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乳管内视镜与选择性乳管造影对乳头溢液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乳管内视镜检查和选择性乳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7年到1999年115例行乳管镜检查及48例行乳管造影的病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乳管内视镜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80.0%,97.7%,66.7%;乳管造影对乳管肿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56.0%,63.3%,77.8%,乳管内视镜和乳管造影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2.5%和54.1%。结论:乳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选择性乳管造影,可以取代乳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乳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良性上皮样肿瘤,主要发生于女性,在临床上男性较为罕见。乳管内乳头状瘤因病灶微小,临床不易触及,辅助检查没有特征性表现而难于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仅以乳头溢液为临床表现的男性患者。2006年9月我们在乳管镜下诊断1例男性乳管内乳头状瘤,并在乳管镜定位下行病变乳管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乳管镜诊断积乳症316例,应用乳管镜对溢乳以及合并乳头浆液性、血性溢液的病人进行检查。并选择部分病例进行乳管液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及血清泌乳素测定。结果镜下诊断积乳症316例,积乳症合并乳管内乳头状瘤16例.合并多发性乳头状瘤2例,合并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手术21例,术后病理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14例,乳头状瘤病3例,乳管炎伴炎性肉芽肿3例。乳腺腺病合并乳管扩张1例。行乳管脱落细胞雌孕激素受体检测93例,受体阳性79例;行泌乳素检测32例,21例垂体泌乳素高于正常范围,7例MRI检查脑垂体异常。结论 乳管镜诊断积乳症直观、准确,可同时完成乳管内治疗,并能及时发现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根据乳管液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可推测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病变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对积乳症须积极治疗,减少乳管内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纤维乳管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纤维乳管镜是一种微型内镜,作为乳头溢液检查的一种新手段,已开始在临床推广应用,它能直观反映乳管内的病变情况,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并可定位利于手术切除,还可行镜下细胞活检、激光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乳管镜引导下乳腺定位针在乳管内微小病变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纤维乳管内视镜引导乳腺定位针技术定位乳管内微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因乳头单孔溢液经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并行乳腺定位针术前定位及手术治疗患者32例,  相似文献   

6.
乳管镜直视定位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准确切除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0例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将乳管镜插入病变乳管,以乳管镜光斑确定体表小切口位置(约1~2 cm) , 以镜鞘作为支撑引导,在乳管镜直视定位光斑引导下经切口解剖病变乳管并切除病变乳管及管壁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剖开病变乳管确认肿瘤,送病理检查。结果:30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及乳管内肿瘤(100%)。术后病理: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93.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灶上皮增生1例(3.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3.3%),再次行乳腺组织切除,Ⅰ期乳房假体植入。随访3~12个月,无乳头溢液及肿瘤复发。术后乳头乳房形态良好,美容效果好。结论: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切除乳管内病变定位准确,切除范围小,疗效满意,术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乳管镜)对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的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5月诊治的双乳多孔溢液乳管内占位性病变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管镜诊断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为75.0%,单乳乳管内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为78.2%,病理总符合率为82.2%,对于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黄色溢液较其他性质溢液明显为多(X<'2>=23.5675,P<0.05).结论 乳管镜对乳管内占位诊断符合率高,在乳头溢液的诊断上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双乳多孔溢液中黄色溢液的双乳乳管内乳头状瘤所占比例较大,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经验。方法对713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乳管镜检查结果中检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分析及分型。结果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共计42例(占总检出病例的16.34%)。其中包括单侧乳房单套乳管内多发肿瘤24例(占57.14%),单侧乳房多套乳管内多发肿瘤13例(占30.95%),双侧乳房多发肿瘤病例5例(占11.91%)。结论利用乳管镜对不同类型的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进行准确分型,可以为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合理的治疗策略和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9.
��ܾ��������ͷ��Һ�Լ����е�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通过对病变乳管的检查,可以发现极早期乳腺癌。乳管镜的临床应用,创立了乳头溢液而无肿块的乳管内微小病变的内镜诊断法,为乳管内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 乳管镜的发展及分类1988年,Teboul首先用外径为17mm的硬性内镜,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成功地观察到了乳腺导管腔,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河[1]。1989年Makita对Teboul的硬管内镜进行改良,使其外径缩小为125mm,并首先成功的对16例乳管内的病灶进行了非直视下的活检[2]。同年8月纤维乳管内镜问世,使其外径缩小到…  相似文献   

