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干扰素则不是可选择的一线用药[1].替比夫定是1997年中国新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它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广泛报道,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观察较少.本研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中国作为流行区之一,目前约有7 000万~8 000万慢性HBV感染者,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85%以上的肝细胞癌是由慢性HBV感染所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随着国家层面的调控,药物可及性增加,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开始启动抗病毒治疗,然而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即使是服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仍有约20%的患者无法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维持在低病毒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3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除1例患者自愿放弃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外,其余72例患者均进行正规疗程治疗,用药依从性良好。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用药护理、定期随访、复查可有助于提高其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干扰素则不是可选择的一线用药。替比夫定是1997年中国新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它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广泛报道,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观察较少。本研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3年的1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已知4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8个病毒耐药位点使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Sanger法)直接测序,检测耐药;统计分析病毒基因型耐药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预后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CHB患者共有47例(29.8%)出现了病毒基因型耐药,常见的变异位点为204M-I(18例)、204M-V(8例)、181A-T(10例)、181A-V(5例)、180L-M(14例)。有家族史、HBeAg阳性,既往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倍患者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发生率分别为38.8%,34.8%,34.6%和50.0%。COX多因素回归还发现HBV-DNA基因型耐药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OR值为4.704(95%CI:1.199~18.454)。结论 Sanger法直接测序是HBV-DNA基因型耐药的可靠方法。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eAg阳性以及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基线ALT≥5倍患者中病毒耐药比例显著增加;HBV-DNA基因型耐药还增加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核苷(酸)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至2018年10月13日。纳入经核苷(酸)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序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后提取相关的数据,最后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48周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血清学阴转率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阴转率。结果治疗组HBeAg的血清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4,95%CI:1.84~4.41,P0.00001)。治疗组HBsAg的血清学阴转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19,95%CI:2.96~22.67,P0.0001)。有3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均发生在治疗组,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在长疗程(48周)中,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增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不采取积极的干预,部分患者最终将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慢性HBV感染诱导患者免疫疲劳,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但很难彻底清除病毒,除了肝细胞内HBV复制模板ccc DNA的持续存在外,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免疫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患者采取中医情志、艾灸、按摩推拿、食疗等中医护理措施。结果:83例患者都不同程度达到临床疗效,并有着较好的生活质量,其中4例HbsAg阴转。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恰当的护理措施能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曹海燕  蔡胜蓝  张妍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地分析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越早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之一,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越有可能改变患者顸后.在挽救生命的紧急关头,不必拘泥于哪一种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其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新药不断出现,临床医师面临的新课题之一就是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如何在诸多核苷(酸)类似物中选择更为适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为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位居我国10种传染病发病率之首,其中25%~40%可以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抗HBV药物有2类,一类为干扰素,另一类为核苷/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最常用的3种核苷/核苷酸类似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特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比较,在体质指数、脂肪肝指数、血脂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68例,NASH 62例,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胺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2、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腹部彩超。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肝指数(FLI)、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合并脂肪肝组BMI、ALT、HOMA-IR、FLI水平较正常范围升高,其ALT、TCHO、TG、LDC-C均显著低于NASH组;乙肝合并脂肪肝FLI≥60组比较FLI<30组,ALT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FLI更加敏感地反应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代谢紊乱程度,联合检测FLI与HOMA-IR比单独HOMA-IR更准确地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倾向。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但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但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患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联合药物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α-干扰素(IFN -α)曾是惟一获准用于抗HBV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增强HBV抗原在肝细胞表面的表达,抑制病毒RNA前基因组的包装,它还是CD8+细胞细胞毒作用的重要媒介.但其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 即使是经过严格选取的患者接受标准疗程后也仅有约30%~40%持续应答(即持久的HBV DNA和HBeAg转阴,血清ALT复常)[1].IFN-α的不良反应则比较明显,包括感冒样症候、发热、肌痛、轻微骨髓抑制、情绪改变,如抑郁等.此外,有免疫抑制者,失代偿肝硬化者等对该药不能产生有效的应答或导致病情恶化[2].故寻找另外的抗病毒途径显得迫切和重要.近年来第二代核苷类似物的应用为乙型肝炎(乙肝)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已在世界范围获准治疗慢性乙肝的拉米夫定(lamivudine)就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 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初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1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乙型肝炎组),均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持续抗病毒治疗96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48、96周时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出凝血时间、Child-Pugh积分及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①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发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的例数逐渐增加,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肝储备功能方面,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着治疗的延长,白蛋白不断升高,总胆红素持续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减小,两组患者治疗48及96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Child-Pugh积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显示,白蛋白升高水平、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下降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组最高,肝硬化代偿组次之,慢性乙型肝炎组最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情况。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应答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似,同时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阶段乙型肝炎患者肝储备功能,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试验中受试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患者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试验,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心理指导,试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性的心理分析并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试验患者来说,应对其实际心理情况仔细进行分析,并给予对症心理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抗病毒治疗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预后的关键[1-2],既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还能减缓肝硬化进程,甚至实现肝组织结构重塑和肝硬化逆转[1-3]。干扰素是最早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患者耐受性较差[4]。因此,目前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倾向于使用其他抗病毒治疗方法,如口服核苷(酸)类似物[5]。口服核苷  相似文献   

20.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HBV的耐药性问题[1]。目前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均可出现耐药性。特别是近年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即存在耐药位点突变,即预存耐药变异(pre-existing antiviral resistance mutation),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