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文保  周霞  邵洁  闫婧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894-189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盆腔肿瘤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盆腔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俯卧位定位板;B组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各例病例分别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得出摆位位移数据。将A、B组摆位位移数据整理,分析出各组的摆位误差。结果 A、B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269±1.292)和(1.281±0.016)(P<0.05);头脚(Y轴):(1.926±1.816)和(1.936±1.830)(P>0.05);腹背(Z轴):(1.956±2.239)和(1.962±2.163)(P>0.05)。结论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单纯应用俯卧位定位板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方向上优于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而头脚(Y轴)方向、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位真空袋在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部放疗的患者60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固定技术放疗;B组行体位真空袋固定技术放疗;C组在真空袋固定技术基础上,在患者胸部两侧标记水平参考线。各组均拍摄正、侧位验证片,并每周拍摄验证片与初始验证片相比较。结果各组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A组X=(5.3±2.8)mm,Y=(3.8±2.3)mm,Z=(6.7±3.3)mm;B组X=(3.6±1.7)mm,Y=(3.2±1.8)mm,Z=(6.2±2.6)mm;C组Z=(3.1±1.6)mm。其中A和B组的X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Y、Z轴则无统计学意义;B和C组的Z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放疗中,应用体位真空袋固定放疗技术能使X轴误差减少,Y、Z轴无改善。在应用真空袋基础上,在患者胸部皮肤上标记水平参考线能提高精确度,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固定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对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各30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在每次治疗的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1±0.8)mm、Y(1.3±1.1)mm、Z(1.0±0.9)mm,热塑体膜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7±1.4)mm、Y(4.5±3.2)mm、Z(3.9±1.5)mm,两组的分次间误差在X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纠正后与纠正前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和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纠正后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误差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精确性高于热塑体膜组;分次内误差在每次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明显,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癌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拍摄的验证片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进行比较。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15±0.4)mm,Y轴(头脚方向)(1.35±0.6)mm和Z轴(前后方向)(0.34±0.2)mm,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X、Y方向。所发生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且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论鼻咽癌精确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谈志成 《大医生》2023,(3):33-35
目的 研究热塑体膜与真空垫固定技术对肺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热塑体膜配合体位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真空垫固定技术配合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下的摆位误差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3 mm和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3°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癌化疗患者,在体位固定操作中选择热塑体膜配合固位,可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升摆位精确度,进而提升患者化疗治疗的最终疗效,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相似文献   

6.
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个体化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乳腺癌患者40例,A组(20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B组(20例)采用真空袋、直肠癌体架和热塑体膜联合固定法固定。利用EPID拍摄患者治疗前位置验证片,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结果 B组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患者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和旋转(R)误差分别为,A组:X(2.90±1.77)mm、Y(3.85±1.98)mm、Z(3.25±1.94)mm,R(1.67±1.27)°;B组:X(1.80±0.70)mm、Y(2.30±1.17)mm、Z(1.75±1.02)mm,R(0.55±0.42)°。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Y、Z三方向摆位误差>5 mm的比例分别为A组15.0%、35%、25%,B组为0、5%、0。B组PTV外放边界由A组的7.04 mm、9.09 mm、7.86 mm缩小至4.09 mm、5.42 mm和4.21 mm。结论新方法整体摆位准确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摆位误差≥5 mm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TV的外放边界进一步缩小,减少肺和心脏等正常组织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 V-CBCT)获取不同区段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第一周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部位食管癌摆位误差的区别。方法将43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原发病灶的位置分为A组(颈段及胸上段)和B组(胸中段及胸下段),对A组病例放射治疗时利用颈肩膜固定,对B组病例利用体膜固定。应用直线加速器机载k V-CBCT在放射治疗第一周进行每天1次扫描,采集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轴)、前后(Y轴)、头足(Z轴)三个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结果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39±0.20)cm、(0.27±0.14)cm、(0.34±0.19)cm;B组(0.44±0.25)cm、(0.31±0.25)cm、(0.49±0.17)cm。三个方向上的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分别为:A组5.11 mm、4.36 mm、5.72 mm;B组6.79 mm、5.76 mm、7.38 mm。A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B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Y轴方向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载k V-CBCT可用于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值,利用该摆位误差值可估算PTV的外扩边界。颈肩膜固定的准确性要优于体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接诊的70例胸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都接受放射治疗。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5例。对照组进行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研究组患者采用低温热塑体膜方法固定,对比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患者在左右、前后、头足以及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左右方向(2.05±0.81)、前后方向(1.12±0.31)、头足方向(1.37±0.61)、三维方向(2.91±0.84),对照组患者左右方向(2.11±1.01)、前后方向(2.34±0.74)、头足方向(1.43±0.72)、三维方向(3.41±1.12),可见两组前后方向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方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部肿瘤患者采用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能够减少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从而提高摆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调强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与摆位技术。