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87.有关门脉高压,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1)门脉压超过300mmH_2O时,呕血的发生率较高(2)食道静脉瘤出血发生率,根据原发病种类而异(3)对于呕血者,首先可放入三腔管止血(4)既往如无呕血,则不适于做预防性手术。问88.肝外阻塞性门脉高压症,最多见于下列何者? (1)成人(2)中年女性(3)小儿(4)老年人(5)中年男性。问89.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1)溃疡性结肠炎—有中毒性巨结肠(2)Crohn氏病—肠粘膜面呈碎石路样(3)肠管端端吻合—有吻合病(4)肠系膜动脉急性闭塞症—有房颤(5)小肠广泛切除—有脂肪性腹泻。问90.有关胃十二指肠溃疡,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1)胃酸由主细胞分泌(2)由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刺激胃酸分泌(3)高位溃疡的胃酸分泌多低下(4)切断迷走神经胃枝,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效(5)胃  相似文献   

2.
问1.腹腔穿刺液是血性时,一般应考虑哪种疾病? (1)癌性腹膜炎(2)胃穿孔(3)脾破裂(4)输卵管破裂问2.有关急腹症的症状,下列哪组是正确的? (1)胆囊穿孔—有脂肪坏死(2)绞窄性肠梗阻—有白细胞增高(3)急性阑尾炎—有剑突下疼痛(4)腹部大动脉瘤破裂—有腰背疼痛(5)肠系膜动脉栓塞症—有肠蠕动减弱。问3.现将主诉类似急腹症腹痛所必须考虑的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4岁.因大便出血1年余,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术前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癌.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肿块大小为3 cm×4 cm×4 cm,浸润浆膜,乙状结肠系膜见1枚肿大淋巴结约1.2 cm,未见肝脏和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润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浸润,肠系膜淋巴结(12/14)癌转移(图1).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 6例患者取淋巴结 4 4 3枚 ,应用淋巴结显示液处理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 ,对切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2 3例(88 5 % )患者的 1 2 8枚 (2 8 9% )淋巴结发现肿瘤转移 ,淋巴结直径≤ 0 5cm者 76枚 (5 9% )。转移病例中 ,后壁直肠癌 1 4例 ,71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6 8枚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侧壁直肠癌 9例 ,5 7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其中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旁转移 2 9枚 ,对侧 7枚 ,同侧直肠中动脉旁转移4枚、对侧无转移。结论后壁直肠癌转移主要为上行扩散 ,侧壁直肠癌可伴有侧方淋巴结受累 ,并以肿瘤同侧淋巴结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近年早期胃癌的发生率增加 5 0 %以上 ,常规组织学检查提示粘膜下层胃癌约有 2 0 %淋巴结转移 ,生物学方法更可检出淋巴结微转移灶 ,因此对微创手术方法提出了问题。日本 Kagoshima大学医院第一外科于 1990~ 2 0 0 0年曾为 118例粘膜下层胃癌施行了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其中 SM1(粘膜下浸润 <0 .5mm) 4 4例、SM2 (粘膜下浸润≥ 0 .5 nm) 74例 ,获取淋附表 临床病理参数与微转移的关系临床病理参数 HE(- ) CK(- ) 72例 HE(- ) CK(+) 2 3例 HE(+) CK(+) 2 3例 P值肿瘤大小 (mm) 2 9± 14 34± 2 14 1± 19<0 .0 1浸润深度 :SM…  相似文献   

8.
病人 男 ,5 3岁。 2 0 0 2年 7月在全麻下行食管中段癌三野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 :食管 (中段 )中分化鳞癌 ,大小 4 5cm× 3 0cm ,溃疡型 ,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全层。上段食管旁淋巴结见癌转移 (2 7个 ) ,颈部淋巴结 (5个 )、胸部气管旁淋巴结(5个 )、隆凸下淋巴结 (4个 )、中段食管旁淋巴结 (3个 )、下段食管旁淋巴结 (2个 )、贲门旁淋巴结 (2个 ) ,胃小弯及胃左淋巴结 (3个 )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未行辅助化疗 ,出院后进食正常 ,活动自如。同年 12月病人自觉左腋窝异样感 ,触摸时发现包块 ,无疼痛 ,入院诊治。查体 :双侧…  相似文献   

