上部的1.69倍。  相似文献   

13.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中,解剖一男尸上肢,发现臂丛和肌皮神经存在多处变异:臂丛的内外侧束未夹持腋动脉;肌皮神经分支变异,有两个分支支配喙肱肌,同时与正中神经存在交通支;肌皮神经同时穿过喙肱肌和肱二头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腰方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Sihler′s染色法。结果支配腰方肌的1~3腰神经前支的分支分别从腰方肌的内侧上段、中上段和下段内侧缘入肌,该神经入肌后向外下走行并发出次级分支,其中2、3腰神经发出的次级分支较多,呈树枝样分布于中、下段中央,分支间未见明显吻合。结论腰方肌神经密集区位于中、下段中央部。  相似文献   

15.
<正>肌皮神经损伤后,引起屈肘功能丧失.我们研究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与肌皮神经支吻接,以恢复之.材料和方法为刀镊解剖,规尺测量,观测了30例成人上肢标本,记录了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支数、发出部位、入肌部位、可自然分离长度及横径.观测结果为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各分支数为8~10支,大多分支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下33.3±17.1mm~110.3±26.3mm之间,可分离长度为48.2~121.1mm.横径为0.5~0.9mm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人臀大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的研究,提供臀大肌比较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成人尸体12具,大体解剖后,6具用于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另6具行HE染色. 结果 臀大肌受臀下神经支配,有上、中、下3个分支.肌内次级分支多达11 ~ 14支,沿肌束排列方向走行.臀大肌的肌梭密度平均为(14.91±3.05)个/cm3,肌梭指数为(14.12±4.34)个/g,臀大肌下部肌梭密度最高(25.38±6.25)个/cm3、(24.03±5.92)个/g. 结论 支配臀大肌的神经肌内次级分支多,沿肌束排列方向走行;人臀大肌下部的肌梭密度明显高于肌上部和肌中部.  相似文献   

17.
人背阔肌肌内神经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对人体小腿骨骼肌进行染色,总结肌内神经分布规律并进行肌亚部划分。方法:16侧成人标本小腿的全部骨骼肌进行解剖分离,注意保留神经蒂,在此过程中进行解剖学测量。解剖分离后的肌肉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进行处理,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Sihler染色方法在固定、除色素、溶液配制和染色过程中的4个方面的改进,染色结果更加理想;肌内神经在肌内的分布及走行规律为在起点入肌时顺肌纤维分布,在肌中部入肌时有一组肌内神经分支回返分布,当肌被肌内腱膜分成几组时神经分支也将相应分为几组;显示小腿骨骼肌可以实行亚部移植的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和腓骨长肌。结论:改良后的Sihler染色法对人体大块肌肌内神经有较好的显示结果,小腿骨骼肌肌内神经分布规律及其肌亚部的划分对临床医生进行肌肉移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完善尺神经手部分支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易卡压部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手部的尺神经分支进行纤维解剖,观察其走行及分布特点,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尺神经于腕关节近侧5 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穿过尺侧腕屈肌,经尺骨头尺侧进入腕背,分为桡侧分支和尺侧分支,桡侧分支又分为2支。尺神经在腕尺侧管内分为深、浅2支,浅支为感觉支,支配小指及环指尺侧半前面的皮肤和软组织;深支为肌支,分四段,发出分支支配大部分手肌。结论明确手部尺神经分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诊断手部神经卡压、定位探查手部尺神经分支损伤以及手术中避免破坏尺神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30具(男23.女7)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咬肌的动脉与神经来源、咬肌神经的分支以及肌内构筑、咬肌由上颌动脉咬肌支和邻近动脉肌支供血,面动脉与面横动脉的咬肌支为其主要营养动脉.咬肌神经在肌内可分成单干和双干两型,前者居多,两型中其肌内分支间均有吻合.就结果对有关颌面外科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