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85例CML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600 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结果表明:中位随访21(9-78)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为8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67.1%,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6.4%。中位达CHR时间为1(1-3)个月,中位达CCyR时间为6(1-24)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8.7±1.3)%、(96.5±2.5)%、(90.1±6.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7.6±1.6)%、(96.1±2.2)%、(90.0±1.4)%。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获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初治组与复治组之间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OS与仅达到血液学缓解(CHR)的患者O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6),但PFS尚无差别(p=0.20)。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WBC数100×109/L,Hb水平≥130 g/L,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比例≤0.05为预示患者易于达到MCyR或CCyR的独立有利因素(p值分别为0.024、0.036、0.024)。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无论对于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均应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从2003年12月起对151例CML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生存(OS)和疾病进展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可评估的患者142例,中位伊马替尼治疗时间21.5(6~78)个月.①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分别为98.9%、82.6%、76.1%和29.3%,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②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OS率分别为100%、(97.3±1.9)%和(95.8±2.4)%;加速期患者分别为(84.7±8.2)%、(77.0±10.4)%和(69.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62.9±8.9)%、(41.9±9.2)%和(28.5±9.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8.9±1.1)%、(93.9±2.7)%和(93.9±2.7)%;加速期患者分别为(68.9±10.6)%、(61.3±11.9)%和(61.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36.4±8.8)%、(25.4±8.1)%和(10.1±8.2)%,三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③对92例慢性期患者进行分析,初发组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P值分别为0.015和0.010);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获得的疗效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获得CCyR患者疾病进展比例低于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和未获得MCyR患者(P=0.0099);根据Sokal评分,低危组患者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危和高危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3和0.0024),且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P=0.0467).④伊马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患者多可耐受.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较高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对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治疗反应、结局以及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国内76个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确诊、年龄≥18岁、确诊后6个月内接受氟马替尼或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且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CML慢性期病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减少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选择偏倚, 比较两种TKI的治疗反应及结局。结果研究最终纳入4 833例接受伊马替尼(4 380例)和氟马替尼(453例)作为一线治疗的成人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组中位随访54(IQR:31~85)个月, 7年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子学反应4(MR4)和分子学反应4.5(MR4.5)累积获得率分别为95.2%、88.4%、78.3%和63.0%。7年无治疗失败生存(FF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1.8%、93.0%和96.9%。氟马替尼治疗组中位随访18(IQR:13~25)个月, 2年CCyR、MMR、MR4和MR4.5累积获得率分别为95.4%、86.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染色体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法对80例Ph+的CML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同时对比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CML患者染色体的改变情况及疗效。结果 80例Ph+的CML患者中有11例合并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有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伊马替尼(TKI-Ⅰ)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CCyR)(占87.5%),其中有7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17.5%),10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5%),13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32.5%),5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 达沙替尼/尼罗替尼(TKI-Ⅱ)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3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占82.5%),其中有16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40%),9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2.5%),5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3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7.5%)。结论 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的Ph+CML患者更容易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或不耐受性,尤其是加速期和急变期,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CML的治疗在长期疗效上相差不大,但近期效果二代优于一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5例CML慢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伊马替尼组和伊马替尼联合INF-α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率(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率(CMR)以及总体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 在用药6个月时联合组的CCy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60.6%对41.6%,P<0.05),从12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和12个月时联合组的MMR+C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71.2%对34.8%,77.3%对52.8%,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okal积分进行风险分层后,低、中危患者的CCyR率在6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77.8%对52.6%,75.0%对46.7%,P<0.05),从12个月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危患者的MMR+CMR率在6和12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6个月:85.2%对36.8%,90.0%对36.7%,P<0.05;12个月:88.9%对57.9%,90.0%对56.7%,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高危患者之间差异一直无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组和联合组在用药6、12、24和36个月时的OS率分别为100%、100%、96.8%、90.0%和100%、100%、97.9%、93.1%,PFS率分别为97.8%、95.5%、91.9%、85.5%和98.5%、95.5%、91.5%、86.2%,OS率(μ=0.427,P=0.514)、PFS率(μ=0.556,P=0.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常见不良反应均有血细胞减少、水肿、体重增加、骨痛、皮疹和肌肉痉挛,联合组还有流感症状、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肢体感觉障碍等,联合组有Ⅲ、Ⅳ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增加的趋势.