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选择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患者, 评价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关于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的文章, 对患者特征、肿瘤特征、手术特征、术后病理特征和远期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病例对照研究, 2 761例患者, 其中解剖性肝切除组1 727例, 非解剖性肝切除组1 034例。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比较, 解剖性肝切除组基线特征为肝硬化占比更少、肝脏储备功能更好、Child-Pugh A级占比更多;另外, 解剖性肝切除组的肿瘤长径更大、微血管侵犯率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更多。长期预后方面, 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相比, 解剖性肝切除组获得了更好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比值比(OR)=1.54, 95%CI:1.30~1.82, P<0.001]和5年总体生存[OR=1.27, 95%CI:1.04~1.55, P=0.018]。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对于降低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患者远期复发和改善长期生存显著优于非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模拟切除技术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肝细胞性肝癌接受术前行模拟切除后实施腹腔镜肝叶、肝段、亚肝段或联合切除病例22例。观察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信息。结果 22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了模拟切除的规划, 部分患者因术前规划改变原定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无中转开腹。中位手术时间170.0 min, 中位术中出血量150.0 ml, 中位阻断次数4次, 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5 d, 所有病例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模拟切除能精确规划出手术切除范围, 显示重要的解剖结构, 能够提高手术效率、保证足够的手术切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3例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 女49例;年龄为56(44~64)岁。103例患者中, 55例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解剖组;48例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非解剖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情况。(3)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及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03例患者中, 94例配对成功, 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47例。倾向评分匹配消除术前体质量指数、术前血小板、术前白蛋白因素混杂偏倚, 具有可比性。(2)术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治疗肝癌近年来不断发展,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也日趋成熟, 包括解剖性肝段切除、亚段切除及联合肝段切除等。上述手术方式涉及多种技术手段, 要求术者不仅熟知肝内解剖, 还需具备丰富的腹腔镜超声技术和手术经验。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体会, 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解剖性肝切除的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例, 女性1例, 年龄(52.0±3.7)岁。2例为肝右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 采取肝右叶切除联合肝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1例为肝右前叶肿瘤, 肿瘤侵犯门静脉右前支腹侧段, 采取肝右前叶切除术;1例为肝左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 采取肝左叶切除联合肝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4例患者术中均成功实施了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指导解剖性肝切除, 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因此, 对于合适的肝癌病例可以采用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的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板入路(CPA)右肝蒂鞘外解剖法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MIAL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6例, 女6例;年龄为(55±13)岁。42例患者中, 25例术中采用CPA右肝蒂鞘外解剖法, 设为CPA组;17例术中采用传统入路右肝蒂鞘外解剖法, 设为传统入路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切缘均为阴性。CPA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解剖目标肝蒂时间, 解剖右前肝蒂主干例数及时间, 解剖右后肝蒂主干例数及时间, 肝蒂损伤, 肝组织损伤, 解剖操作空间(大、小)分别为150.00(130.00)min, 100.00(100.0...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区肿瘤切除术难度大、风险高, 存在诸多技术要点, 其核心技术环节之一为腹腔镜下手术入路的选择。笔者根据肝中区的解剖特点, 采用"Easy first"策略, 总结出左侧肝实质优先入路, 并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区肿瘤切除术, 该技术可降低目标Glisson蒂的处理难度和手术风险, 简便快速、安全有效, 更加符合肿瘤的"无瘤原则", 在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区肿瘤切除术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在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的2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2例, 年龄(58.5±7.9)岁。总结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为(286.7±63.4)min, 术中出血量200(150, 400)ml, 均未输血。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患者术后右侧胸腔积液, 行穿刺引流后治愈。患者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为(9.36±1.72)d。病灶长径为(4.38±1.42)cm。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甲胎蛋白为(3.26±0.93)ng/ml, 与术前(46.75±9.43)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 P=0.008)。术后随访过程中检查甲胎蛋白均正常, 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具有临床实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占全球50%, 手术切除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肝胆外科手术中阻断入肝血流, 减少术中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而肝门区的解剖分离是实现入肝血流阻断的前提。肝门板系统是覆盖在肝门部入肝管道上的一层厚结缔组织, 肝门板下降可协助降低肝门区的解剖难度。肝门板系统内隐藏的第四肝门是门短静脉的集中区域, 系统内的交通血管是引起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效果降低的解剖基础。相对固定的肝门板位置可为精准肝切除提供定位标志。肝内Glisson鞘与肝门板系统的厚结缔组织相连, 是限制肝细胞增生及肥大的物理屏障, 是肝门板系统在肝内的延续。本文将对肝门板系统的结构及其术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LLAH)治疗右前区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腹腔镜肝切除的右前区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共入组144例患者, 其中男性122例, 女性22例, 年龄(54.5±9.7)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 144例患者分为LLAH组(n=27)、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LAH)组(n=69)、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LNAH)组(n=4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 比较匹配后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及无瘤生存率、累积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LLAH组与LNAH组各26例。