方法:采用热塑面罩和体膜等固定装置分别对10例头颈部和1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治疗过程中每周拍一次电子射野影像片(EPID),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与首次验证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照射野中心移位误差均在3 mm以内,允许误差〈3 mm。结论:应用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重复性好,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锥形束CT(CBCT)与MOSAIQ两系统用于测量胸部放射治疗(放疗)摆位误差情况。方法 2011年2月-9月,随机选择21例用热塑模固定的胸部调强治疗患者,进行同次摆位的CBCT图像采集和电子射野影像(EPID)正侧位图像采集。将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图像经iViewGT系统传输至MOSAIQ系统图像处理模块中与计划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DRR)正侧位片进行匹配,分别记录两套系统图像匹配结果在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及CBCT的旋转误差值,计算其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共获取图像106组,每组内包含一次CBCT图像和EPID图像。CBCT和MOSAIQ系统下EPID匹配结果平移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103±0.240)cm、(0.086±0.342)cm、(0.017±0184)cm和(0.005±0.214)cm、(0.004±0.0.315)cm、(0.113±0.239)cm;旋转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792±1.173)°、(0.130±1.407)°、(0.793±0.960)°,其中≤3°的概率分别为98.2%、97.2%、99.1%,最大绝对值分别为5°、3.4°、3.3°。两套系统在X、Y、Z三个方向的平移误差经配对样本检验,在Y方向P〉0.05,在X和Z方向上P值均〈0.05,两系统的测量差值有直线负相关关系。结论 CBCT和EPID在测量胸部放疗靶区中心的平移误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在做胸部放疗时有CBCT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将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中所产生的靶区位置误差,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f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未行手术治疗的II~III期NSCLC患者8例,真空体模固定体位,模拟定位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全程应用ABC系统,3D-CRT治疗肺癌原发病灶。首次摆位时,在应用ABC系统状态下,每隔3min以治疗体位在模拟机上拍摄定位片,连续拍摄5次,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内误差。治疗期间首周每天1次其后每周1次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拍摄验证片,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间误差。应用iviewGT系统分析分次治疗内及分次治疗间的误差。结果:8例患者分次治疗内误差:X轴(1.02±1.00)mm,Y轴(0.65±0.95)mm;分次治疗间误差:X轴(1.31±1.36)mm,Y轴(1.51±1.33)mm。结论:应用ABC系统后,3D-CRT的分次治疗间及分次治疗的内误差较常规适形放射治疗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其中校正前1425张、校正后1425张,比较参考图像与XVI图像并记录位置变化,统计分析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数据,确定整体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评估PTV边界,分析体重减轻(<5%vs≥5%)对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校正前,在X轴、Y轴和Z轴上分别有15.1%、12.0%、9.2%的患者系统误差≥3 mm,校正后分别下降至9.0%、0%、0%;校正前患者摆位边界≥5 mm的总百分比分别为4.9%、6.3%、3.8%,校正后降低至1.9%、0%、0.67%;体重减轻>5%的患者在Z轴、X轴两个方向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有所增加,但5 mm PTV边界足够弥补摆位误差。结论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使用kV-CBCT和NAL离线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 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 ±1.62 vs.13.41 ±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10) mm vs.(38±9) 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 ±2.03 vs.13.33 ±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 =0.041).结论 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 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 ±8) 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 ±7) mm,笫2个循环(43±7) mm及第3个循环(43 ±8) 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 vs.79%,P<0.05).结论 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三维适形放疗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外扩边界的范围。 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间我科应用三维适形放疗的247例患者进行复位前后和第N(N为随机量)次治疗前后选取固定正、侧位野拍摄等距离验证片各1张,运用HW-TPSQA软件与计划系统中的照射野数字重建影像进行比较,得出摆位误差。每例患者各个方向的摆位系统误差以Σ表示,摆位随机误差以σ表示,放疗靶区CTV到PTV外扩边界的范围以SCTV→PTV表示,依据Van Herk等推导公式SCTV→PTV=2.5Σ+0.7σ。 结果肿瘤三维适形放疗靶区CTV外扩PTV边界范围的参考数据:头颈部x、y、z方向外扩边界参数分别为1.09、0.62、2.42 mm;胸、上腹部x、y、z方向外扩边界参数分别为2.36、4.04、3.69 mm;下腹部x、y、z方向外扩边界参数分别为2.79、2.23、3.11 mm。 结论本研究为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TV外扩PTV边界范围的确定和修正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降低肿瘤靶区遗漏的可能性,使得肿瘤三维精确适形放射治疗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不同肺叶靶区外放边界,为精准放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SBRT的患者300例,回顾性分析其CBCT影像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分为热塑体模組和负压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值,计算每个肺叶的靶区外放边界值。结果两组患者左右、头脚、前后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6±0.21),(0.21±0.18)]cm、[(0.25±0.23),(0.29±0.22)]cm、(0.26±0.12),(0.20±0.18)]cm。在前后和头脚方向,两组摆位误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在X、Y、Z方向的外放边界分别为0.4 cm、0.4 cm、0.5 cm,0.6 cm、0.6 cm、0.6 cm,0.6 cm、0.7 cm、0.6 cm,0.4 cm、0.5 cm、0.4 cm,0.8 cm、0.8 cm、0.8 cm。结论放疗患者于每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可以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性;计算每个肺叶靶区外放边界值,可以为放疗医生靶区外放提供参考,在消灭肿瘤的同时并明显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颈胸上段食管癌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摆位误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颈肩膜、体膜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治疗更优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例拟行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颈肩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14)、(0.15±0.15)、(0.23±0.15)cm,而B组为(0.16±0.13)、(0.24±0.16)、(0.18±0.12)cm,A组误差数据优于B组,特别在头脚(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膜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颈、胸上端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