结论 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能够更快地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和分子学反应,尤其对于低、中危患者,而高危患者联合用药无明显意义.在用药36个月内,联合用药并未明显提高生存率,且有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和患者生存情况,并初步探讨影响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95例CML患者随访至2006年10月31日,分析患者的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①慢性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95.5%患者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其中遗传学资料完整的52例患者中初治19例,复治33例,初治组治疗后6、12、18、24、30个月的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分别为84.2%、84.2%、89.5%、89.5%和94.7%,复治组分别为36.4%、39.4%、39.4%、39.4%和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患者治疗后12、24、36、50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98.1±1.9)%、(87.8±7.1)%、(81.9±8.7)%和(81.9±8.7)%.②加速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70%患者获得CHR,10%获得MCyR;治疗后12、24和36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63.0±17.7)%、(15.8±14.3)%和(15.8±14.3)%.③急变期组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57.9%患者获得CHR;治疗后12、24个月预期生存率分别为(40.6±12.3)%和0.④对慢性期组进行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无其他治疗是影响无进展生存和获得MCyR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①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CML慢性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作为替换治疗药物或用于加速、急变期治疗,因此伊马替尼应明确作为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②伊马替尼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CML也能获得一定血液学、遗传学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证达沙替尼在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59例、加速期25例、急变期35例.慢性期患者剂量为100 mg每日1次,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剂量为70 mg每日2次,评估患者血液学反应、遗传学反应、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疗程中位数分别为19.32、20.99及3.22个月.59例慢性期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 30例(50.8%),其中25例(42.4%)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达到MCyR的中位时间为12.1周;获得MCyR的慢性期患者无一例出现进展及死亡.25例加速期患者的CHR率、主要血液学缓解(MaHR)率分别为52.0%、84.0%,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为16.0、12.1周,获得MCyR 10例,其中9例为CCyR;加速期患者中位PFS期为25.7个月.35例急变期患者的CHR率、MaHR率分别为17.1%、31.4%,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均为12.1周;MaH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1.2个月;8例急变期患者获得MCyR,MCy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3.2个月;急变期患者的中位PFS、OS期分别为4.3、16.7个月.达沙替尼治疗相关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但通过剂量调整以及支持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慢性期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ANC)、血小板减少比例分别为52.5%、61.0%,进展期患者发生率均在80%以上,仅1例进展期患者因为达沙替尼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而终止治疗.达沙替尼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胸腔积液、头痛、肺炎、腹泻,总体而言进展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慢性期患者.结论 达沙替尼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各期CML患者可获得相对持久的血液学甚至细胞遗传学缓解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7月新诊断的58例Ph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伊马替尼组和干扰素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效应率、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联合化疗组(P〈0.05)。结论:伊马替尼和干扰素联合化疗都可作为CM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应依据不同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400 mg,口服,每日2次,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小耐受的CML患者,中位尼罗替尼治疗时间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尼罗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小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76%)和皮疹(46%).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7%)、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均为26%).患者大多可耐受.进展期(包括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廊发牛率明显高于慢性期.35例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CML慢性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38.5%,明显高于进展期患者(22.2%).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进展期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期.18个月预期总体生存率为(93.5±1.0)%.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于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我国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血浆谷浓度水平,以及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全国6家综合性医院入组的416例CML患者进行伊马替尼治疗后血浆谷浓度检测,评价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的相关性以及与剂量、疗效的关系.结果 ①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均无明显相关性.②中位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为1271( 109 ~4329) μg/L.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伊马替尼服用剂量有关,服用剂量<400 mg/d、400 mg/d和>400 mg/d组在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969±585)、(1341±595)和(1740±748)μg/L(P <0.01).③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与未获得CCyR患者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1337±571) μg/L和(1354±689)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5).④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部分患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我国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大;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其获得CCy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增加伊马替尼剂量能提高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于部分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与第一代TKI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本中心使用达沙替尼(n=10)、尼洛替尼(n=26)或伊马替尼(n=44)治疗≥3个月的CML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检测,并将上述指标与患者的临床疾病缓解状态及预后评估相关联分析。结果: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治疗的3组CML患者外周血Th1比例(Th1/CD4+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例数分别为80.0%、16.6%和27.5%,其中达沙替尼组Th1比例值30.86%±9.75%显著高于尼罗替尼组17.37%±9.35%(P 0.001)和伊马替尼组20.79%±9.01%(P 0.001)。3组患者外周血CD8+T比例(CD8+T/Lymphocyte)各组无显著差异(P 0.05), Th2比例(Th2/CD4+T)也无显著差异(P 0.05)。Treg比例(Treg/CD4+T)达沙替尼组1.31%±0.10%显著低于尼洛替尼组2.65%±0.97%(P 0.001)和伊马替尼组2.99%±1.40%(P 0.001)。