9.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49例孤立性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跳跃性转移与非跳跃性转移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别。结果 本组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3 5%,跳跃性转移发生率为4 4%。非跳跃性转移组33例,以第3、6组常见;跳跃性转移组16例,以第7组常见。位于第二站者14例,位于第三站者2例(均为第12组)。与非跳跃式转移组相比,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全层(χ2 =5 08,P=0 016)以及肿瘤大小(t=2 215,P=0 032 )均有显著相关性。两组复发率和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以胃周为主。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全层及肿瘤大小有关,以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多见。D2 根治术加第12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预防跳跃性转移灶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乳腺癌 (T期 )腋窝淋巴结转移并局限于前哨淋巴结的范畴内 ,但也存在非前哨结转移的可能。为此 ,作者复习数据库 2 12例乳腺癌资料 ,均已作腋窝淋巴结清扫 ,采用多因素 log回归分析 ,以探索非前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淋巴浸润、放射性核素检测前哨淋巴结及其转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 12例乳腺癌患者是由美国 Mount Sinai医学中心于 1997~ 1999年收治的 ,计 T1a期 12 .1% ,T1b期2 7.9% ,T1c期 4 4.2 % ,T2 期 15 .3% ,T3 期 0 ,T4期0 .5 3% ,伴淋巴浸润 2 7.9% ,浸润型导管癌 6 7.9% ,浸润型小叶癌 15 .3% ,两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69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例。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1.6%.肿瘤浸润深度pT3和pT4期发生转移明显增多。有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37.5%,明显低于无根部淋巴转移(70.5%);同时,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根部结扎的根治术(48.2%)。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强调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和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下部直肠癌加行侧方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尤其对pT3和 pT4期患,能提高患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根治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指导手术根治范围。方法:76例直肠癌患者行D3式根治术,按肿瘤旁、肠管纵轴和中枢方向行淋巴结分组,检测侧方和腹膜返折下直肠周围系膜转移淋巴结数,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结果:肿瘤旁和肠管纵轴方向边缘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5%和9.2%,肛侧端距肿瘤2cm未见转移;沿肠系膜下血管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18.4%,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0.5%;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1.8%,腹膜返折下直肠周围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12.5%。结论:进展期直肠癌可向肠管纵轴和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腹膜返折下直肠癌有侧方淋巴结转移并侵及直肠周围系膜,肿瘤浸润深度超过pT2期和低分化癌者淋巴结转移相应增多。宜行IMA根部结扎整块切除的D3式廓清术,腹膜返折下直肠癌力争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30例于术前或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入钠米碳后再行根治术(标记组),另30例患者则不予注射纳米碳(对照组).分别检测黑染淋巴结与未黑染淋巴结数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标记组平均每例清除12.6(6~18)枚淋巴结.淋巴结黑染率为51.9%;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8.1(4~14)枚淋巴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标记组黑染淋巴结癌肿侵犯阳性率33.6%,对照组淋巴结阳性率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组小于4 mm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3)标记组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髂内动脉旁有黑染淋巴结,相应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癌转移.结论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染色效果良好,术中易识别,能指导手术医师正确进行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8岁,体重50 kg,2010年6月15日因“反复右上腹痛4个月”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科,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诊断为“横结肠癌并不全性肠梗阻”,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扩大右半结肠切除+大网膜切除+小肠部分切除+盆底种植转移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右半结肠)溃疡型腺癌,中等分化,小部分为粘液性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下层,两切端净;淋巴结转移情况:肠旁淋巴结3/20,回结肠动脉旁淋巴结0/6,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1/4;送检的“大网膜结节、盆底结节”镜下均为腺癌结节,送检“小肠”肠壁各层均见腺癌浸润,两切端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IMA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2008年间接受直肠癌手术并进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1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未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20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5% (10/105),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20.0%,2/10)明显低于无转移者(76.9%,70/91)(x2=21.54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5.764,P<0.05)为pT3、p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患者(Wald =7.818,P<0.05),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IMA根部淋巴结清扫与否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3%(72/101)和70.6%(142/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9% (2/105)和7.4% (1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5).结论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肿瘤浸润深度为T3、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4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24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42),其中黏膜内癌为5.5%(10/182),黏膜下癌为20.0%(12/60).14例患者仅第1站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跳跃性转移,4例同时出现第1站和第2站甚至第3站淋巴结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18例,以第7组和第3组转移频次最高,各8例;第2站淋巴结转移7例,局限于第8a组(4例)和第9组(3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2例,第4sa组和第16b组各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3,OR=4.386,95%CI:1.656~11.617)和有无脉管瘤栓(P=0.002,OR=13.621,95%CI:2.711~68.447)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体形态、脉管浸润及局部溃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检测出淋巴结转移32例(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OR=2.080,P=0.022)、浸润深度(OR=21.048,P=0.001)、组织学类型(OR=3.507,P=0.018)、脉管浸润(OR=2.406,P=0.009)及局部溃疡(OR=2.738,P=0.001)均有关,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存在脉管浸润及存在局部溃疡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和局部溃疡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手术标本中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 avidin biotin complex法 ,检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CD44v6的表达。 结果 CD44v6的表达的阳性率 :浸润于粘膜以及粘膜下层为 3 3 % ( 3 2 /4 7) ,浸润达肌层者为 2 5 % ( 6/2 4)。浸润达浆膜层者为 68% ( 3 2 /4 7) ;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阳性率为 72 % ( 3 4/4 7) ;临床病理分期第 1、2、3期阳性率分别为 2 2 % ( 2 /9) ,2 9% ( 7/2 4)和 68% ( 3 2 /4 7)。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病理分期呈现明显负相关。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 ,CD44v6的过度表达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检测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 ,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期间的直肠癌患者57例,术前行直肠CTVE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患者术后常规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两者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前直肠CTVE检查与术后石蜡病理检查对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经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P>0.05),其对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3.94%。术前直肠CTVE预测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经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其对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判断的敏感性为27.78%,特异性为42.86%。结论 CTVE在术前评估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可信性,但对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的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20.
正确把握胰腺癌扩大切除手术指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癌疗效及预后差 ,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向胰周组织浸润蔓延 ,即使直径小于 0 .3~ 1 .2 cm的微小腺癌亦有向胰周组织浸润的报告 ;此外 ,其淋巴结转移发生早 ,据统计 ,临床上判断肿瘤 <2 cm属于 I~ II期的早期胰腺癌 ,实际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已达 2 0 %~ 30 % ,而进展期胰腺癌中几乎都有淋巴结转移。据日本全国资料统计 ,胰头癌淋巴结的转移率依次为1 3组 30 %~ 40 % ,1 7组 2 0 %~ 2 5 % ,8、1 4、1 6组为2 0 %~ 30 % ;除了淋巴结转移 ,胰腺癌还可直接破坏神经束膜或神经束膜的脉管周围 ,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