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输液微粒对家兔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分别在推注前、推注后2,30,60,300 min抽血检测ET-1、NO浓度,同时监测肺动脉压变化。结果合格的药物中含有数量可观的微粒,微粒进入体内,可引起肺动脉压迅速上升,血浆中ET-1、NO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现象,其变化程度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结论输液微粒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可引起血浆ET-1、NO含量发生变化,微粒导致药源性肺损害可能与ET-1、NO动态失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输液微粒对家兔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分别在推注前、推注后2,30,60,300min抽血检测ET-1、NO浓度,同时监测肺动脉压变化。结果合格的药物中含有数量可观的微粒,微粒进入体内,可引起肺动脉压迅速上升,血浆中ET-1、NO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现象,其变化程度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结论输液微粒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可引起血浆Er-1、NO含量发生变化,微粒导致药源性肺损害可能与ET-1、NO动态失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微粒对家兔血浆TXA2、PGI2及肺动脉压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输液微粒对家兔血浆TXA2和6-酮基-PGF1a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取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将三种含不同微粒数的溶液,即临床常用的静脉推注药液、同种药液经10 μm孔径滤过和经3μm孔径滤过的药液,分别注入三组家兔体内,并在推注前、推注后即刻、30 min、60 min、300 min五个时间点检测血浆TXA2和PGI2的代谢物TXB2和6-酮基-PGF1a的浓度,并进行肺动脉压监测,观察注射微粒对其影响.结果 TXB2的浓度随着5个不同的时间点时间推移均呈逐渐升高.其中A组在推注后60 min时的浓度与未推注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推注后300 min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B组在推注后60 min和300 min的浓度与未推注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血浆6-酮基-PGF1a的浓度变化显示A组中第2、3两个时间点的浓度与未注时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肺动脉压力变化呈现先高后低现象.结论为病人推注高浓度药物时,应用有效的终端过滤器进行截拦后推注较安全,对肺动脉高压与肺功能低下病人应慎用静脉推注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长期静脉输液微粒栓塞对家兔肺血管超微结构和血浆ET、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三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每日二次持续三d,分别在推注前、推注后第4天、第9天、第15天抽血检测ET、NO浓度变化,并将家兔分别在抽血后分批处死,取肺组织经电镜观察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兔肺小动脉壁、毛细血管数量发生较明显改变;血浆中ET-1、NO水平出现暂时性上升现象,其变化程度与微粒数和粒径有一定关系。结论(1)微粒数越多及粒径越大对肺毛细血管损害越严重;(2)慢性微粒栓塞后ET-1和NO浓度上升,并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着平衡;(3)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时,使用<3μm孔径的过滤器,可能是减少微粒对人体伤害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输液器多功能终端滤器截流微粒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改进临床使用的普通一次性输液器,使其终端过滤器一管多用,减少静脉用药不溶性微粒污染。方法 在过滤器侧上方,设计一倾斜带帽状开关的侧管,管径的大小与注射器乳头或输液三通管相衔接,既能过滤静脉输液药液微粒,又能过滤静脉推注药液的微粒。结果 经过滤过的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减少,直径≥10 μm微粒数分别为2.786±1.805、1.267±0.249,与经普通输液器滤过的药液微粒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次性多功能过滤器可有效截留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药液不溶性微粒,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随机抽取终端滤器输液器和普通输液器各30付,模拟静脉输液。结果显示两种一次性输液器对液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液体中加入药物后,各种规格微粒数均有增加。其中流经普通输液器的液体微粒数超过了中国药典要求。但流经终端滤器输液器的液体微粒数是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提示采用终端滤器是防止输液微粒给病人造成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器具和压力对静脉用药中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及对策.方法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的器具及加压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及头皮针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一次性输液三通管在未加压的情况下有滞留药液微粒的作用,加压后微粒显著增加.结论应重视静脉用药时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药液的病人,静脉推注药液应加过滤装置,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液微粒的来源及防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输液及输液器内的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潜在危害甚大。一旦进入体内,常引起热原样反应或末梢循环血管阻塞、组织肉芽肿、静脉炎、肺动脉炎等医源性疾病,是影响输液质量的一大难题。输液微粒的来源一、输液及药物我国1985年药典第二部规定,输液中不得检出50μm以上的微粒。同时规定每毫升输液中≥25μm的微粒不得超过5粒;≥10μm的微粒不得超过50粒(以下简称标准)。实际上尽管生产、临床严格控制,仍有不合格输液因疏忽或过期等原因进入临床。另外,许多静脉用针剂也常混有不溶性微粒,可通过输液进入体内。因此,临床使用输液及药物时仍应保持警惕。二、输液管目前,临床使用的输液管有:输液乳胶管、输血用塑料管、一次性输液塑料管,在使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引入微粒现象。特别是输液胶管,引入  相似文献   

