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 的 :探 讨 巩 膜 瓣 缝 线 小 梁 切 除 术 对 青 光 眼 患 者 术 后 视 力 、眼 压 及 浅 前 房 并 发 症 等 的 影 响 。 方 法 :选 取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治疗的 82 例青光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 BCVA )、眼压、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 两 组 BCVA 、眼 压 、青 光 眼 生 活 质 量 量 表 ( GQL-15 )评 分 、匹 兹 堡 睡 眠 质 量 指 数 ( PSQI )评 分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P >0.05 );术 后 两 组 BCVA 、眼 压 、 GQL-15 评 分 、 PSQI 评 分 均 低 于 术 前 ,且 观 察 组 BCVA 、眼 压 、 GQL-15 评 分 、PSQI 评 分 均 低 于 对 照 组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05 );观 察 组 CSQ-8 评 分 高 于 对 照 组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且在降低眼压,改善患者的视力、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更佳,能够降低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萱  兰长骏 《华西医学》2005,20(1):99-100
目的 :探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中的作用。方法 :130例 (184眼 )青光眼患者施行该术式 ,观察前房深度和眼压。术后随访 12~ 35月 ,平均 2 0 5月。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 12只眼 ,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 6 5 % ,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后期眼压完全控制 80 6 % ,相对控制 7 8% ,总有效率 88 4 %。结论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 ,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 1年以上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最主要手术方式。为了前房的形成,防止滤过旺盛,我们往往把巩膜瓣柱角的两针缝合过紧,这样往往手术后能立即形成前房,但远期眼压控制的效果不理想。现在我们采用了新式系结的方法,术后眼压控制的很理想且远期效果也很好。手术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包头,辅无菌孔巾,点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置开睑器。上直肌固定缝线。沿上方角膜缘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钝性分离筋膜囊暴露术野,烧灼止血,于角膜缘12点方位做1/2巩膜厚度底为5 mm、高为4 mm、顶为3 mm的梯形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缘1.0 mm。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完成随访观察的76例(89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24月,92%的患者眼压得到良好控制,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2%,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分别于术后2月眼压复升,手术失败。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手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眼压控制满意,可作为治疗青光眼一种新的、有效的尝试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睫状体脱离的组织结构进行形态学检查。方法:对青光眼病人术前常规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有睫状体脱离。遂对睫脱与非睫脱组病人按年龄、性别、眼压降低幅度、眼前节解剖结构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睫脱多出现于眼压50mmHg以上,迅速降至正常或更低,房角大部分关闭但未完全关闭的病人,在27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现37眼,占13.6%,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眼前节解剖参数无显性差异。结论: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迅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小梁切除术是原发性青光眼的常规术式,既往由于滤过泡疤痕化影响了手术疗效,随着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的使用,滤过泡疤痕化的发生率已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病 ,而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基本术式。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滤过道瘢痕形成 ,使滤过手术失败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我院 2 0 0 1- 0 1~ 2 0 0 2 - 0 3采用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不同类型的青光眼 2 1例 ,2 6眼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女 14例 18眼 ,男 7例 8眼。年龄 :4 2~ 78岁 ,平均 5 5 .4 2岁。闭角型青光眼 16眼 ,开角型青光眼 8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眼。术前眼压 :2 8~ 6 0 mm Hg,平均 36 mm Hg。1.2 方法 用 2 %利多卡因球后麻醉 ,开睑上直…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常规手术,它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存在着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改良术式之一,我们采用该术式治疗27例青光眼,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75-4676
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收治的80例(8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与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平均眼压指标。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2.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平均视力、平均眼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取得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以不同给药方法并用干扰素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小梁切除术的 5 2眼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采用术中干扰素湿棉片敷贴给药 ;另一组于术毕及术后第 3、5、7、14天在滤过区旁结膜下注射干扰素。随访时间9~ 12个月。结果 :( 1)术后第 9~ 12个月 ,结膜下注射组平均眼压为 13 .3± 3 .9mmHg ,术中应用组为 13 .0± 4 .7mmHg。两组无显著差异。 ( 2 )滤过泡形态均以Ⅱ型为主 ,功能性滤过泡在结膜下注射组占 92 .3 % ,术中应用组占 5 7.7%。两组有显著差异。 ( 3 )两组主要并发症为短暂性角膜上皮缺损。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并用干扰素能有效改善滤过功能 ,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结膜下注射给药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术中敷贴给药法  相似文献   

11.
陈洁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0-158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巩膜瓣的大小及缝合与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形成的关系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20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制作4 mm×6 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三针跨度为4 mm的闭合式缝合,并形成前房,观察术后早期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的形成。术后进行随访,做好相关护理。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14±0.33 kPa,与术前平均眼压3.31±2.04 kPa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889,P=0.0001)。滤过泡:7 d内Ⅰ型15只眼,7 d后~半年Ⅰ型13只眼。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大巩膜瓣的制作及闭合式缝线技术的应用可使术后早期前房自然恢复快,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早,眼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病人的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明显增高,眼压明显地降低,均有滤过泡形成。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对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4例(64眼)难治性青光眼,配对分为两组,分别施行小梁切除术(A组)或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B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30个月,手术成功者A组共14眼,成功率48.28%;B组26眼,成功率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1,P=0.027)。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结膜瓣下植入羊膜能显著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为术式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住院患者共197人(211眼)。术式包括单纯小梁切除术(103眼),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术(108眼)。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对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58眼采用保守治疗,治愈50眼(占92.59%)。MMC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MMC组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前房积血的发生率与单纯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手术方法,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我院近5年来134例(150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手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150眼中12眼发生浅前房,占8%。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12眼发生浅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施行穿透性或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共158例(186眼)的术后情况。结果①术后浅前房: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2眼,发生率34.41%;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例,发生率为3.2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891,P=0.003);②浅前房的原因:35例浅前房中,脉络膜脱离20眼(占57.14%),引流过畅8眼(22.86%),房水生成不足4眼(11.43%),结膜渗漏2眼(5.71%),恶性青光眼1眼(2.86%);③浅前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与青光眼类型(回归系数β=4.214,P〈0.01)及年龄(p=5.176,P〈0.01)有显著相关性,与性别(β=0.363,P=0.859)无关。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术者应注意浅前房的易发因素以降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6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结果:实验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功能及长期降压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72例(189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1眼(21.69%)。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11.64%),术前眼压22~35mmHg者32眼发生浅前房13眼(40.62%),术前眼压≥35mmHg者11眼中发生浅前房6眼(54.54%)。术后结膜瓣渗漏11眼(26.83%),滤过过强24眼(58.53%),脉络膜脱离5眼(12.19%),恶性青光眼1眼(2.44%)。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②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