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及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鞍区常见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13例,Rathke囊肿15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囊性病灶的位置、大小、囊壁厚度以及“束腰征”、海绵窦包绕等特殊征象.应用SPSS 11.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的大小及囊壁的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鞍上者仅见于囊性颅咽管瘤,鞍内且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仅见于Rathke囊肿.三者囊的大小和囊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7.65,P=0.0001;x2= 6.26,P=0.04).无壁或薄壁者多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占40%(10/25),厚壁者多见于囊性垂体瘤,占53%(8/15).病灶直径≥2 cm多见于颅咽管瘤,占63%(12/19),<2 cm多见于Rathke囊肿,占61%(13/21).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信号较复杂,而囊性垂体瘤除1例T1WI等信号,T2 WI低信号外,其余11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束腰征”主要见于囊性垂体瘤(6/7例),亦可见于Rathke囊肿(1/7例).海绵窦包绕仅出现于囊性垂体瘤.壁结节可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各2例),颅咽管瘤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Rathke囊肿未见强化.结论 根据囊性病灶的位置、形态、囊内MRI信号以及特殊征象,可对上述3种囊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37例鞍区囊性病变包括垂体腺瘤囊变16例、囊性颅咽管瘤5例、Rathke's囊肿5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5例、垂体脓肿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3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鞍区病变以垂体瘤囊变最常见,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强化;颅咽管瘤、Rathke's囊肿信号较复杂,与囊内容物有关;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显示为与脑脊液信号;垂体脓肿增强扫描囊壁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鞍区不同囊性病变具有一定MRI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多数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及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鞍区常见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13例,Rathke囊肿15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囊性病灶的位置、大小、囊壁厚度以及"束腰征"、海绵窦包绕等特殊征象。应用SPSS 11.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的大小及囊壁的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位于鞍上者仅见于囊性颅咽管瘤,鞍内且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仅见于Rathke囊肿。三者囊的大小和囊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65,P=0.0001;χ2=6.26,P=0.04)。无壁或薄壁者多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占40%(10/25),厚壁者多见于囊性垂体瘤,占53%(8/15)。病灶直径≥2 cm多见于颅咽管瘤,占63%(12/19),<2 cm多见于Rathke囊肿,占61%(13/21)。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信号较复杂,而囊性垂体瘤除1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外,其余11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束腰征"主要见于囊性垂体瘤(6/7例),亦可见于Rathke囊肿(1/7例)。海绵窦包绕仅出现于囊性垂体瘤。壁结节可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各2例),颅咽管瘤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Rathke囊肿未见强化。结论根据囊性病灶的位置、形态、囊内MRI信号以及特殊征象,可对上述3种囊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Rathke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Rathke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3例病变均同时位于鞍内及鞍上。5例诊断正确;5例误诊为垂体瘤;3例误诊为颅咽管瘤。结论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些特点:密度或信号多变但均匀、囊内结节、无强化或环状强化、较少钙化,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鞍区短T1信号的病变常见于Rathke囊肿、颅咽管瘤、垂体瘤卒中,这几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磁共振的T1WI序列可以呈高、等、低信号,其中以T1WI呈高信号的影像学表现较易混淆。而它们的临床治疗、手术方案截然不同,因此这几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48例鞍区短T1信号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发病部位及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囊内可见漂浮结节4例。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结论:CT和MRI对鞍区Rathke裂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应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颅内囊肿和囊性肿物种类繁多,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回溯颅内多种囊性病变的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并依据病变发生部位明确了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的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最大似然法对囊性垂体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这3种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垂体瘤40例,颅咽管瘤29例,Rathke囊肿15例.选出10个常见MRI征象,应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判别,将其结果与常规阅片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7.5%(35/40)、颅咽管瘤93.1%(27/29)和Rathke囊肿80.0%(12/1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8.1%(74/84);常规阅片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0.0%(32/40)、颅咽管瘤86.2%(25/29)和Rathke囊肿60.0%(9/15),总诊断符合率为78.6%(66/84).最大似然法诊断符合率略高于常规阅片法,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 =2.74,P=0.098).结论:最大似然法对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日常阅片工作,尤其是年轻医师或基层医院医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Rathke裂囊肿的MRI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28例,其中18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总结其部位、信号、囊壁、胶样小体及强化方式的的诊断价值.结果:11例病变位于鞍内,17例位于鞍内及鞍上,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囊内容物信号表现多样,其中等T1长T2信号3例,短T1长T2信号7例,短T1短T2信号5例,短T1等T2信号1例,混杂T1、T2信号2例;囊内可见漂浮结节者6例;垂体窝内可见受压的正常垂体组织者16例.增强MRI:4例无强化,10例可见囊壁周围区域呈断续的线样强化.结论tMRI平扫能够清楚显示病变,但对于不典型Rathke裂囊肿的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增强MIU有利于同鞍区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分析T1WI高信号Rathke囊肿与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MRI表现,筛选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T1WI高信号Rathke囊肿和48例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MRI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疾病的影像学特点(病灶位置、形状、冠状面对称性、体积、信号均质性、强化边界、鞍旁结构受侵、分隔征、液液平面及囊内结节)。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征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病灶位置、冠状面对称性、体积、信号均质性、强化边界、鞍旁结构受侵、分隔征、液液平面及囊内结节在两组疾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病灶体积(AUC=0.886)、增强边界光滑(AUC=0.885)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囊内结节诊断Rathke囊肿特异度高(95.8%),鞍旁结构受侵、分隔征及液液平面征诊断垂体瘤卒中特异度高(分别为100%、100%和97.5%)。结论:病灶体积、强化边界、鞍旁结构受侵、分隔、液液平面及囊内结节等影像学特征有助于T1WI高信号Rathke囊肿与出血性垂体瘤卒中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