10.
无乳头溢液乳房疾病的乳管镜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分析乳管内视镜下(FDS)乳腺疾病的不同的特征,为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用FDS对50例乳腺疾病病人进行检查。结果 50例FDS检查中发现乳腺增生31例,慢性乳腺炎5例,乳管扩张症7例,乳癌7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0%,乳管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0%。结论 乳管镜检查诊断乳腺疾病是一种崭新的方法。能早期发现乳癌,对发乳头状瘤和导管慢性炎症可以作介入治疗,乳管内视镜对乳腺疾病定位、定性,乳管镜将对乳癌的诊断和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管镜对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5年10月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病变特点,形态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性病变中,浆细胞性乳管炎135例,慢性囊性乳腺病18例,乳管炎12例。非手术治疗144例,症状完全缓解82例,好转62例;手术治疗21例浆细胞性乳管炎。结论 乳管镜是诊断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借助乳管镜对此类病变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大多数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管内乳头状瘤常位于主乳管内,术中定位和切除有时并不容易。作者介绍应用细内镜定位单一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技术。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操作,采用-F4.5W0lf婴儿内镜,其工作管道为0.8mm粗细,备有F4、5、6导管扩张器和0.035英寸的金属导丝。在乳头基部维以两根2-0线,依靠两个镊子的帮助,使内镜容易插入输乳管。定位好泌乳管,将导丝插入输乳管,经导丝逐次插入扩张器,直至内镜能插入,一般需在插入F6扩张器之后。完成输乳管的内镜检查后,定位好乳头状瘤,自内镜的工作管道插入导丝,经内锐窥视证实导丝确实位于含乳头状瘤的输乳管…  相似文献   

13.
乳管镜的临床应用(300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乳腺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细乳管内视镜检查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病人3000例,部分病例镜检后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000例病例中诊断乳管内占位性病变608例,闭塞性乳管炎1709例,积乳症350例,急性乳管炎24例;单纯乳管扩张症282例;乳管未见异常27例.1167例有乳头溢液的病人中585例(50%)镜下诊断为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643例,采用乳管内介入治疗2365例.结论乳管内视镜可用于各种乳房疾病的诊断、治疗,并不限于单纯乳头溢液病人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乳管内视镜检查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Shen K  Lu J  Yuan J  Wu G  Zhang J  Han Q  Shen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75-277,I018
目的 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病变行乳管内视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乳头溢液患者行这内视镜检查,对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在乳管内视镜下的特点予以分析。结果 92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患者中,单发性乳头状瘤68例,多发性乳头状瘤21例,乳头状瘤病3例。药发现114个病灶,其中29.8%的病灶位于总这,43.9%位于乳管的1级分支,17.5%位于2级分支,位于3组和4级分支的病灶仅占7.9%和0.9%,病灶距  相似文献   

15.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中8例行乳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均考虑为乳头状瘤病的可能,7例未行乳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均误诊.术后病理2例伴有部分恶变,1例对侧为浸润性小叶癌.3例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复发率为20%. 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与乳管内乳头状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恶变,局部切除后易复发;乳管镜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彩超联合麦默通在无乳头溢液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对34例行彩超诊断乳管疾病与麦默通病变乳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彩超诊断乳管内占位比率73.53%,单纯乳管扩张26.47%,病理诊断乳管内占位比率76.49%、单纯乳管扩张伴乳管炎23.53%。彩超诊断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敏感度73.07%,特异度25.00%,漏诊率26.92%。彩超对无乳头溢液的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也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彩超联合麦默通对病变乳管进行切除活检,既得到有效治疗,又避免漏诊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在鉴别乳管内病变良恶性中的作用及乳管内视镜病变分类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6例乳管内视镜检查中发现的乳管内病变与内镜分型、病变位置和病变数量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们进行了456例乳管内视镜检查,其中325例发现乳管内病变,318例获得病理诊断。在这些病变中,299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19例为恶性病变。单病灶和双病灶中良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多病灶(99.3%vs.45.2%,P〈0.01)。76.2%恶性病变的形态为连续型,1.0%为局限型或断续型(P〈0.01)。位于第一分支后的病变中恶性比例明显高于位于第一分支前者(9.9%vs.0.7%,P〈0.01)。无乳管堵塞的病变乳腺癌的比例高于乳管堵塞的病变(7.9%vs.1.1%,P〈0.01)。此外,Ⅰ、Ⅱ型合计恶性肿瘤比例为3.0%,而Ⅲ型病变中恶性肿瘤比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管内视镜检查对鉴别乳管内病变的良、恶性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ά������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纤维乳管内视镜是通过超细光导纤维对乳腺导管管腔和管壁进行观察的设备。 1988年 ,Teboul[1] 首先用外径为1 7mm的硬管内窥镜 ,在超声波的引导下 ,成功地观察到了乳腺导管腔 ,开创了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的先河。 1989年 ,Makita[2 ] 对Teboul的硬管内窥镜进行了改良 ,使其外径缩小为 1 2 5mm ,并首先成功地对 16例病人乳管内的病灶进行了非直视下的活检。Teboul和Makita所使用的硬管内窥镜类似于关节镜 ,纤维乳管内视镜问世于 1989年 8月 ,最初的纤维乳管内视镜的外径为 0 72mm[3] 。纤维乳管内视镜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在诊断及治疗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纤维乳管镜FVS-3000系统对504例乳头单孔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4例乳头溢液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56例,乳腺炎101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80例,乳腺癌29例,泌乳症8例,30例未发现异常者列为正常。手术治疗309例。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符合率为77%,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患者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共51例有乳管内病灶的患者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53次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术和随后的开放手术.结果 活检发现29例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上皮增生、2例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例恶性肿瘤.另有5例活检失败.开放手术后病理为12例单发管内乳头状瘤、12例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上皮增生、3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不仅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还可部分替代现有开放手术.活检如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