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时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儿童骨骼的营养状况,早期发现儿童骨骼发育异常,对于及时干预、调整、纠正儿童骨骼的发育过程,为成年后骨量和骨峰值尽量达到最高标准提供可行的机会[1]。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成人的全身性疾病,其根源在于儿童时期的骨营养不合理导致骨发育滞后,可以说,它是一种影响老年生活的儿童疾病[2]。  相似文献   

2.
从青少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症儿童青少年时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危险性降低50%[1]。骨发育成熟期达到的峰值骨量和成年后骨质丢失速度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所以幼年时期注意提高骨量,青年时获得个体峰值骨量;中老年时注意减少骨丢失,这样的双重措施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远优于单纯从防止骨丢失角度考虑的效果。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虽是老年性疾病,但从青少年时期就应开始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注意提高骨峰值,建立高钙库。青少年预防骨质疏松症,骨骼获得峰值骨量的措施(1)合理营养是预防骨质疏…  相似文献   

3.
张斌  蒲勤 《医学争鸣》2001,22(6):573-574
0 引言 骨形成蛋白 [1 ]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属于 TGF-β超家族的成员 ,目前已有 18个 h BMP基因被克隆 .除 BMP- 1外 ,其他 BMPs在胚胎时期骨组织分化发育、成年骨损伤修复、胚胎发育期中胚层的诱导和分化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2 - 4 ] ,因而BMPs有十分乐观的临床应用前景 .利用 E.coli表达的不同的长于成熟肽的羧端肽经复性后均具有不同程度诱骨活性 [5 ,6 ] ,但对短于成熟肽的肽段及其氨基酸组成与其生物学活性的关系 ,尚未见报道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削…  相似文献   

4.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儿童期钙营养不足的后果是成年后(特别是40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增加。维生素D能最大程度促进钙在消化道的吸收。近几年来,人们对维生素D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人体认知功能、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发生均有关[1,2]。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来说,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就显得尤为重要。血清25-(OH)D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水平的有效指标[3]。通过测定超声波在胫骨、桡骨等骨骼中的传播速度(SOS)值,评价骨密度水平来反映骨营养情况。本研究通过分析食奶量不同的600例儿童血清25-(OH)D及骨密度水平,探讨本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及骨营养情况,为本地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类骨量随年龄的增长大体可分为下述 6个时期 :1.骨量增长期 :从出生至 2 0岁 ,随年龄增长骨量持续增加。其中 7~ 8岁的男女儿童以及 13~ 14岁的女少年和 15~ 16岁的男少年有两个快速的骨量增长期。该期男性增长速度快于女性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 .2 %和 1.9% ,这也是最终男性骨密度峰值高于女性的原因。2 .骨量缓慢增长期 :从 2 0~ 30岁 ,骨量仍在缓慢增加 ,年增长率为 0 .5%~ 1%。3.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 :从 30~ 4 0岁 ,骨骼生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峰值期 ,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 ,该期约维持 5~ 10年。4 .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6.
青春期全身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鸿毅  邹劲涛 《医学综述》2008,14(2):268-270
使峰值骨量达到最大化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策略,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影响峰值骨量最敏感的时期,人体50%的峰值骨量是在青春期获得,如在此时期达不到最佳骨量,对人一生骨骼健康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青春期少年骨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人体60%~80%的峰值骨量由基因即遗传因素所决定,目前大多数基因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环境因素对骨量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其中以钙摄入量、体育锻炼、体质量和身高、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大。  相似文献   

7.
孙彦香 《当代医学》2014,(33):29-30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0~6岁儿童超声骨强度状况以及相关的临床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体检的0~6岁儿童229例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体检儿童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按照儿童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频率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其SOS值的差异水平。结果(1)从不服用组儿童的超声骨强度状况优于偶尔服用儿童,偶尔服用儿童的超声骨强度状况优于经常服用儿童,且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从不服用组儿童的超声骨强度状况优于偶尔服用儿童,偶尔服用儿童的超声骨强度状况优于经常服用儿童,且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0~6岁儿童儿童来说,对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量是影响儿童骨强度状况的因素,应加强相关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骨强度。  相似文献   

8.
正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若在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1]。复合钙2号作为钙补充剂预防儿童钙缺乏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已经应用多年,但缺少相关临床观察。本研究通过对骨矿物质含量偏低的婴幼儿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复合钙2号补钙效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以2010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观察对  相似文献   

9.
骨碱性磷酸酶在婴幼儿佝偻病诊断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近年来由于重视预防工作 ,其患病率有所下降 ,但仍高达 2 6 .7% [1] 。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 ,笔者于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门诊 12 0例婴幼儿佝偻病采用血骨碱性磷酸酶对婴幼儿佝偻病进行检测方法进行简易诊断及病因方面的研究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随机选取儿保门诊患儿 ,按照全国佝偻病防治协作组修订的诊断标准[2 ] ,初筛出 12 0例婴幼儿佝偻病作为研究对象。男 83例 ,女 37例 ,最小年龄 2个月 ,最大 3岁 2月 ,其中 0岁组 5 5例 ,1岁组 4…  相似文献   

10.
梁秋荣  张梅 《中原医刊》2007,34(5):15-16
目的 研究年轻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超声骨参数的变化,以了解此疾病对峰值骨量期骨量的影响。方法 测定健康对照组(A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B组)两组研究对象的跟骨超声骨参数。结果 B组超声传导速度(SOS)、振幅衰减(BUA)和骨硬度指数(STI)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病程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骨代谢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骨转换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石骨症为一种罕见的泛发性骨硬化症及骨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大理石骨,泛发性脆性骨硬化症,硬化性骨增生性骨病,粉笔样骨[1]。1904年由Albers-Schonberg发现[2],通常表现为骨骼受累,大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发病原因尚不  相似文献   

