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颞叶内侧癫癎(MTLE)致痼灶定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MTLE患者的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供的致癎灶的侧别信息,并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测到颞叶内侧部位的痫样放电的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发作期V-EEG能定侧的分别是23例(68%),29例(85%)。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查定侧符合的分别是20例(87%),26例(90%),两者的定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呈单侧分布或分布有绝对的侧别优势时,定侧意义较大,与发作期EEG对致癎灶定侧意义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癫发作间期脑血流变化对癫灶定侧的价值。方法 :4 7例癫病人发作间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速度测定 ,并与临床、脑电图定位和MRI/CT病灶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确定病灶侧的 19例病人中 ,病灶侧脑血流速度改变 (升高和降低 )的比率显著高于双侧脑血流速度对称者 ;在脑电图确定病灶侧的 2 4例病人中 ,病灶侧脑血流速度升高比率显著高于脑血流速度降低和双侧脑血流速度对称者 ;在MRI确定病灶侧的 13例病人中 ,病灶侧脑血流速度增快 7例 ,减慢 2例 ,双侧血流速度对称 4例。结论 :癫病人一侧脑血流速度增高 ,高度提示癫病灶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癫癎中的表现特点及定位致癎灶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我研究所收治的22例术前采用长程颅内电极埋置,术后病理证实为FC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作间期皮层电图(ECoG)癎样异常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IED)分为四种类型:A:独立棘波,B:重复棘慢波,C:多棘波,D:快波,以a、b、C、d分别表示头皮EEG与上述分类相对应的IED波形.发作期癫癎异常放电(ictal discharge,ID)被分为:Ⅰ型:节律性快波,Ⅱ型:棘波节律,Ⅲ型:小于8 Hz的节律性电活动.将22例患者术前头皮EEG与ECoG的数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2例FCD患者头皮EEG的IED分型中,a型占50%,ECoG的IED中,A型占36%,D型与C型各占23%.头皮EEG a型中,45%来自ECoG类型1ED.头皮EEG表现为C和d型IED的均来自ECoG的C与D型.头皮EEG的ID中Ⅰ型有7例,Ⅱ型有4例,Ⅲ型有9例;头皮EEG的ID中的Ⅲ型明显多于ECoG的Ⅲ型(X2=7.02,P=0.03).头皮EEG局限型Ⅰ型与Ⅱ型ID的部位与手术部位一致性好.结论:FCD患者头皮EEG的IED以棘波,尖波波形较多见,且表现范围较ECoG上的IED广泛.头皮EEG的ID表现以Ⅲ型为主,且定位意义不如ECoG上的ID类型.经过由皮层到头皮的传导,不论是IED还是ID,异常放电形式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当头皮EEG的IED与ID同时为局限型且部位彼此相一致时,定位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癎发作时的脑电图改变过程,提高癫癎分类的准确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 32 例癫癎发作时的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发作时脑电图阳性率为 100%。结论:脑电图是癫癎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其它任何方法都优越。  相似文献   

6.
动态脑电图在癫癎发作时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电图(EEG)对癫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比任何其它方法都优越,特别是发作时的脑电图为癫 诊断必须的资料。我院采用动态脑电图(AEEG)检测的960例中,伴有临床发作者有125例(13%),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25例中,男80例,女45例。年龄2个月至62岁,其中≤1岁者15例,~5岁者30例,~10岁者45例,~14岁者15例,≥15岁者20例。临床发作频度:最多每日30余次,最少每年2次。监测前全部作过REEG检查1~5次。临床上分为癫 组和可疑癫 组。 癫 组…  相似文献   

7.
非癫癎性发作(NES)与癫癎性发作(ES)都是临床阵发性发作,可能是或不是癫癎发作。虽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发作,但不伴同步的异常脑电活动,即称为NES。现将我院78例NE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3月门诊及住院有发作性症状并经长程同步录像脑电图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后晚发性癫癎发作期脑电图(EEG)不易完整记录到,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79岁.因在家中突然抽搐发作,当时意识不清,双眼上翻,尿失禁,持续10多分钟缓解,于当日2004年1月10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癫(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一些非癫(癎)性的发作性症状相混淆.EEG描记到(癎)性波对癫(癎)的诊断最有价值,但有部分癫(癎)病人发作不频繁,EEG描记不易捕捉到发作期,而发作间期又无异常放电,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月共诊断143例发作间期EEG正常的癫(癎)病例并进行了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患者癎灶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致 灶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对6例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及头颅CT检查,术中在脑皮层电图监测下作病侧前颞叶切除术,并作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6例病人手术切除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有脑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与周细胞变性,均为非特异性改变。6例中术后发作减少>50%者1例,发作消失者5例,说明 灶定位正确,手术切除成功。结论: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人,其致 灶病理学检查多见周细胞变性及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灶切除后可使发作消失或减少,若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高灌注灶者29例(97%),高低灌注灶者1例(3%);单灶者13例(43%)13个灶,多灶者17例(57%)41个灶,共54个灶。EEG30例均异常,有痫样放电者29例(97%),其中局限性异常18例(60%),广泛性异常11例(37%),另有慢波异常者1例。SPECT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痢灶相符者7例(23%),相近者7例(23%),不相符者16例(54%)。结论:早期儿童癫痫病例SPECT的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痫灶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痫(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痢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1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痫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者采用头颅CT十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皮层脑电图(ECoG)+深部脑电图(DEEG)联合对致痫病灶进行定位,55例(89%)检出致痴灶,在皮层双电极检测显微镜下将检出的致痫病灶切除;对于仍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加行皮层热凝术,但若致痢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则单行皮层热凝术。结果:62例IE患者经CT+MRI+V-EEG+ECoG+DEEG联合检出致痫病灶者55例,经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灶并加行皮层热凝术后,52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停止,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3例(5%)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但是表现出的症状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轻,且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也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变短。结论:CT+MRI+V-EEG+ECoG+DEEG联合监测能很好地对IE患者的致痫病灶进行定位;ECoG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病灶加行皮层热凝术,对IE患者疗效确切:出血少、操作简便、安全省时、治愈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能明显改善IE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癎)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 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对需要开颅手术处理痂灶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对5例额叶药物难治性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用立体定向技术置人深部电极(1~4根,平均3根),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问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发作起始区,通过手术处理致痫灶。结果:本组5例监测时间为1~7d,平均2.6d,均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痢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在术中皮层电极引导下,对额叶致痫灶进行切除,附加胼胝体切开术、扣带回切开术、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皮层热灼术。术后按照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未出现置入电极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中,采用少量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可以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6例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REEG)与24h脑电图(AEEG)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REEG的阳性率为30%,而AEEG的阳性率为86%;②不同类型癫痫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特点,REEG无1例记录到癫痫发作,而AEEG有27例(48%)记录到癫痫发作全过程的大脑电活动变化。结论发作期的EEG对确定癫痫类型有重要意义,全身性癫痫在发作的同时发作波在两侧半球同时出现,而部分性发作患者在临床发作的同时EEG常局限在某一脑叶有单个棘波发放,此棘波处是癫痫的病灶的部位,这种局限棘波可扩散至全脑而临床出现全身阵挛发作,此类患者为部分性癫痫并非全身性癫痫。  相似文献   

17.
头皮EEG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0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致痫源放电位置.术中以皮质电图(ECoG)及脑深部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脑深部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而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