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胎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胎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胎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验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胎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后侧貌突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正畸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对临界病例侧貌突度的影响。方法由5位正畸专家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根据其实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3组:①不拔牙治疗组12例患者;②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组13例患者;③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组8例患者。用结构重叠法,以眼耳平面(阳平面)为水平参照平面,对33例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反映侧貌突度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患者治疗后,仅上下切牙的突度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两种不同的拔牙方式对患者侧貌突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对于临界病例,拔牙治疗与不拔牙治疗对侧貌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上下切牙突度的改变,其对上下基骨及侧貌软组织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判别分析对临界病例拔牙非拔牙治疗进行判别及预测.方法 收集69例临界拔牙病例,其中35例接受拔牙矫治,其余34例接受了非拔牙矫治.两组之间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为了评价所形成判别方程的准确性,其中9例患者被随机选出形成验正样本不参与判别分析,刺余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判别分析选出了六项敏感的测量项目:Pog-NB、ANB、ANS-Me、U1-L1、L1-NP、L1-NB.判别1方程为:P=1/-(-4.07PONB 0.43ANB 0.37ANSME-0.13UILI 1.25LINB-2.22LINB)结论 (亥页)突度、上下齿槽突角、面下部高度、下中切牙突度、上下中切牙交角的变化对判别临界拔牙病例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同时惠者本人对美 现标准的认可和功能性因素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正畸拔牙临界病例的个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正畸拔牙临界病例的个性化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合理设计。方法:收集拔牙临床病例50例,正畸前拔牙指数在150~155之间。所有病例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实施非拔牙矫治,其中9例经诊断性治疗3个月后减数治疗。结果: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的个性化设计,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正畸拔牙临界病例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模式,正畸初期引入诊断性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矫治结果。方法采用PAR指数对19例上颌单颌拔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矫治前后PAR总分值减少17.83±6.94,减少百分率为83.08%±9.72%;加权PAR分值减少29.87±10.15,减少百分率为86.01%±12.63%;19例患者中矫治后矫治等级为改善2例,占10.53%,极大改善17例,占89.47%。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安氏Ⅱ1错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矫治效果。方法 :测量 5 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患者PAR指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 ,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 ,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 ,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 ;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 ,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拔牙病例的错较非拔牙病例复杂 ,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 ;只要设计合理 ,技术运用得当 ,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正畸拔牙与不拔牙疗效对比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患者拔牙与不拔牙正畸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面形和疗程方面的差异。方法  5位正畸专家根据治疗前资料挑选出的既可采用拔牙 ,又可采用不拔牙治疗的 39例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再根据患者实际是否采用拔牙治疗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拔牙组与不拔牙组患者 ,在牙齿排列、覆覆盖、中线、侧方咬合关系方面的评分及平均疗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只有侧貌美观的评分 ,拔牙组高于不拔牙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对于临界病例 ,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方面都能在基本相同的治疗时间取得类似的疗效 ;但拔牙患者 ,无论是拔第一前磨牙还是拔第二前磨牙 ,都比不拔牙患者获得了更加令人满意的面形。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牙合)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对Bolton指数的影响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 选取 4 3例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和 36例不拔牙治疗结果满意的病例 ,测量治疗后模型的牙齿宽度 ,计算比较其Bolton指数的差异 ;并计算不拔牙组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1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其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组 ,其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2 不拔牙治疗满意的病例在模拟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后的全牙比亦小于未拔牙之前 (P <0 .0 0 1) ,与实际测量的拔牙组的全牙比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P =0 .94 )。结论 拔除 4个第一双尖牙病例治疗后的全牙比小于不拔牙病例。拔牙后Bolton指数的变化对最终理想咬合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he)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he)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he)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he)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 2 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 ,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矫治前的前牙比为 76 .73%± 2 .0 2 %,矫治后的前牙比为 76 .73±2 .0 2 %,矫治前全牙比为 88.32 %± 1.76 %,矫治后全牙比为 88.39%± 1.85 %,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 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矫治前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后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前全牙比为88.32%±1.76%,矫治后全牙比为88.39%±1.85%,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