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滴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FD的理想方案。方法:84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多潘立酮+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法莫替丁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4周后对患者腹胀、上腹部不适、早饱、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6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中西医结合组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低(P<0.01);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5.7%和66.7%,对照组的分别为64.3%和35.7%,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92,P<0.05;"2=8.2,P<0.01)。结论:藿香正气滴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是一个理想的FD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阿米替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仅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停药后均自行缓解。结论:多潘立酮+阿米替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对促进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肝郁脾虚证患者脑肠肽CCK、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FD肝郁脾虚证的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多潘立酮组)与治疗组(多潘立酮片+中医情志护理)各30例,均治疗23 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CCK、5-HT水平。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显效率为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6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CCK、5-HT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情志护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可能通过降低血中CCK、5-HT的含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多潘立酮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2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低于观察组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消化不良、腹痛分级量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有效提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十三味和中丸治疗老年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疗程4周,观察4周后患者主要症状、证候疗效及钡条胃排空率。结果:2组内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钡条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患者治疗后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等症状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钡条胃排空率比较,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十三味和中丸治疗老年肝胃不和型F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肝消痞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Ⅱ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清肝消痞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口服,服药4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10%,对照组73.1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肝消痞胶囊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评估胃肠起搏器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9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下垂患者,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胃肠起搏器进行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刺激,通过临床症状、EGG、X线钡餐造影和胃排空试验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胃肠起搏器治疗后,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超过8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远低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EGG明显改善(P<0.05 vs治疗前),部分患者行胃排空试验,结果明显改善,而对照组EG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下垂患者经胃肠起搏器治疗后,胃的体位显著上升。结论:胃肠起搏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脾养儿颗粒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神经肽Y水平,腹痛、腹胀的改善情况及症状总分评分。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总有疗效95.35%优于对照组72.09%(P<0.05);两组胃动素、胃泌素及神经肽Y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痛、腹胀、症状总分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采用醒脾养儿颗粒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儿胃动素、胃泌素及神经肽Y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完全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一般治疗+多潘立酮(吗丁啉)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侧足三里及内关穴穴位贴敷,两组疗程均为1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给予症状评分,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足三里及内关穴穴位贴敷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氟西汀联合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给予氟西汀10 mg/d,每晚睡前口服,多潘立酮10 mg,3次/日;对照组单用多潘立酮10 mg,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药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的第2、4、6、8周及随访时(第12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治疗2周、8周和12周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6%、87%和84%,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8%、31%和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氟西汀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消化酶联合雷贝拉唑、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给予复方消化酶联合雷贝拉唑、多潘立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成本/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复方消化酶联合雷贝拉唑、多潘立酮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对其的疗效。方法:对100名正常人和100例FD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Zung)评分;将伴有抑郁症状的F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抗消化不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抗抑郁治疗。治疗6~8周,两组治疗后再行量表评分。结果:Zung量表评分显示39%的FD患者有抑郁情绪,正常人及FD患者的量表评分(19.25±5.67和53.91±11.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59,P<0.01);对照组和实验组消化不良控制总有效率分别是45%,84%,差异有显著性(χ2=6.39,P<0.01)。结论:FD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抗抑郁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FD患者的抑郁和消化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胃消痞导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7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益胃消痞导滞汤治疗;对照组30例,用多潘立酮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治愈率为7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治愈率为36.6%;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胃消痞导滞汤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4.
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我院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1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在给予多潘立酮10 mg tid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口服三环类抗焦虑药物;对照组仅给予多潘立酮10 mg tid,均4周为一疗程。凡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给予克拉霉素0.5 mg bid+阿莫西林1.0 bid+奥美拉唑20 mg bid,两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的情绪干预并配合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更快得到控制或缓解。  相似文献   

15.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8%(31/33)和75.8%(25/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多潘立酮10 mg,3次/d,和/或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 d分别进行消化症状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综合护理,可起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于永敏 《临床医学》2013,33(1):36-37
目的 观察采用帕罗西汀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安定(5 mg/d)、谷维素(60 mg/d);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20 mg/d)与多潘立酮(30 mg/d)联合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的变化.结果 两药联合治疗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对腹胀、嗳气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5%和81.2%,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帕罗西汀与多潘立酮联合应用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固本益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7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胃炎胶囊20mg/次,2次/d;多潘立酮片10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固本益胃汤。2周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本益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卢世建 《临床医学》2008,28(9):79-80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189例经胃镜检查Hp阳性的F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500 mg,均2次/d,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每天2次和多潘立酮10 mg,3次/d,治疗1周.治疗后一个月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并进行症状评分及疗效评定;随访1年再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并进行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81.9%,其中Hp根除组1个月后和1年后的症状改善显效率分别为38.9%、32.5%与对照组的12.6%、7.3%及Hp根除失败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除Hp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改善FD症状,可作为治疗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医用三氧自血疗法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同期就诊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三氧自血疗法。同期观察4周,对其疗效和肝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三氧自血疗法治疗组有效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44.7%)。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S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也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三氧自血疗法对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治疗作用,能提高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