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Wilson曲线曲度,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后牙水平向倾斜代偿机制,为骨性错畸形治疗中后牙倾斜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90例青少年及90例成人正畸治疗前的CBCT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样本中各包括矢状骨面型Ⅰ类、Ⅱ类、Ⅲ类各30例。分别测量每一侧由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的所有后牙颊舌向倾斜度、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的Wilson曲线曲度,比较不同矢状骨面型的青少年及成人间的差异。结果 与Ⅰ类骨面型成人相比,Ⅱ类骨面型成人的上颌后牙倾斜度减小,下颌后牙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类骨面型成人上颌后牙倾斜度增大,下颌后牙倾斜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类骨面型成人第二磨牙的Wilson曲线曲度显著性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Ⅰ类骨面型青少年相比,Ⅲ类骨面型青少年的上颌后牙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下颌后牙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青少年与成人,Ⅱ类骨面型成人上后牙更偏舌倾,除下颌第一磨牙外下颌后牙更偏直立;Ⅲ类骨面型成人下颌后牙除下颌第二磨牙外更偏舌倾,差...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10):910-913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及其形态,探讨其对患者髁突位置及形态的影响和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符合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牙合患者15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对双侧髁突运用3D Exam visio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对7个不同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对照组两侧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及髁突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的正锁牙合侧关节窝深度、髁突高度均大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除正锁牙合矫正稳定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变化明显小于治疗前,关节后间隙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非锁牙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牙合侧与非锁牙合侧相比,关节窝深度和髁突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可影响髁突形态及其位置的改变,矫治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牙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但髁突形态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上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51份(均由NewTom 5G设备拍摄)。采用NewTom 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上颌牙牙合平面平行,采用0.5 mm层厚、5 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上颌牙槽突的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断面。使用NNT 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切面的牙槽突倾角。结果 按从右上颌最后一个层面(第2层)到左上颌最后一个层面(第23层)的顺序,上颌各层面牙槽突倾角平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0°、0°、0°、0°、10.2°、17.4°、23.9°、31.9°、40.7°、42.3°、31.8°、32.6°、41.7°、40.7°、31.8°、22.9°、16.1°、8.2°、0°、0°、0°、0°。左右对称层面牙槽突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女之间的牙槽突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2~5层和第20~23层(对应于磨牙区)中,牙槽突倾角为0°的牙槽突比例高于颊侧倾斜牙槽突(P < 0.05)。结论 前牙区牙槽突倾角最大,前磨牙区倾角次之,磨牙区倾角逐渐递减为0。前牙区和前磨牙区牙槽突向唇、颊侧倾斜,磨牙区牙槽突在多数情况下呈垂直向,其次为向颊侧倾斜。了解牙槽突倾角有助于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的确定,在不具备种植手术导板的情况下,其参考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分析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及其形态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到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35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后牙发育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双侧关节间隙指标 [包括关节前间隙(AS)、关节上间隙(SS)、关节后间隙(PS)]测量值及髁突形态指标(包括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并对两组患者间的髁突形态不对称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AS、SS、PS)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测量值比较,AS锁牙合侧低于非锁牙合侧、PS锁牙合侧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S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各指标(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髁突高度不对称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外径不对称指数、前后径不对称指数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发生改变,锁牙合侧与非锁牙合侧相比更靠前,但髁突形态基本对称,而CBCT能够为患者的锁牙合畸形诊断以及正畸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整个下颌骨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51例。采用NewTom 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平行,采用0.5 mm层厚、5 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下颌牙槽突的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切面。使用NNT 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切面的牙槽突倾角。