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脑动脉狭窄影响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脑梗死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对所有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脑血管造影显示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脑血... 相似文献
2.
夏俊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107-10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CTA检查后,根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61例)和非高血压组(19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均较高,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颅外血管病变与多支病变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年龄(r=1.551,P<0.05)、高血压病(r=2.106,P<0.05)、糖尿病(r=1.834,P<0.05)、高血脂(r=1.996,P<0.05)等均为脑血管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为脑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血管病变,且血管狭窄重度狭窄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临床干预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与脑动脉狭窄分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与脑动脉狭窄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38例,根据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单独颅内狭窄(150人)、单独颅外狭窄(126人)、颅内外并发狭窄(162人)三组,比较三组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差异.结果 颅外狭窄组、颅内外并发狭窄组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狭窄组(P均<0.05),而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问CRP水平比较,只有颅内外并发狭窄组水平显著高于颅内狭窄组(P<0.05).三酰甘油等其它因子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叉(P均>0.05).结论 炎症标志物,而非传统危险因子,与脑动脉狭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丽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2):67-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98例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患者,按照脑动脉狭窄程度(TIMI分级)分为I级组29例,II级组41例和III级组28例,选取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的扩张性、僵硬度、斑块指数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I、II、III级组患者的IMT、僵硬度、斑块指数及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张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三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IMT、僵硬度、斑块指数与TNF-α、IL-6及CRP水平呈正相关,扩张性与TNF-α、IL-6及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炎性因子均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标记物,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通过监测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脑梗死患者280例纳入研究,经头颅320CTA或MRA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及动每支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动脉狭窄数量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102例和多支动脉狭窄组178例;以颅内动脉狭窄评分作为评价狭窄程度的标准,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低分组126例和高分组154例;分别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狭窄负荷呈正相关(P<0.05);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多支动脉狭窄(OR=4.900、3.139、1.945、1.861)与动脉狭窄高分组(OR=4.900、3.139、1.945、1.8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这4种危险因素均能使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增多及狭窄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临床症状对侧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356例患者中,TACI组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P〈0.05);38.9%(35/90)PACI患者、43.7%(28/64)POCI患者、43.6%(24/55)TACI患者和45.6%(67/147)LACI患者存在颅内动脉50%以上狭窄,且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症状对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与OCSP分型相关,TACI组患者比其他三型更易出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重度狭窄组糖尿病比例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0.05);轻、中、重度狭窄组纤维蛋白原(FIB)较正常组高(P<0.01~0.05);中、重度狭窄组收缩压(SP)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0.05);重度狭窄组舒张压(DP)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重度狭窄组血尿酸(UA)较正常及轻、中度狭窄组高(P<0.01).糖尿病、SP、DP、FIB、UA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76、0.225、0.333、0.309,P值分别为0.035、0.000、0.003、0.000、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轻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 FIB(OR 1.825,95%CI 1.006~3.309,P=0.048),与中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FIB(OR 2.493,95%CI 1.241~5.007,P=0.010)、SP(OR 1.034,95%CI 1.003~1.066,P=0.031),与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4.075,95%CI 1.095~15.159,P=0.036)、FIB(OR 3.307,95%CI 1.770~6.177,P=0.000)、UA(OR 1.011,95%CI 1.005~1.018,P=0.000).结论 糖尿病、FIB、SP、UA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以其头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结果进行分组,65例确诊脑动脉狭窄患者纳入A组,35例未见脑动脉狭窄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Lp-PLA2指标差异和分析其脑... 相似文献
9.
曾德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
目的研究和分析椎基底动脉狭窄对患者后循环脑梗死(CI)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6)、稳定斑块组(n=62)和不稳定斑块组(n=52)。对3组患者的后循环CI发病率、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欧洲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对随访期内CI患者的再发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后循环CI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无斑块组或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HI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组或稳定斑块组,MMSE评分、Barthel评分、ESS评分显著低于无斑块组或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再次CI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或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患者的病情、CI发病率和预后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脑血流灌注情况(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管储备能力[血流平均速度(Vm)、搏动指数(PI)、脑血管储备功能(CVR)]、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日,两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高于入院日,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日,两组Vm、PI、CV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Vm、CVR均高于入院日,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 PI均低于入院日,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对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98例患者中,7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者20例(28.5%),颅内段者32例(45.7%),颅内、颅外均受累者18例(25.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脑动脉狭窄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行全脑DSA检查有动脉狭窄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空腹血糖(FP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纤维蛋白原(FI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病变与NDM比不论其血管累及支数及弥漫性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2)糖尿病组患者FPG、TC、TG、LDL-C、FINS、FIB、HOMA-IR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广泛,这与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糖、血纤维蛋白原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脑梗死的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由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的相应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脑动脉供血区分型模板,确定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上脑梗死的类型。结果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长期饮酒、抽烟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特点不同,重度狭窄组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AI,病灶直径<2cm)、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LPAI,病灶直径>2cm)、分水岭区梗死(BZI)、大面积梗死(LTI)、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PI、PAI+BZI、PI+BZI病灶分别0例、3例、4例、16例、0例、1例、3例、2例,而闭塞组分别为1例、2例、4例、3例、2例、5例、5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组患者梗死多表现为分水岭病灶,而穿支受累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32-1333
探讨低频超声治疗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抽取接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超声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段V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各出现1例一过性头痛,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超声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症状,降低hs-CRP水平,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67例,其中有10例患者未溶栓成功,其余57例患者溶栓成功,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栓塞部位是血管末端、用药总量>150 mg及完全梗阻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影响因素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 DSA 观察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深入分析血清胆红素含量与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合格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对照组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患者,例数为100例。根据颅内动脉有无狭窄分成两组。同时进行狭窄程度的亚组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及其亚组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与变化。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间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狭窄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高血压、糖尿病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含量偏低有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12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体检的124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组的诊断结果(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形态、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斑块发生率以及IMT增厚例数均多于对照组;两组斑块表面形态存在较大差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54.0%,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能够通过图像准确反映患者血管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