12.
安凌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14):F0004-F0004
在儿童营养与骨骼发育的研究方面,国际上研究最多的膳食因素有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等.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尽管骨质疏松通常在更年期后才发生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支持这种疾病是儿科疾病在中老年时期的表现。生命早期取得的峰值骨量和生命后期的骨质丢失率.是影响个体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在锌与骨骼发育方面有很多研究证明锌在维持正常骨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锌缺乏会发生骨转换异常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症,补充含锌制剂这些情况可得到改善。因此.在防治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的治疗中只注意钙的补充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锌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了钙磷代谢紊乱及骨骼发育障碍。为了解骨碱性磷酸酶(BALP)测定在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114名佝偻病患儿进行了诊疗前后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及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峰值骨量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本地区腰椎骨密度参考数据库,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435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骨密度值,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模型的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其中20~50岁者(631例)为峰值骨量研究组.结果:本地区女性腰椎前后位L2、L3和L2~L4峰值骨量出现在34~35岁,而L4在26~27岁;达到峰值骨量后骨密度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且均以三次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均对峰值骨量有影响作用,体重影响最大.结论:本地区女性峰值骨量水平较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偏低,骨峰值年龄也较早出现;三次回归是建立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图的最优分析模型;合理的营养和保持适当的体型,有利于成年期较高峰值骨量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Graves病患者骨和矿物质含量的改变,峰值骨量期骨量的影响及骨量丢失发生比的差异等骨代谢的相关特征.方法 测定健康对照组、Graves病组、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Graves病组4组研究对象的血尿钙磷、骨密度及跟骨超声骨参数.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Graves病组尿钙磷、骨密度、超声传导速度、振幅衰减、骨强度指数及骨量丢失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P<0.05,P<0.01),而与Graves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由于骨转换形式不同,病程早期甲亢比糖尿病更易影响骨代谢,更易发生骨质疏松,2型糖尿病合并Graves病在就诊时就可存在骨和矿物质的代谢不良,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早期采取以预防性用药与原发病治疗并进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Graves病所致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培养下的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OC)骨吸收功能的差异,以及骨吸收关键基因ATPasea3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为体外实验奠定基础。[方法]机械分离和诱导培养,即从新生24h的大鼠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D3诱导大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 like cell,OLC),对获得的OC进行形态和骨吸收功能观察,并测定OC骨吸收关键基因ATPasea3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OC和OLC均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与细胞共培养骨片上可形成骨吸收陷窝;诱导法培养出的OLC数目多于机械分离法,但诱导早期陷窝较之小而浅,诱导后期基本接近OC;OC骨吸收关键基因ATPase a3的mRNA,在机械分离8h与诱导培养6天的细胞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但都远少于培养8天的表达量。[结论]诱导法可以培育出大量的OLC,优于机械分离法,但早期骨吸收功能较弱,OC骨吸收功能与其核数相关。后期的OCL与机械分离OC接近,可以用于各类实验。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刘丽  薛暄  孙艳 《求医问药》2014,(16):35-36
目的:探讨对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分析这项指标与儿童佝偻病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北京中生金域镇科技开发总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儿保科进行体检的264例0~3岁婴幼儿骨碱性磷酶的活性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骨碱性磷酶与儿童佝偻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这264例0~3岁婴幼儿中,BALP的活性<200U/L(正常)的婴幼儿有45例(占17.0%),BALP的活性在200-250U/L之间(亚佝偻病)的婴幼儿有191例(占72.3%),BALP的活性>25OU/L(佝偻病)的婴幼儿有28例,(占10.6%)。佝偻病的发病率与婴幼儿的性别无关,与婴幼儿的年龄呈反比。结论:对0~3岁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对临床上诊断佝偻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有效地提高佝偻病的检出率,为早期发现佝偻病提供重要依据。此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都匀市3 ~18月儿童佝偻病发生情况,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儿童佝偻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免疫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活性.结果:2 010例婴幼儿中,临床症状诊断佝偻病患儿391例,占19.45%,NBAP检测诊断佝偻病阳性率为43.68%,血清NBAP≤200 U/L 1 132例,占56.32%;201 ~250 U/L 731例,占39.40%;>250 U/L 147例,占7.3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阳性率逐渐减低.结论:血清NBAP测定与临床体征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婴幼儿佝偻病的诊断.同时,定期开展婴幼儿群体血清NBAP水平普查,可为婴幼儿佝偻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邹劲涛 《柳州医学》2005,18(3):125-127
1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后果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的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矿密度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矿物质的含量一“克”来表示,任何个体的骨矿密度是峰值骨量和骨丢失量两者的综合。骨质量则是包括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的积累性破坏(显微骨折)和骨的矿化程度在内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58例儿童骨强度检查结果。方法门诊体检儿童458例,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Omnisense 7000P型定量超声仪测量胫骨超声波传播速率(SOS),儿童骨强度采用Z值(Z-Score)进行比较,将测量结果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2例≤6个月儿童骨强度异常率为45.08%,157例7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异常率22.93%,179例>1岁儿童骨强度异常率8.38%,年龄别之间骨强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6,P<0.05),不同的性别之间骨强度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P>0.05)。结论 458例儿童骨强度检查结果提示,年龄会对骨强度造成影响,对指导儿童骨骼的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