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任何一个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部位可分为窦房、房内、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以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按阻滞程度又可分为三度,一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延迟。传导时间延长。二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部分受阻,出现间歇漏搏,(一般分为二型)Ⅰ型又称文氏型,为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发生漏搏;Ⅱ型在漏搏之前无传导时间延长现象。三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完全受阻。所有激动均不能下传。第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或部分性心脏传导阻滞,第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以前二者多见。  相似文献   

2.
房间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房间柬传导延迟或阻滞.在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P波时间〉120ms)、有切迹或双向。房间传导阻滞导致心房电活动不同步,易引起房间折返,诱发快速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人体正常的心肌组织均有双向传导功能,特别是房室结。室上性冲动从心房前向经房室结传至心室,称之前向传导;房室结下冲动可经房室结逆行传回心房,称之逆向传导。但2种传导方式存在差异,不仅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大小不尽相同,而且兴奋的方式和传导路径也可能不同。在病理情况下,某些心肌组织只允许激动从一个方向传导,而相反方向的激动不能通过,即所谓单向传导阻滞(unidirectional conduction block)。在特定条件下,心脏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单向传导阻滞,尤以房室交接区最多见。1单向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单向传导阻滞的机制主要是递减性传导,递减…  相似文献   

4.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11,30(5):416-419
十、双侧束支(主干)传导阻滞、双分支及三分支阻滞 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同时传导阻滞,可根据各自的传导阻滞即一度(传导速度延缓)、二度(传导比例以2:1为代表)、三度(传导完全中断)以及是否同步而有各种不同复杂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相应的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LBBB、RBBB)型改变。  相似文献   

5.
龚仁泰  齐治平  赵世豪 《心电学杂志》2011,30(6):495-497,499
一、概念 房室交接区存在双层传导阻滞区.在房室交接区近端有一双向完全传导阻滞区,心房所有的激动皆不能顺传,这个阻滞区下方的任何主动或被动性的激动亦不能逆行通过近端阻滞区产生心房夺获.在房室交接区远端有一文氏传导阻滞区,近端阻滞区平面以下的任何激动通过远端阻滞区到达心室时,R-R周期变化规律皆符合文氏传导的基本特点.本文的房室交接区双层传导阻滞是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水平分离现象,亦谓之"房室交接区分层阻滞".  相似文献   

6.
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热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房室阻滞是指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的传导时间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布的过程中,传导速度延缓、部分甚至全部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它是最常见的心脏传导阻滞。本期为房室阻滞专题,各位专家就当前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热点作了精辟的论述,甄别含糊不清的问题,为读者拔迷雾、去疑团、得真谛,提高房室阻滞心电图诊断及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7.
钟杭美 《心电学杂志》2014,(2):106-110,114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延长而引起激动从心房至心室传导过程中出现传导延迟、部分中断或全部中断的一种心电异常现象。按其传导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高度、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上房室传导阻滞并非少见,但由于其多呈间歇性出现,特别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动态心电图的传统分析方法中,有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确定其发生的时间、频次以及伴发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如期前收缩、逸搏等),因此,快速、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指兴奋在心脏内一定部位产生后,由于传导异常,可通过不同路径回到原先兴奋产生的部位而引起再兴奋,称为折返性兴奋。临床上可形成各种快速的心律失常,如心房或心室的期前兴奋、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又称折返型心律失常。1 兴奋折返机制 兴奋折返可在心脏内任何部位通过多种方式而产生,基本条件是传导减慢和单向阻滞。传导减慢、环路延长或不应期缩短均可促成兴奋折返,反之,传导加速,环路缩短,不应期延长,则可使兴奋折返中断。心脏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兴奋在其传导过程中,若遇某部位由于不应期较长和兴奋性尚未恢复而未能进行传导,则可形成单向阻滞,引起单向阻滞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降低,而单向阻滞总是在  相似文献   