匹配后LLAH组与LNA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AH组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M(Q1, Q3)]24.1(20.9, 29.1)μmol/L、白蛋白(35.8±2.9)g/L, 优于LNAH组[M(Q1, Q3)]39.3(33.2, 57.0)μmol/L、(33.9±2.5)g/L, LLAH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和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手术后早期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08年7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并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资料。共入组246例, 其中男性208例, 女性38例, 年龄(53.8±9.6)岁。246例患者依据是否合并MVI分为伴MVI组(n=83)和对照组(n=163, 无MVI)。比较两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术前甲胎蛋白、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等, 比较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校正前后无复发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伴MVI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甲胎蛋白>200 μg/L比例和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倾向性评分, 进行逆概率加权校正后得到的虚拟样本量为247例(伴MVI组82例, 对照组165例)。解剖性肝切除患者(n=107)术后早期复发风险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n=13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HR=1.60, 95%CI:1.06~2.42, P=0.020), ...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 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 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 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 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 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 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 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 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 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 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 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 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高复发转移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探索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和有效方案, 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并改善长期生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 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放射治疗等, 在术后辅助治疗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兴系统治疗药物应用, 不仅改变了术后辅助治疗格局, 治疗选择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笔者结合目前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 探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中的应用, 化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显示出更高价值。尤其在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简称靶免联合治疗)时代, FOLFOX-HAIC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团队探索的FOLFOX全身化疗联合免疫和靶向治疗方案取得了类似三联治疗效果。中晚期肝癌更具全身性疾病特征, 全身化疗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初期探索取得了更高的疾病控制率, 其机制可能是全身化疗改变了肿瘤的全身免疫微环境, 使肿瘤免疫微环境由免疫抑制性转变为免疫支持性, 从而更好增效免疫治疗。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探索全身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优化方案, 以期达到晚期肝癌治疗更加高效、安全和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肝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 同时肝癌展示出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本文就肝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肿瘤异质性, 从肝细胞癌异质性特点、异质性产生机制以及肝细胞癌异质性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肝静脉癌栓(HVTT)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预后极差, 国内外对其治疗的意见也未达成统一。目前, 亚洲指南对于血管侵犯的患者, 推荐多学科治疗。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对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临床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7例获得完整随访, 最终纳入本研究中。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 中位随访时间14(1~60)个月, 53例(79.1%)肿瘤复发, 52例(77.6%)死亡, 其中49例(73.1%)死于肿瘤复发, 全组1、2、3年累积的无瘤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5.6%、19.6%、16.8%和53.7%、32.4%、20.8%。无微血管侵犯组总体生存率显著优于有微血管侵犯组(χ2=5.916, P=0.015)。CA19-9≥1 000 U/ml是影响ICC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1 000 U/ml、术中失血量≥600 ml、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复发是影响ICC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发ICC肿瘤, 当肿瘤直径≤5 cm且考虑无微血管侵犯时, 可积极推荐手术切除, 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 H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肝病并发症。本例HM患者因出现下肢无力, 不能自主行走, 给予肝移植治疗。移植术后3周出院时四肢肌力得到明显恢复;出院后3个月, 受者四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能够正常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深入以及荧光腹腔镜设备的使用,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和术中超声检查是目前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实时影像学引导最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 尤其对于肝段间立体界面的标定和引导肝实质离断尤为重要。笔者回溯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结合临床实践对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方法的选择和术中超声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 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 患者预后极差。目前ICC的临床诊治面临检出率低、病死率高、治疗预后差的难题, 亟须深入研究以促进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ICC诊治相关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们应及时更新关于ICC临床诊治新进展的知识。本文回顾来了近几年的ICC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结关于ICC分型、预防及诊断分期的新观点, 以及在外科治疗、系统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并探讨ICC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潜力及联合治疗导致罕见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