9.
李敏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12-113
随着静脉输液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输液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不溶性微粒则是影响输液安全的关键因素[1]。这种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输液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肉芽肿、肺动脉高压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一旦进入人体,可终身存在于体内,累积到一定量时可发生发热反应。因此,需要严格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了解静脉输液中微粒对肺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从各组家兔耳缘静脉匀速注入含不同微粒的药液,根据药液含微粒大小不同,分成原液组、粗滤液组和细滤液组,5 h后将家兔处死,取肺脏观察,并在肺下叶接近胸膜处,取少量肺组织,制成切片,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合格的药液微粒污染严重,分别经<10μm和<3μm滤器截留后微粒数递减至达标,3组不同直径微粒数经秩和检验P<0.01.各组家兔肺野表面均可见多处散在的点状血灶,其中原液组病变重,细滤液组病变轻.光镜下发现原液组、粗滤液组均有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出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但原液组比粗滤液组病变严重,细滤液组仅少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肺泡腔充血,间质炎性细胞不明显.电镜下观察发现原液组、粗滤液组均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部分板层小体松解,肺泡腔内渗出物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附壁.原液组比粗滤液组病变严重,细滤液组病变不显著.结论 静脉输液中所含微粒对肺组织结构可造成损伤,颗粒大小和数量与此有密切关系;使用<3μm孔径的精密滤器,提高输液器截留效果,是减少微粒对机体肺部损害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静脉用药具与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注射器具和压力对静脉用药中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滴静脉推注的器具及加压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一次性注射器及头皮针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一次性输液三通管在未加压的情况下有滞留药液微粒的作用,加压后微粒显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静脉用药时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药液的病人,静脉推注药液应加过滤装置,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情况 ,探讨控制的对策。方法 用ZWF— 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3组未经过过滤的静脉推注药液中 ,不溶性微粒均显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 ,静脉推注药液应该滤过 ,以提高静脉推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张玲  孔志峰  徐迎春 《护理研究》2005,19(25):2278-2280
[目的]了解香丹注射液静脉输注时不溶性微粒污染情况.[方法]用两种不同的配药方法,将香丹注射液分别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10%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钠、6%右旋糖酐-40注射液配伍,在配伍后5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测定液体中不同微粒直径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香丹注射液与5种输液液体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尤以在6%右旋糖酐-40注射液中增加最为显著;配药方法、放置时间与不溶性微粒密切相关.[结论]选择适宜输液液体、规范配伍程序、现用现配是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预防静脉注射药物时,细小不溶性微粒进入患者血管内,我们用一次性静脉输液过滤器作静脉推注过滤器,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静脉输液过滤器由输入端、过滤器、输出端、防护帽构成,见图1.静脉输液过滤器由PVC制成,防护帽由HDPE制成.给患者静脉推注药物时启开无菌袋,取出静脉输液过滤器,去掉输入端的防护帽,接溶好药液的注射器,再去掉输出端的防护帽排净余气,接头皮针,然后选择血管,静脉推注药液.……  相似文献   

15.
静脉推注药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的不容性微粒污染情况。探讨控制的对策。方法 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3组未经过滤的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无意为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静脉推注药液应该滤过,以提高静脉推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临床实际用于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状况,探索静脉推注药液中微粒的截留方式。方法:使用微粒检测仪检测从临床实际中随机抽取静脉推注药液中微粒含量及药液经带有终端过滤器的头皮针后微粒含量变化。结果:临床实际使用的静脉推注药液微粒污染以粉针类较为严重,经过带终端过滤器的头皮针后,其微粒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将现有的一次性头皮针加上终端过滤器及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移置于头皮针的针栓之下,这样无论是单独进行静脉推注,还是在输液过程中进行静脉推注,药液中的微粒都能得到有效滤过。  相似文献   

17.
微粒栓塞对家兔肺超微结构的影响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了解静脉输液中微粒对肺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从各组家兔耳缘静脉匀速注入含不同微粒的药液,根据药液含微粒大小不同,分成原液组、粗滤液组和细滤液组,5h后将家兔处死,取肺脏观察,并在肺下叶接近胸膜处,取少量肺组织,制成切片,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合格的药液微粒污染严重,分别经〈10μm、和〈3μm滤器截留后微粒数递减至达标,3组不同直径微粒数经秩和检验P〈0.01。各组家兔肺野表面均可见多处散在的点状血灶,其中原液组病变重,细滤液组病变轻。光镜下发现原液组、粗滤液组均有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出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但原液组比粗滤液组病变严重,细滤液组仅少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肺泡腔充血,间质炎性细胞不明显。电镜下观察发现原液组、粗滤液组均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部分板层小体松解,肺泡腔内渗出物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附壁。原液组比粗滤液组病变严重。细滤液组病变不显著。结论静脉输液中所含微粒对肺组织结构可造成损伤,颗粒大小和数量与此有密切关系;使用〈3μm孔径的精密滤器,提高输液器截留效果,是减少微粒对机体肺部损害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加药对输液微粒数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A(100级净化台内)、B(10万级洁净房间)、C(治疗室清洁消毒后10min)、D(治疗室清洁消毒后240min)环境空气的微粒、细菌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然后分别检测加药后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A为净化环境;B较一类洁净环境;C接近二类环境标准;D细菌数超出三类环境3.13倍;A、B加药后输液的微粒数符合药典要求,C加药输液的微粒数接近药典要求,D加药后输液的微粒数超出药典要求数倍(10pm以上超4.37倍,25μm以上超8.31倍)。结论A环境是最理想的加药环境,B环境是良好的加药环境;在没有净化条件的情况下,C环境可作为加药环境,D环境不可作为加药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临床常用的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状况,探讨目前状况下在静脉推注给药时使用微粒截留器的必要性。方法研究开发一次性独立包装微粒截留器,使用GWJ-5微粒检测仪,检测按规范配制好的实际用于患者静脉推注药液在截留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的变化。结果静脉推注药液在截留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均符合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标准,但经截留后的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明显小于截留前(P<0.01)。结论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静脉推注药液必须使用微粒截留器。本研究开发的一次性单独包装微粒截留器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使用,包括单独静脉推注时、输液过程中、抢救时及麻醉用药时,具有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安全型输液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推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救手段。对部分同时需要静脉推注的输液患者,常规将输液器与头皮针管分离,再把吸有药液的注射器与头皮针管衔接推药,或衔接于输液器上的三通管进行推注药液,而临床上使用的头皮针管和输液三通管都没有过滤装置,因此,不能截留药液中的微粒,如大量的不溶性微粒直接进入人体,后果十分严重。而且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输液器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