9.
杨兴季  杨杰 《山东医药》2002,42(23):55-56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然后按一定的频率、速度、方向和顺序 ,由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希氏束 )、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抵达心室。如心脏激动不能循正常顺序或速度下传至心脏各部位时 ,称为传导阻滞或传导障碍。按其发生部位不同 ,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1 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为窦房结起搏点与其周围的心房肌之间发生阻滞。正常窦房结激动发出后经窦房传导入心房产生 P波 ,窦房阻滞时 ,窦性激动传入延迟或不能传入心房。窦房阻滞分为三度 :一度窦房阻滞为窦性激动传入心房延迟 ,即窦房结传导时间延…  相似文献   

10.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5-235
本图形象清晰地表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A.发生折返的三要素:①激动传导方向上有两条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的单向阻滞;③传导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图A中三个条件均具备,折返能够发生并能持续。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分旁道具有双相传导功能,因其不应期短,传导速度快,常造成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若折返周期短于束支不应期时,可伴有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  相似文献   

13.
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一部位都有可能发生传导阻滞,其中最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从其心电图表现看,有时不仅局限于房室交接区,还涉及心房或心室内传导阻滞,曾统称为心脏阻滞.目前认为,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性激动自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传导延缓,或部分甚至全部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这种由于某个部位不应期异常延长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是病理性的;而由于正常不应期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则是生理性的,称为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并非本文所指的房室传导阻滞,两者临床意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人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是谓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相似文献   

15.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16.
希浦系折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易  杭州市 《心电学杂志》2001,20(3):184-188
某些激动发出时遇一条径路处于单向阻滞状态时 ,即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传导 ,待其折回原处 ,原单向阻滞区已恢复应激性 ,折回的激动得以通过 ,再次激动原来已激动过的部位而形成折返激动 (reentrantbeat)或回波搏动 (echobeat) ,这便是激动的折返现象。不论解剖的或是功能的折返环路 (reentrantcircuit) ,可以存在于心脏的不同部位 ,例如心房内的3条结间束、房室结传导纤维的迷宫样结构、希氏束的电缆样结构及纵向分离、束支及分支、浦肯野纤维网状结构及其末梢与心室连接处、房室交接区连接其旁…  相似文献   

17.
吴立荣 《心电学杂志》2003,22(4):208-209,214
功能性心室内传导阻滞是指束支或分支生理性不应期正常时,过早来的激动遇到束支或分支的某些部分尚未脱离生理性不应期,只能沿已脱离生理性不应期的束支或分支下传,产生未脱离生理性不应期的束支或分支阻滞图形,也称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病理性心室内传导阻滞是指部分束支或分支不应期有病理性延长时,激动易于或持续遇到部分束支或分支处于病理性不应期,只能沿已脱离不应期的束支或分支下传,产生不应期病理性延长的束支或分支阻滞图形,简称为心室内传导阻滞。病理性心室内传导阻滞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束支或分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8.
折返激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4):241-246
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reciprocalorechobeat),连续发出折返搏动(reentrantbeat),即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reentranttachycar-dia)。这便是激动折返(impulsereentry)现象。1906年,Mayer首次在墨鱼标本实验中证实折返现象。1913年,Mines通过蛙心房和心室标本实验首次提出反复搏动和反复心律的概念。折返现象几乎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并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折返是临床心电学中最基本概念之一。一、形成的3个基…  相似文献   

19.
魏登斯基现象包括易化和效应 ,当刺激到达传导阻滞部位的远端 ,使阻滞区的阈值电位下降 ,应激性增加 ,使原来的被阻滞的激动得以通过阻滞区 ,亦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传导改善。易化和效应可发生于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 ,但多见于房室交接区。它的发生有时造成复杂的心电图图形。最近我们遇到一例几乎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 ,下传的QRS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其基本心律由高位室性逸搏所控制。当出现魏登斯基易化 ,几乎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改变为2 :1房室传导阻滞 ;此外 ,下传的QRS呈CRBBB连续二次与室性逸搏形成融合波 ,融合程度逐步消退…  相似文献   

20.
正常情况下,房室交界区可以双向传导,具有前向和逆向传导的功能;在少见的情况下,可发生单向阻滞;如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出现一种罕见的现象称为心房逆行传导,心房的激动全部受阻,不能传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