统计分析所有用药治疗后的患者:Th1比例高于正常上限25.8%的患者(n=28)中:84.62%为C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71.43%为MMR(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71.43%为MR4.5; Th1比例正常范围内11.8%-25.8%的患者(n=45)中:90.7%为CCyR,75.56%为MMR,75.56%为MR4.5;而Th1比例低于正常下限11.8%的患者(n=21)中:57.14%为CCyR,47.62%为MMR,47.62%为MR4.5。结果显示Th1升高组及正常组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及更深的缓解度。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CML在TKI治疗中,Th1比例升高或正常提示更大的CCyR、MMR、MR4.5机率,而达沙替尼相比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能显著提升患者Th1水平、降低Treg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早期BCR-ABL转录本水平的预后价值,为CML患者早期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接受伊马替尼—线治疗CML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不同BCR-ABL转录本水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体生存(OS)率,并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BCR-ABL转录本>10%组(92例)、>1%~10%组(94例)、≤1%组(65例)的PFS率分别为53.3%、71.3%、86.2% (P<0.05),OS率分别为92.4%、96.8%和93.8% (P>0.05).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时BCR-ABL转录本>10%组(22例)、>1%~10%(50例)组、≤1%(110例)组PFS率分别为27.3%、66.0%和82.7%(P<0.05),OS率分别为86.4%、94.0%、1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及6个月BCR-ABL转录本水平为影响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及6个月BCR-ABL转录本水平对CML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100~140 mg·d-1达沙替尼进行治疗,评估达沙替尼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耐受性。结果本次研究过程中12例BCR/ABL患者中10例患者得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获得率为83.33%,12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4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临床细胞学效应的缓解率为58.33%。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贫血3例,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本研究的所有不良反应均发生在用药治疗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用于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状态,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引起的骨髓形态学变化 ,并探讨其与血液学、遗传学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117例Ph阳性CML患者 ,包括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 5 4例、加速期 4 1例、急髓变期 2 2例 ,日服伊马替尼 4 0 0或 6 0 0mg,持续 18个月以上。结果 治疗18个月内 ,各期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显著降低、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显著减少、骨髓无CML特征的比例显著增加 ,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粒、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P值均 <0 0 5 )。获得血液学疗效者骨髓形态持续正常。治疗中发生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还是增生活跃以上与血液学和遗传学疗效密切相关 :慢性期患者其遗传学有效率分别为 5 8.8%和 86 .5 % (P =0 .0 35 ) ,加速期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2 6 .3%和 75 .0 % (P =0 .0 0 4 ) ,急变期患者生存期短于 6个月者比例分别为 77.8%和 16 .7% (P =0 .0 0 9)。在CML进展期 ,治疗 1个月时骨髓形态学无CML特征与有CML特征者相比 ,加速期患者 18个月疾病进展率显著降低 (分别为 2 5 .0 %和 75 .0 % ,P =0 .0 2 8)、总生存率显著升高 (分别为 75 .0 %和 11.8% ,P =0 .0 0 4 ) ;急变期患者获得血液学效应的比例显著增加 (分别为 10 0 .0 %和 4 0 .0 % ,P =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基线ABL激酶区点突变对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 34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每日2次,中位随访时间14(1.5 ~50)个月.于治疗前(基线时)及治疗后每6个月检测ABL激酶区点突变,同时评估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疗效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4例患者中慢性期13例、进展期21例(加速期11例及急变期10例).慢性期与进展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0%及30% (P =0.027),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70%及20%(P=0.005).慢性期与加速期患者4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8±11.6)%及(20.5±12.9)%(P<0.01).17例(50%)患者基线时检出ABL激酶区点突变.基线时有突变患者完全血液学反应(CHR)、MCyR、CCyR及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分别为56%、43%、37%及31%;无突变患者分别为59%、53%、41%和18%(P值均>0.05).具有体外对尼洛替尼高度敏感性突变[即半数抑制浓度( IC50)≤150 nmoL/L]、体外对尼洛替尼敏感性未知的突变及无突变患者的CHR、MCyR、CCyR率相当,而具有体外对尼洛替尼高度不敏感性突变(即IC5o> 150 nmol/L;Y253H、F359V/C、T315I)的患者CHR和MCyR率仅为17%,6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CCyR,治疗24个月内均疾病进展.结论 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可产生持久性疗效,其疗效在CML慢性期优于进展期患者.尼洛替尼对基线时突变为Y253H、F359V/C、T315I的患者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疗效。方法对75例Ph^+CML加速期患者和49例急变期患者持续口服伊马替尼400mg/d或600mg/d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加速期:中位追踪23.0(1.0~64.0)个月,累积获得的血液学总有效率为93.3%,包括完全血液学缓解(CHR)85.3%和回到慢性期(RCP)8.0%,无效6.7%。累积获得的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33.0%,其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28.0%,获得CCyR患者中主要分子学缓解(MMoR)率为47.6%。治疗有效者中,预计4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2%和52.2%。全部患者中,严重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7.3%、34.6%和45.3%。急变期:中位追踪4.5(0.3~63.0)个月,累积获得的血液学总有效率为63.3%,包括CHR44.9%和RCP18.4%,无效36.7%。累积获得的MCyR率和CCyR率均为12.2%,其中MMoR率为33.3%。治疗有效者中,预计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2.8%和46.0%,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15.8%和21.0%。全部患者中,严重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75.5%、71.4%和73.5%。结论①伊马替尼对Ph^+CML的疗效随疾病进展的程度递减,严重血液学毒性递增。②多数加速期患者PFS期明显延长,特别是获得持久CCyR甚至MMoR者。③绝大部分急变期患者血液学效应短暂,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cl-1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CML各组Mcl-1和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0~3.465,P〈0.05)。Bcr/Abl 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0~1.196,P〉0.05)。CML病人Mcl-1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cl-1和Bc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51例CML病人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CML慢性期病人治疗3个月时97.8%(45/46)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用药1年后,79.4%(27/3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9%(1/34)获得次要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未获得遗传学反应,29.4%(10/34)获得完全分子遗传学缓解;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0%、91.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85.3%、73.1%。3例CML加速期病人1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CML急变期病人均死亡,总病程分别为9、15个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病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且不良反应少,但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