结果 从右下颌磨牙区(第2层)到左下颌磨牙区(第23层),牙槽突倾角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27.6°、-28.5°、-26.2°、-21.7°、-17.7°、-12.9°、-7.4°、-2.8°、2.2°、3.7°、4.8°、5.8°、3.5°、1.8°、-2.5°、-6.9°、-12.0°、-15.7°、-20.0°、-24.9°、-27.0°和-28.2°,负值表示向舌侧倾斜。左右对称层面间和男女之间的牙槽突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 ~ 7层、第17 ~ 23层绝大多数牙槽突向舌侧倾斜(P<0.05);第8 ~ 11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增多,第14 ~ 17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减少(P<0.05);第10 ~ 15层偏向颊侧牙槽突数目多于偏向舌侧牙槽突数目,偏向舌侧牙槽突比例为7.8%(4/51) ~ 37.3%(19/51)。结论 下前牙区牙槽突倾角值最小,从前磨牙区至第二磨牙区牙槽突倾角值逐渐增大。前牙区主要向颊侧倾斜,前磨牙区主要向舌侧倾斜,磨牙区均向舌侧倾斜。了解牙槽突倾斜方向和倾角大小有助于种植体植入方向的确定,可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定期拍摄锥体束CT(CBCT,Cone-BeamCT)观察小型猪扩弓前后及保持期的后牙颊侧骨板变化,了解扩弓力如何影响后牙颊侧骨板的改建。方法选用10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对照组3只。分别在扩弓前(T1),扩弓10天后(T2),保持3个月(T3)后拍摄CBCT,测量后牙颊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变化(ABMBL,ABBT)。结果上颌后牙颊侧牙槽骨高度指标BMBL和厚度指标BBT在T2期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T3期与T2期相比,BMBL和BBT均无明显改变(P〉0.05);ABMBL与ABBT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96,P〈0.01),扩弓前BBT与△BBT、△BMBL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90,P〈0.05;r=-0.84,P〈0.05)。结论上颌快速扩弓后颊侧牙槽骨高度、厚度均发生明显减小;扩弓前颊侧牙槽骨厚度与发生牙槽骨吸收的可能性存在负相关,能为临床选择扩弓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数字化牙片(digital periapical radiographs,DPRs)测量牙齿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需拔牙的正畸患者拍摄CBCT,共46例患者82颗前磨牙纳入研究。利用CBCT自带软件从轴位(axial planes,APs)、矢状位(sagittal planes,SPs)和冠状位(coronal planes,CPs)测量牙齿的长度。牙齿拔出后,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牙齿长度作为金标准。然后将牙齿放入人干头颅的相应牙槽窝内,使用分角线技术拍摄DPRs,并测量牙齿长度。比较CBCT和DPRs测量牙齿长度的准确性。结果单根前磨牙,CB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测量值均低于牙齿实际长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数字化牙片测量值显著高于牙齿实际长度(P<0.05)。双根前磨牙,CBCT-轴位测量值高于牙齿实际长度,CBCT-矢状位和冠状位测量值低于牙齿实际长度,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牙片测量值显著低于颊根的实际长度,高于腭根的实际长度(P<0.05)。结论 CBCT测量牙齿长度显示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不同骨性畸形患者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关系,旨在为预置矫治器的选择、治疗计划的制定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36例患者(男88例,女148例)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测量分析,评估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在不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中有无差异。结果 矢状向骨性畸形中,骨性Ⅲ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Ⅱ类患者的更大,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Ⅲ类患者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角度差异也较大,高角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均角、低角患者的更大,但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较其他两组更小,差异显著。ANB角度的大小与上颌磨牙的颊倾度呈负相关,而与下颌磨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差异增大,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磨牙有舌侧倾斜的趋势,下颌磨牙有颊侧倾斜的趋势,骨性Ⅲ类患者相反,这一定程度上代偿了骨骼畸形的横向不调。在治疗不同骨性错牙合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锥形束CT数字化牙颌模型线性测量的可重复性及精确性。方法:随机选取17名治疗前的正畸患者分别拍摄CBCT及制取印模。4名测量员分别对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和石膏牙颌模型进行36个指标的测定,每位测量员对每一个指标的测量重复10次。以石膏牙颌模型为标准,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配对t检验评价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及精确性。结果: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所有测量项目ICC均高于0.75。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与石膏牙颌模型测量项目之间,均数的差范围是-0.42~0.84mm,其中22项测量项目之间,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与石膏牙颌模型相当,但在本研究所设定的拍摄条件下,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的测量的精确性不如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CB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体外实验评价不同层厚CBCT及对不同结构骨下袋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在猪颌骨上制备骨缺损32个,用CBCT扫描,分别用0.1、0.125和0.15mm层厚重建,在软件中对骨缺损逐层着色并计算体积;用硅橡胶法获取实际体积。另制备一壁、二壁、三壁骨袋共20个,用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将测量值与实际体积相比较,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由2名检查者对随机挑选的10例骨下袋重复测量,间隔期为1周,评价测量的重复性。结果不同层厚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实际体积的差值均无显著性(P>0.05)。在测量不同骨壁结构的骨下袋时,CBCT测量值与实际体积间差值为(0.23±6.05)mm^3(P>0.05),占实际体积的1.13%。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的自身一致性检测的ICC值分别为0.997和0.998,检查者间一致性检测的ICC值为0.98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于不同骨壁结构骨下袋的体积测量时准确性高,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